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短评

热门
  • 4 天天天蓝 2015-06-12 10:08:41

    电影拍的比原著丰满,但严歌苓总能把细节写进人心里。

  • 2 方小孬 2013-12-13 23:27:54

    感觉严老师还是写农村妇女、文革题材最在行……

  • 2 苏不西 2013-05-21 22:13:58

    从头痛到尾,第二次看了,我觉得这个故事永远忘不掉了

  • 1 叶酱 2016-06-07 22:07:22

    看过严歌苓的小说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总有种别扭的感觉,还是农村和流放的题材好看

  • 1 Frances 2023-09-27 01:19:46 浙江

    初中时非常喜欢,希望能找出时间再看一遍,涤荡我的记忆...

  • 1 Mr. Infamous 2020-04-28 20:12:14

    严歌苓真心鬼魅,听出茧子的历史,摸出老痕的故事,寥寥字句,几声啼哭,或啼笑,末日下不外乎的几副面目,便尖利,便鲜辣,还带出几抹最心醉心伤的旖旎来了。悲愤得如斯节制,又这般怆然,胸臆百转,那翩飞的笔触真把人心扯得酸痛不已,经久不息。何况,那是南京。1937年12月最惨无人道的侵略每次触碰都是刚性兽性的暴行,是钝痛,往脑门上砸的,而赵玉墨们的角度,是往肉心上的钻,层层渗透,无孔不入,特别难以忘怀,让人想在当年的鬼城上无力地哭一回,对那段历史,对那种人性,对那些人物,对根深蒂固所谓贵贱洁秽的荒唐定夺。

  • 0 锐利修蕊 2012-01-06 12:17:05

    肖龙华——作者以自叙的口吻,讲述她的姨妈书娟在1937年12月南京城的所见所闻。用一个老者的回忆作为切入口,进行全篇的布局,把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向炮火纷飞的现场。这是个高明而实用的手笔。如果以姨妈作为当事人来复述自我的经历,反而没有比作为第三方听证的作者的引述更加扣人心弦。因为作者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亦兼以叙述者的姿态与读者交流,这种直面交流相当直接有效。而且引述的方式避免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困境,这种方式的自由在于它可以调节叙事节奏,插入作者回顾起历史来的看法及作者与读者的潜性对话。比如说《金陵十三钗》里多次写起教堂以外侵略军对中国人所犯的罪行,要换作第一人称来写显得拘谨,第一人称本身的局限使它不适宜在这篇小说里采用。“我姨妈书娟”是个自由游弋的个体,偶尔消失于文本也不会破坏…

  • 1 扔出窗外 2015-02-07 03:16:11

    在看了电影很久之后重读这本书,没有第一次读的时候内心一颤的感觉了,也难免总是为电影的改动/书的改动而心生纠结。读起来纸的质感总觉得没有工人出版社那本舒服,字也偏大,不过书附赠了3张严歌苓的签名明信片。封面很素雅精致。

  • 0 阿葵 2016-03-11 10:08:17

    玉墨和她的流水肩。|||话说这书是2014年读完的,然后豆瓣阅读上读的,为什么豆瓣阅读上标记过的“想读”不能跟豆瓣读书同步啊!!!!|||一口气读完加几场眼泪几乎是读严歌苓的标配,不过这个故事里没有让我惦记的人和忍不住要摘录的句。大概是因为看过电影了吧,这部电影拍得到真是蛮好的。

  • 0 青城山下兔大发 2013-08-18 21:21:16

    看完一遍电影再来看原著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小说跟电影的感觉又不一样。电影可惜给学生们展现的机会太少,玉墨要是给年轻一点的周迅演就好了。太残忍,完全不想再读第二遍。

  • 0 一枚雪饼 2015-07-29 14:40:30

    倪妮真的把玉墨演得特别好。

  • 0 室内滂沱 2012-05-29 17:32:51

    这本书的所谓“精装”太坑爹了。装帧用纸完全让我想到“药盒儿”~~~~

  • 0 2014-11-30 15:35:07

    “除了扮我们自己扮不像,我们扮谁都像。”这句话比什么都心酸。那段历史太沉重了。

  • 0 江南府尔总督 2012-01-27 22:26:30

    要不是同名电影的造势,根本不会去看这本书,看完之后便觉失望,完全不该是严歌苓的水准!

  • 0 若北北北北 2013-05-11 15:21:49

    电影改编的也同样精彩

  • 0 無人知曉的時刻 2014-10-08 19:37:06

    第一次觉得没电影精彩。

  • 0 周成莞 2013-05-28 23:48:31

    原著居然不如电影改编来得更好,电影改编的几处反而妙笔生花。

  • 0 巨臀女孩王红红 2013-04-11 13:57:32

    先看了电影,有点先入为主,但是文字更美。

  • 0 九月。 2016-01-06 11:29:20

    细节和想象,饱满又有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