章 巽
海洋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希望我在这本文集的前面写一篇自传,这使我觉得很不容易交卷。因为,象我这样一个一辈子过着普通知识分子生活的人,有什么值得向读者介绍的呢?
幸而编辑同志还提出了一点写作的线索,这就是,除了自己的简单经历之外,可以写一点学习和研究工作方面的亲身体会,也可以写一点对读者特别是对青年读者的期望。这一提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就顺着这条线索写下去吧。
我于1914年4月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两岁就死了父亲,家中一点经济力量都没有,幸而我母亲是识字的,就在一些私塾和小学里担任教员,来維持生活。我十岁考进金华的第七中学,十六岁在这个学校的高中部毕业,考进杭州的浙江大学文理学院,读了半年,因浙大经费发生困难,停办了文科的一部分,我也转学到南京的中央大学历史系,读到1934年暑假毕业。自从进高中以后,母亲的经济收入已难于供给我的读书费用,幸而当时我们浙东的金华、义乌、东阳一带,地方虽不富庶,社会上却比较重视读书,贫寒的子弟向亲友们借钱读书的风气颇为流行,我也是身经其境的过来人。
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里面,曾在天津南开中学任教一年半,又在天津、上海等几处的大公报和上海、重庆的中华书局担任编辑七年多,并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历史系任教过一年。1944年春得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在美国曾先后就学于哥伦比亚、约翰霍布金及纽约大学的研究院,获有文科硕士学位。后因经济上发生困难,即于1947年暑假回国。回国后承母校中央大学(解放后改名南京大学)聘我担任历史系教授,五十年代改来上海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直到现在。目前还兼任着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中外关系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外关系史译丛》名誉主编。
以上就是我一生的一点简单经历。
接着我想来谈一谈我自己在学习和研究工作方面的一些体会。
中学时代,老师对我们的知识学习是文、史、地、数、理、化一把抓的,这样可以建立一个较平衡的知识基础,所以当时金华第七中学在浙江全省的教学成绩中颇为著名。大学时代,我主要是在南京中央大学度过的,当时主要的老师,中国史方面有繆凤林、丁山、朱希祖等几位先生,外国史方面有沈刚伯先生,地理方面有张其昀、胡焕庸两位先生。他们各人的专长和教学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在知识学习方面有一点共同的要求,就是要我们注意史地科学中的人、地、时三个方面和这三个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特别使我在民族史方面和历史沿革地理方面养成较高的兴趣。至于时间因素的方面,年代计算虽似比较简单,但就应该掌握每一时代的时代特征而言,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例如唐、宋以后我国在航海方面特别发达,也可算是一种时代特征,要了解其动因,是相当复杂的。
沈刚伯先生还特别教导我要较全面地同时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以及中国史和外国史之间许多因素的互相交流,因为这样才能对两者都理解得较深入。这其实也就涉及了中西交通史的范围了。我后来之留心研究中西交通史,实得沈先生之教益。
沈刚伯先生,以及后来我在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从之受业的潘脱(Sidney Pajnter)和甘白里尔(J. Montgomery Gambril1)两位教授,还养成了我重视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沈先生在教课中讲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时,常常着重说明当时它们能掌握航海、控制海上交通线的重要。讲授英国史的潘脱先生,于述及十六世纪英国对西班牙争夺海上控制权时候的那些海上豪强,如豪金斯(John Hawkins)、德雷克(Francis Drake)等人的事迹时,总是讲得那样栩栩如生。甘白里尔先生則又详细介绍了美国“海权论”的著名奠基人马汉(Alfred T. Mahan)的主要论点,并且有一次还陪我去附近安那玻利斯(Annapolis)海军学校参观了著名的海事陈列馆。这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也能辨别出其中有许多掠夺性和侵略性的反面因素,但我深深觉得,消除了其掠夺性和侵略性,航海事业对于一个国家保卫自己和开展对外多方面的和平交流,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谈的是我学生时代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情况,特别回顾到民族史、历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上交通史这几门学科方面所受的影响较深。
说到大学毕业后的生活,最初十年(1934-1944年)主要是担任编辑工作,比较杂乱,但接触到的知识比较广,所以各方面的书籍看得不少。另外我还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只要有片段的空余时间,就不闲着,总利用来看一点书。这对于积累知识,有很大帮助。这点经验,我很愿意介绍给青年同志们。我还有一点经验,就是看书时遇见有用的资料,就随手抄在卡片上,这样积少成多,再把卡片上抄的资料分类,保存起来,以后在研究工作中一定可以得到很多帮助。
学习和研究,本来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习是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反过米又推动你去进行更多的学习。不过我从1947年专门担任大学教职后,一般说来,时间比较充裕,研究工作可以比较放开手来进行。当然,天下许多比较认真严肃的事情,往往要经历一个先苦后甘的发展过程,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这对我也不例外.夏天流着汗,冬天呵着手,一面翻书,一面抄写,都要求你有决心,有恒心,而且要集中思想,来驾驭你手中千头万绪的知识,使它们形成了条理,组成了系统,这样才可能成为有体系有用处的科学化的知识。同时你还得随处细心留意,以防重要资料的流失。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有时真是要人绞尽脑汁的。不过,等到你通过勤劳辛苦的努力,终于取得成果时,你的欢乐也是足以抵消辛苦而有余的。这是我作为一个作者的甘苦谈。下面我想举一个实例来作补充说明。
过去上海市中心一带,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旧书店,我经常爱去巡视。旧书店里面一些灰积尘封的故纸堆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而上旧书店的要诀,一要依靠自己的鉴别能力,二在能细心搜寻,而鉴别能力又依靠平时多学习而来。1956年的春天,有一个下午,我跑到上海汉口路的来青阁书庄找书,要找的书没有找到,却在店堂墙角一个破架子下面看见一大堆残缺的破书,看样子是准备当做废纸处理的。我俯身下去翻寻了一下,看见有一本黄毛边纸的旧抄本,上面尽是一些不规则的小图形,却又有一些不常见且不易解的注文。注文中有一些看起来是地名的样子。我当时感觉到,这里面看来是有可进行查考的,就把书检出来,出了一点钱向店员买下来了。
当时我为什么会对这个旧抄本发生兴趣呢?这还是和我心中已积累的航海史知识有关。我在此之前,曾经看过一些和我国航海史有关的书籍和地图,如《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日本一鉴》、《郑和航海图》这一类的图书,知道我国古代有一种“山形水势之图”的航海图本。莫不是这个旧抄本也正是与此同类的图本吗?
买回来以后,对着这个旧抄本,穷思苦想,东查西对,这样断断续续地足足钻研了十年,才从钻研的困境中基本解脫出来,从各方面确实证明它果然是我国民间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航海图的孤本。而且它所包括的地域范围很广大,北起山海关旁的辽东湾,向南一直连到珠江口以外,把我国大陆边缘极大的一部分近海航线都包括在內。这样所得的研究成果,给我的安慰是多大啊!“文化大革命”中,我白天要上单位去做“专政对象”,参加强迫劳动,晚上回来,仍舍不得放弃研究工作,还是一灯相对,忍着疲劳写成了对这册古航海图的相当艰苦的考释工作。打倒“四人帮”后,我的这册考释也承海洋出版社接受出版(即《古航海图考释》),足以为我国古代的航海地图史填补上一个空缺,增加一份重要的资料,献给国內外广大的读者,并且受到许多好评,这给我的安慰是多大啊!
这个例子,是我亲身的体验,我想是颇足以说明一个作者所经历的甘苦的。
以下想特别对青年读者谈一点话。青年读者们,你们所处的时代,要比我早年所处的时代幸福得多了。在新社会,你们幼年的生活,决不会象我幼时那样贫穷。你们上学读书,都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爱护和培养,决不会象我当年求学那样处于借钱交学费的困境。你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多方面的保障。当然你们身负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的。在当前振兴中华、走向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光明大道上,你们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这里面也就必然要联系到学习文化和提高文化的问题。
文化的学习和提高是多方面的。我这本文集以航海史和中西交通史为题,且专就这两方面来和青年读者们谈一点我的想法。
全世界有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民族,有许多不同的国家,但如追寻一下它们的历史,可知它们从来都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彼此互相往来的关系。例如蚕丝、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无不起源于中国,然后陆续传入世界各地。又如中国的天文、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许多知识,又多从国外传入。要研究清楚本国和外国的许多历史情况,都有赖于先摸清楚它们彼此间的交通往来关系。现在我们向四化进军,要引进国外技术,同时也要把我们自己卓有成绩的学术文化,传之国外,这一切也都是一种中西交通或中外交通的工作。温故而知新,中西交通的历史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诚然是很重要的。而且它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它的资料往往比较分散,非常值得有志于此的青年们细心地、有恒心地去钻研,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和中西交通史有密切关系的,是海上交通史亦即航海史的研究。因为中西交通或中外交通无非通过陆路和海路的两条途径,海路往往比陆路载运量更大,行程更为直接。航海史的研究,很值得青年同志去探求。特别是我国有一系列非常光荣的航海史事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大陆部分和沿海各岛就已发展了通航。从前汉时代起,我国的远海航行就已远达印度洋,此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我国东通日本、西迭印度洋的海洋航线从未间断过,不过有时发达一些,有时闭塞一些而已。而且我国各族同胞,向来富于创造性,航海技术方面也不断有所贡献。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我国就已在航海中利用并记载了每年季风的变化;航海中最重要的工具指南针也是我国发明和最早使用的;我国所造船舶之坚固,船员能力之高超,千年以前即已名闻世界;航海地图的使用,也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到解放前为止,关于我国这一光荣航海史的研究工作是做得不够的。解放以后,才更多展开,但亦仍然有待于继续努力和深入,在这方面,很值得青年同志们多贡献力量来推进。我国目前实行眼光远大的对外开放政策,海上通航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国海岸线很长,整个中国的东部都面向着大海洋。认识过去可以鼓励将来,亲爱的青年读者们,愿你们中有较多的人来加入航海史方面的研究行列,来帮助推动我国航海事业的巨大发展,并帮助推进中外交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1985年9月2日
论文目录
1.《外西域之古民族》,载开明书店《学林》第五辑(1941年3月)
2.《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海上交通》,载《地理知识》1955年11期
3.《秦、汉、三国时代的海上交通》,载《地理知识》1955年12期
4.《隋、唐时代的海上交通》,载《地理知识》1956年l期
5.《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载《地理知识》1956年2期
6.《元“海运”航路考》,载《地理学报》1957年l期
7.《秦帝国的主要交通线》,载《学术月刊》1957年2期
8.《论河水重源说的产生》,载《学术月刊》1961年10期
9.《夏国诸州考》,载《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1期
10.《记旧抄本古航海图》,载《中华文史论丛》1978年7辑
11.《丝绸之路的西端》,载《世界地理集刊》1981年创刊号
12.《法显和法显传》,载中华书局《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11月)
13.《中西交通史概述》(陆上部分),复旦大学对研究生讲稿(1981年)
14.《中西交通史概述》(海上部分),复旦大学对研究生讲稿(1981年)
15.《桃花石和回纥国》,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2辑
16.《真谛传中之梁安郡》,载《论坛》1983年4期
17.《大食帝国的东部疆域》(译注),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1辑(1984年)
18.《水经注和法显传》,载《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3辑
19.《纪念郑和:通过我国航海发展史的观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2辑
20.《我国古代对季风的认识和利用》,在山东长岛海外交通史学术讨论会提出的论文(1985年7月)
著作目录
1.《世界历史地图》(编译,上古史之部),大中国图书局出版,1952年
2.《世界历史地图》(编译,中古之部上),大中国图片出版社出版,1954年
3.《世界历史地图》(编译,中古之部下),大中国图片出版社出版,1955年
4.《中国历史地图集》(与顾颉刚教授合编),地图出版社出版,1955年
5.《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
6.《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俄文译本,译者Γ. Β. Γреков,莫斯科苏联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
7.《中亚古国史》(编译),中华书局出版,1958年
8.《春秋图编稿》
9.《战国图编稿》
10.《西夏图编稿》
11.《中国历代沿海岛屿辑录》,以上四种完成于1957年至1966年
12.《大唐西域记(校点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
13.《辞海》中西交通史部分(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79年
14.《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出版,1980年
15.《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
我的生活经历和甘苦谈
|
> 去章巽文集的论坛
也好想在旧书店里找到有价值的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