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政与事君 短评

热门
  • 0 七紫三羊不应 2012-10-08 23:52:37

    作者下老大功夫了……

  • 1 席缪 2015-04-26 11:04:27

    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很见能力——但其实还有部分空言:例如《实政录》本身在清代的施用。最为重要的第五章,则稍微显得短促。只是稍稍有顾后不顾前之遗憾,若能将之与明前中期,尤其是自嘉隆以来做对比就能让吕坤为代表的治道思想变化明显多了。

  • 0 朱颐钊 2022-10-20 11:02:48 北京

    理学家以治世理政而立朝行道的风潮,在明代应该肇端于丘濬,此后大约到清前期,仍然不歇。此一风潮于政于教皆皆有重大意义,但在研究中往往被忽略或者囫囵以过。本书从这个脉络展开,读起来也觉差强人意,超过许多一般的人物传记性研究了。

  • 0 陈庆之 2024-03-15 16:53:52 广东

    在传统版本文献考据与人物生平研究的基础上,沿袭了朱鸿林乃至余英时那种以政治史为具体背景的思想史研究,别有新意

  • 4 隳童 2023-03-14 14:24:59 上海

    和马涛那本对读之后才知道此书的功力之深、用力之厚,字句之间高下立判。作者所使用的史料与文本超越了马涛不知道多少,视野也更广(从第五章把吕坤与丘濬`张居正和冯琦的对比来看,就知道作者不像马涛一样,是为了拔高吕坤而比较)。作者力图论述吕坤作为一名推崇“时效”的官员,在入仕前与致仕后的治政与事君过程的转变。虽然作者在序言里面就说“不要仅从《明史》等文本中的正面态度来看吕坤”,但是读罢全书,吕坤确实是一个学识广博、心系天下的好官。作者提醒研究吕坤的后来者,面对这样一位经世致用的儒者,必须要联系其从政思想,此话颇有裨益。读完后我也有点担忧:国内外做吕坤的人很少,做《闺范》的更少。但我却大概率做不出什么新东西,真是让人沮丧。

  • 0 寒山 2023-12-20 08:48:15 江苏

    吕坤是个实用型人才,但他对于具体事务的实施办法总是趋向于过细过繁,这个应该是个性和习惯问题。过细过繁的要求,对于他自己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从骨子里就是个繁琐细碎的人,但是对于他的下属和同僚,真的是一种折磨。(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做事极端细致认真,但是用他那一套来要求别人就没人受得了了。)

  • 0 gabriel.weng1 2017-10-24 11:56:05

    论打工仔的自我修养,难怪在清代那么受推崇

  • 2 曼联哈哈哈 2021-02-24 14:04:54

    二刷。从文献学入手的思想史研究值得学习!“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必须建基于对其所有著作的完整把握,而后择类撮要,并推衍人事,铺陈脉络。”在解读吕坤文本的基础上,讨论文本背后作者所处的国家政治氛围和思潮(吕坤对君臣关系和吏治的看法便与万历和张居正的态度有关)。还是应该关注个案研究,关注对象具体的所作所为!

  • 0 蓮花去國一千年 2020-11-14 03:26:35

    尝试的方向是很好的,不过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功夫都还欠了些火候。

  • 5 流惜子 2020-04-09 12:51:53

    从思想史的研究来说中规中矩,本书最大的价值还是对明代偏爱行动的理学官僚进行了思想、社会、政治三位一体的个案研究,而这样的研究恰恰是明史研究所缺乏的。其实明代的很多重要的制度革新,恰恰是在官僚层面由吕坤、袁黄这样一个极具个性的实践者群体推动的,但不了解其心灵世界则无法展现这种义理与事功之间的互动关系。就这点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 0 幼年副研究员 2024-05-30 21:31:07 上海

    晚明思想史,就一本书写一本书,香港和美国都有这样的习惯。不知道是不是我买到盗版了,错别字很多。

  • 0 时间煮雨 2024-03-31 18:46:38 贵州

    解扬,男,汉族,1979年3月生,辽宁鞍山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师从明史专家朱鸿林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史。本书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来,共分五章,以晚明政坛人物吕坤为个案,将吕坤及其作品《实政录》置于晚明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吕坤在政务处理与君臣关系上的看法与主张。在作者看来,无论在具体的政务安排,还是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吕坤都以务求实效为着眼点,务实而不尚虚是吕坤一生一以贯之的为官之道。但是,晚明腐朽的政治环境,加之《实政录》本身的缺陷,导致吕坤的施政理想丧失了可以推行的时代条件。总之,本书通过吕坤这一个案,以小见大,揭示晚明社会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诸多面相及问题,是从人物思想上体察政治的一部上佳之作。

  • 0 明史愛好者 2020-11-30 15:55:01

    是還不錯的呂坤研究專著,但個人認為本書個別章節能討論的東西還很多,三百頁的篇幅真的不夠,尤其是第五章真的能再寫成一本書。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