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当年明月全新修订,经典收藏版),ISBN:9787213046278,作者:当年明月 著
作者简介 · · · · · ·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目录 · · · · · ·
第二章 宁远,决战
第三章 疑惑
第四章 夜半歌声
第五章 算账
第六章 起复
第七章 杀人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九章 阴谋
第十章 斗争技术
第十一章 投降?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第十四章 突围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六章 孙传庭
第十七章 奇迹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九章 选择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还是没辙。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旧衣服,也不好色(没有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力,尽承担义务。这样的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1页 -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坚持到底的人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1 条 )


当年明月的穿越突围之旅
-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其中的优秀代表。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曾国。 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作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多、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入,就能愤怒...
2021-02-17 10:16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其中的优秀代表。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曾国。 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作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多、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入,就能愤怒一堆人,很有战斗力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卢象昇的军队断粮三天,没有一个逃兵,这个看似没有可能的奇迹,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卢象异的一个一他也断粮。 他非但不吃饭,连水都不喝水浆不入,此即所谓身先士卒 所以结果也很明显一一得将士心,同仇敌忾。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回应 2021-02-17 10:16 -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间,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一没钱。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変了,衣服变了,饮食变...
2021-02-17 10:10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间,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一没钱。 引自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引自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変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作缺点不能改的,叫作弱点。 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作圣人。 引自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回应 2021-02-17 10:10 -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全世界人民都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
2021-02-17 10:06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全世界人民都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弹那是贵,一百万美元一个,照扔,一扔就几十个,心眼太实在。我估摸着,要全换成手榴弹,从飞机上往下扔也能扔个把月。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实力。 准有实力,谁就是大爷,没实カ,就是孙子。美国有实力,其实也就百多年,趁着英国老大爷跟德国老大爷仗,奋发图强,终成超级大爷。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相比而言,中国当大爷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自打汉朝起,鉴于时间太久,心态难免有点问题。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然而没有人选择。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回应 2021-02-17 10:06 -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先喊话:来去,就开始哪无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然后就等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因为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面当兵的,也大都...
2021-02-17 09:59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先喊话:来去,就开始哪无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然后就等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因为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面当兵的,也大都是关中人,双方语言相通,说起来都是老乡,反正给政府干活,政 府也不发工资(欠,即使发了工资,也没必要玩命。这么打仗,非能领工资,还能捞点儿外快,最后回去了还能领赏,非常有利于创收。在料中,这种战斗方式有个专用名词:打活仗。 因为活仗好打,且经济效益丰富,所以大家都喜欢打,打来打去,敌人越打越多,局势越来越恶化,直到关宁铁骑的到来 引自 第十六章 孙传庭 为什么不给你拼命
张献忠投降的时候,手下有七万人,消息传来,崇祯极为高兴,认定熊总督是旷世奇,大加赞赏。 杨嗣昌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客观地讲,这是个比较阴险的想法,以至于后来很多认为,如果照这个想法办了,天下就消停了 这个想法的具体内容,是让张献忠在投降之前,办一件事一一打李自成。这就好比黑帮团伙,每逢拉人入伙的时候,都要让新人干点儿缺德事,比如砍人放火之类,专用术语,叫活点儿血,今后オ好一起干。 但崇祯同志实在很讲道义,他表示人家刚来投降,就让人干这种事似乎有点儿过分,所以也就这么算了。 对崇祯的信任,谷城的张献忠先生如果毫无感动,那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投降专业户,他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再造反,以及造反之后,么时候再投降。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崇祯同学好天真(✪▽✪)没混过黑道
回应 2021-02-17 09:59
-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亚当同志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其实丰臣兄并非特例,事实证明,心理阴暗之辈一直后继有人,后来的如近卫文...
2017-07-06 10:49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亚当同志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其实丰臣兄并非特例,事实证明,心理阴暗之辈一直后继有人,后来的如近卫文麿、东条英机之流,都是一路货。在他们的心中,从没有什么和平发展之类的概念,总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抢劫的比生产的好,而他们的世界观,也有着惊人的一致: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从爷爷开始,到孙子,再到孙子的孙子,这帮孙子几百年来做着同一个梦,却始终不醒,实在是难能可贵。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
明朝那些事儿(第6部):日暮西山, 当年明月
因为批评总是容易的,做事总是不容易的。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当年明月
按照以往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 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 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当。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一更,愁起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寥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凄凉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三更,飘零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四更,无望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五更,荒凉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最后送一首食指的诗给大家,我所要跟大家讲的,大致就在其中了吧。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
回应 2017-07-06 10:49 -
在后金诸人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
2017-07-20 16:01
在后金诸人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引自 1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根据袁崇焕的原则“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的主要成员都是辽东人,因为根据以往长期实践,外地人到辽东打仗,一般都没什么积极性,爱打不打,反正丢了就丢了,正好回老家。
但最终决定他们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焕的第二条原则:“以辽土养辽人”。
和当年的李成梁一样,袁崇焕很明白,要人卖命,就要给人好处,在这一点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
给军饷,此外还分地,打回来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抢来的,也没谁去管,爱怎么分怎么分,更有甚者,据说每次打仗,抢回来的战利品,他都敢分,没给朝廷报账。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除了自己住的地方外,魏忠贤也没忘了家乡,他的老家河北肃宁,一向很穷,以出太监闻名,现在终于也露了脸。为了让肃宁人民时刻感受到魏公公的光辉,他专门拨款(朝廷出),重新整修了肃宁城,一个小县城,挖了几条护城河,还修了三十座敌楼,城楼十二栋,大炮就安了上百门,实在够夸张。
搞笑的是,十几年后,后金军入侵河北,经过这里,本来没打算抢肃宁,但这城墙修得实在太好,忍不住好奇心,就攻了一下,想打进去看看里面有多少钱,而更搞笑的是,肃宁太过坚固,任他们死攻活攻,竟然没能够攻进去(进了也白进)。
拜自己所赐,皇帝的几个儿子都被干掉了,所以垂帘听政、欺负小孩之类的把戏没法玩了,而唯一的皇位继承者,将是天启皇帝的弟弟。
他找到客氏,经过仔细商议,决定从宫外找几个孕妇进宫当宫女,等皇帝走人,就搞个狸猫换太子,说是皇帝的遗腹子,反正宫里的事是他说了算,他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皇后回答:如听从你的话,必死,不听你的话,也必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不听,死后可以见祖宗在天之灵!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
就在那一天,得知噩耗的魏忠贤没有发丧,他立即封锁了消息。
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
“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
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虽然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把柄满街都是,杨所修却分毫没有提及,事实上,他弹劾的理由相当特别——不孝。
经杨所修考证,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合孝道。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当年的张居正就被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来整这四号小鱼小虾,很有意思。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杨涟、左光斗死后,朝廷就没人敢骂阉党,杨所修跟自己并无过节,现在突然跳出来,必定有人主使。
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皇帝。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魏忠贤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做出了批复,痛斥杨所修,说他是“率性轻诋”,意思是随便乱骂人。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
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做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
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做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
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
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
这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
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账,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
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
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的所有黑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回应 2017-07-20 16:01 -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只要仔细阅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招安后,宋江死了,最能打的李逵死了,最聪明的吴用也死了,活下来的,大都是身上有门手艺的,比如神医安道全之流。 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学一门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而在遍览史书十余载后,我信了,至少信一样东西——天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
2019-01-17 16:36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只要仔细阅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招安后,宋江死了,最能打的李逵死了,最聪明的吴用也死了,活下来的,大都是身上有门手艺的,比如神医安道全之流。 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学一门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而在遍览史书十余载后,我信了,至少信一样东西——天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 它告诉我,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最好不做。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他走向了那棵树。 应该结束了。 按照惯例,每个人的讲述结束时,会有一句结束语,而当这个王朝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一句话,最后一句话。 是的,这句话我已经写过了,不是昨天,也不是前天,而是几年以前,在我的第一本书里,朱元璋登基那一段的最后,有一句话,就是那句,几年前,我就写好了。 还记得吗?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 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足够多了。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回应 2019-01-17 16:36 -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然而,我们终究没...
2018-01-07 15:54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决不妥协。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的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但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回应 2018-01-07 15:54
-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其中的优秀代表。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曾国。 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作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多、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入,就能愤怒...
2021-02-17 10:16
鉴于生活条件优越,所以读书人多,文人多,诗人也多,钱其中的优秀代表。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天雄军的士兵,大都来自大名、广平当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如此强悍,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诀窍 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使用了他的诀窍,组建了一支极为强悍的部队,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曾国。 没错,这个诀窍的名字,叫作关系。 和曾国藩的湘军一样,卢象昇的天雄军,大都是有关系的,同多、同学、兄弟、父子,反正大家都是熟人,随便死个入,就能愤怒一堆人,很有战斗力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卢象昇的军队断粮三天,没有一个逃兵,这个看似没有可能的奇迹,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卢象异的一个一他也断粮。 他非但不吃饭,连水都不喝水浆不入,此即所谓身先士卒 所以结果也很明显一一得将士心,同仇敌忾。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引自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回应 2021-02-17 10:16 -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间,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一没钱。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変了,衣服变了,饮食变...
2021-02-17 10:10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间,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一没钱。 引自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引自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変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作缺点不能改的,叫作弱点。 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作圣人。 引自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回应 2021-02-17 10:10 -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全世界人民都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
2021-02-17 10:06
我曾研习过交通史(中外交往),惊奇地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系,和人其实差不多。穷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给你面子、听话。 比如美国,说谁是流氓谁就是流氓,说打谁就打谁,盟友遍布天下,时不时还搞个会盟,弄个盟军,全世界人民都慕。 但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钱砸出来的。听话,就是友好邻邦,就给美元、给援助,很人道;不听话,就是流氓国家,给导弹,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钱,导弹那是贵,一百万美元一个,照扔,一扔就几十个,心眼太实在。我估摸着,要全换成手榴弹,从飞机上往下扔也能扔个把月。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实力。 准有实力,谁就是大爷,没实カ,就是孙子。美国有实力,其实也就百多年,趁着英国老大爷跟德国老大爷仗,奋发图强,终成超级大爷。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相比而言,中国当大爷的时间,实在是比较长,自打汉朝起,鉴于时间太久,心态难免有点问题。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然而没有人选择。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回应 2021-02-17 10:06 -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先喊话:来去,就开始哪无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然后就等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因为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面当兵的,也大都...
2021-02-17 09:59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先喊话:来去,就开始哪无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然后就等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因为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面当兵的,也大都是关中人,双方语言相通,说起来都是老乡,反正给政府干活,政 府也不发工资(欠,即使发了工资,也没必要玩命。这么打仗,非能领工资,还能捞点儿外快,最后回去了还能领赏,非常有利于创收。在料中,这种战斗方式有个专用名词:打活仗。 因为活仗好打,且经济效益丰富,所以大家都喜欢打,打来打去,敌人越打越多,局势越来越恶化,直到关宁铁骑的到来 引自 第十六章 孙传庭 为什么不给你拼命
张献忠投降的时候,手下有七万人,消息传来,崇祯极为高兴,认定熊总督是旷世奇,大加赞赏。 杨嗣昌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客观地讲,这是个比较阴险的想法,以至于后来很多认为,如果照这个想法办了,天下就消停了 这个想法的具体内容,是让张献忠在投降之前,办一件事一一打李自成。这就好比黑帮团伙,每逢拉人入伙的时候,都要让新人干点儿缺德事,比如砍人放火之类,专用术语,叫活点儿血,今后オ好一起干。 但崇祯同志实在很讲道义,他表示人家刚来投降,就让人干这种事似乎有点儿过分,所以也就这么算了。 对崇祯的信任,谷城的张献忠先生如果毫无感动,那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投降专业户,他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再造反,以及造反之后,么时候再投降。 引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崇祯同学好天真(✪▽✪)没混过黑道
回应 2021-02-17 09:5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8.9分 38472人读过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9)9.0分 145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豆腐脑敢死队 2016-09-02
各得其所: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0 有用 墨迹的红烧肉 2020-09-22
大明这家公司终于走到了尽头,气数已尽啊!洋洋洒洒七本书,读起来很快,却越看越沉重。我想作者在最后的时候总结得已经很到位了,无论身居何位,以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好了。
0 有用 长颈鹿先森 2016-06-13
看的电子版,分明不完整啊!不完整啊!不完整啊!不过也算是终于看完了!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0 有用 九千太岁 2014-08-10
写了全书完,但是怎么感觉没写完呢~不好,太零碎了,跟前几本差远了~
0 有用 幻世浮生 2014-11-09
第二遍读完确实感觉最后一本太仓促和随便了,但结尾很加分,历史不是用来借鉴的
0 有用 心灵治愈师 2021-04-16
或许明末如果学习当时荷兰的经济制度,历史可能会有一些改变。
0 有用 宋小白 2021-04-03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于看完,两眼冒金星……
0 有用 Fire 2021-03-15
历史还是挺有趣的
0 有用 冰果 2021-02-28
这套书有种力量,无论我生活多糟糕,心情多烦躁,读起这套书,都会静下来!有的时候阅读,读的是一种感觉。
0 有用 经璇 2021-02-28
崇祯皇帝,最让人惋惜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