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六年十二月,清政府在福州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該衙門的設立是閩浙總督左宗棠提出來的。當年六月,左宗棠上奏朝廷《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提出“惟東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陸”的觀點,認為“中國自強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練兵勇外,必應仿造輪船以奪彼族之所恃”,要“盡洋技之奇,盡駕駛之法”,在軍事上有效地抵禦外侮,在經濟上“分洋商之利”,主張在閩台之間的福州馬尾創辦船政。同年七月,同治皇帝准奏;十月,任命在家丁憂的江西巡撫沈葆楨為船政大臣;十一月開設求是堂藝局,即船政學堂;十二月,船政工程動工興建並對外招生一○五名。福建船政就是指清末“總理船政事務衙門”所開展的政務事務活動及其歷史沿革。
福建船政是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與典範。鴉片戰爭後,在激烈的中西文化衝撞中,林則徐等先賢認識到開眼看世界的重要,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主張。隨後,魏源受其委託編寫了《海國圖志》,詮釋了他的主張,提出了置造船械等戰略設想。閩浙總督左宗棠實踐“師夷制夷”,創辦了船政。福建船政造船制炮、培養人才、整頓水師,都圍繞著海權做文章。
福建船政從一八六八年製造“萬年清”號開始,到一九○七年止,共造船40艘,總噸位4735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2.5%。造船技術也不斷更新,從木殼船到鐵脅船,到鐵甲船,建立了當時中國近代最大的的船舶工業基地。一九一七年,還設立了飛機製造工程處。一九一九年八月造出了首架雙桴雙翼水上飛機,隨後共生產飛機17架,開創了中國航空工業新紀元。
福建船政開創近代教育的先河,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院校——船政學堂。她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與工業化和海軍建設相適應的教育模式和留學制度,成為各地紛紛效仿的樣板,成為科技和海軍人才的搖籃,被李鴻章譽為“開山之祖”。船政學堂培養了一批精英,形成一個具有愛國思想、能奮鬥自強、眼光敏銳、思維方式開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新型知識份子群。他們走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有突出貢獻的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科技專家和學者。典型的代表有啟蒙思想家嚴復,“鐵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陳季同、羅豐祿,造船專家魏瀚、鄭清濂,礦務專家林應升、林日章,輪機專家陳兆翱、楊廉臣,天文學家高魯、王綬琯等等。《清史稿》記載“船政學堂成就之人才,實為中國海軍人才之嚆矢。”福建船政培養了海軍軍官和軍事技術人才1100多名,占中國近代海軍同類人員的60%。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多數海軍高級將領,如薩鎮冰、葉祖珪、蘭建樞、劉冠雄、李鼎新、程璧光、黃鍾瑛等等,都是船政學堂的畢業生。還有中法馬江海戰英烈呂翰、許壽山,中日甲午海戰英烈鄧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鑄造出愛國魂的傑出精英。
一八七○年,福建船政第三艘兵輪“福星”號下水後,清政府批准沈葆楨的奏請,成立輪船水師,隨後將建造的艦船調往各港口執行海防任務。一八七四年二月,日本政府以“牡丹社事件”為借口,派兵侵台。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大臣去臺灣辦理台務。同年六月十七日,沈葆楨率領自己的艦隊赴台,一邊備戰,一邊展開外交攻勢,終於挫敗了日本侵略的圖謀。隨後,沈葆楨實施了一系列治台政策和改革措施,促使臺灣開禁,實行開山撫番、開礦招墾、建祠辦學、巡撫分巡等政策措施,為臺灣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李鴻章在給他的信中說道:“我公在彼開此風氣,善後始基,其功更逾於掃蕩倭奴十萬矣。”連橫先生高度評價沈葆楨的巡台治台,說“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在甲申馬江海戰、甲午黃海海戰中,船政的學生正氣凜然,奮勇殺敵,視死如歸,愛國自強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和昇華。孫中山先生讚譽船政“足為海軍根基”。
福建船政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高起點嫁接,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飛機、槍炮、魚雷、礦冶、機械、無線電、天文等科技和工藝水平。通過留學,還使出國留學的青年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改變了思維,使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審視中國,尋找救國良方。嚴復透視西學,翻譯《天演論》等名著,影響了幾代人,成為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王壽昌幫助林紓翻譯法國小仲馬《茶花女遺事》,震撼中國文壇。馬建忠撰寫《馬氏交通》,開拓了近代漢語文法研究領域。陳季同則將中國文化介紹到國外去,寫了許多介紹中國現狀的法文作品,在法國文壇上享有盛名。
福建船政在近代中國積弱求強的歷程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新式教育、工業製造、海權建設、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愛國自強、開拓進取、勇於創新、重視科教的偉大精神,形成了獨特的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是船政歷史人物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船政文化的精神實質有愛國自強、改革創新、科教人本和海權意識幾方面,其核心就是強烈的愛國自強精神和強烈的海權意識。這種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它是以其豐富的內涵來體現的。它有別於其他時期、其他地區形成的文化。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體現,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船政文化已從專家學者的研究變成了社會的共識。過去是專家學者的研究內容,現在已經寫入了國務院的正式文件。而且被列為海西建設的七大文化之一。船政文化已從歷史的塵封中顯露出來,而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引起中央高層和海外及港澳臺的重視,胡錦濤、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等先後視察了船政文化博物館,曾蔭權、連戰、蕭萬長等港臺政要也先後到船政文化博物館參觀。從二○○一年“福建船政建築”成為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到二○○五年“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船政文化的品牌日益彰顯,越來越深入人心。
福建船政是自強運動的產物,但其意義遠遠超過運動本身。福建船政吹響了向工業文明進軍的號角,奏響了中國人覺醒圖強的進行曲,翻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嶄新一頁,是維護海權的先行者,是民族自尊、愛國自強的典範。船政學堂以及由其引發的新式教育熱潮,奠定了閩台乃至中國近代教育的基礎。船政精英的呐喊,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閃爍著船政精英思想的船政文化已成為時代的一面旗幟。她高標近代,也必將影響未來。
為了研究的方便,有必要將有關資料彙編成集。《船政奏議彙編》(五十四卷,一八八八年起陸續刊刻),《船政奏議續編》(一卷,一九一○年活字本),《船政奏議別編》(不分卷,一九六六年謄清稿本)是福建船政當事人形成的重要檔案資料,是研究福建船政不可或缺的主要史料。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為滿足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的需要,特將這三編蒐羅齊全,精選最完備的版本,匯為這部“全編”,以影印形式出版,可謂學界一盛事也,必將為福建船政和船政文化的研究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
二○一一年四月
沈岩: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與典範(《...
"标题:"沈岩: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與典範(《船政奏议全编》代序)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