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technology wants
译者: 熊祥
出版年: 2011-11
页数: 365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西文库
ISBN: 9787508630373
内容简介 · · · · · ·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简介 · · · · · ·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于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19岁,他从罗得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8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哪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然后,《连线》开始进入KK生命,并以一种预告未来的方式切入时代脉搏。凯文•凯利参与创建《连线》杂志,在前7年里担任执行主编。他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科学》、《时代》和《华尔街日报》以及其他许多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畅销书《失控》和《新经济的新规则》。
目录 · · · · · ·
推荐序二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第一章 我的疑惑
第一部分 起源
第二章 发明我们自己
第三章 第七王国的历史
第四章 外熵的扩展
第二部分 规则
第五章 大发展
第六章 注定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趋同性
第八章 倾听科技之声
第九章 选择必然
第三部分 选择
第十章 邮包炸弹客言之有理
第十一章 阿米什改装者的经验
第十二章 寻找欢乐
第四部分 方向
第十三章 科技的轨迹
第十四章 无限博弈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擅长摸着石头过河,但往往把石头当成了河。摸到信息技术,说这条河是信息化,摸到了生命技术,就说这条河变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一直是,将来也是。 接下来,大约5万年前,缺的那根弦被安上了。虽然早期非洲人类的躯体没有变化,但是基因和思维发生了巨变。类猿人第一次满脑子主意和创新意识。这些新生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或者说现代智人(我用这个称谓来区分他们和更早的智人),离开祖先在东非的家园,进入新地区。他们在草原上分道扬镳。就在1万年前农耕文明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时,他们的人数出现了相对短暂的爆发式增长,从非洲的数万人猛增至全世界的约800万。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用简练的语言赞美道:「在思维的进化历程中,语言的发明是所有步骤中最令人振奋、最重要的。当智人从这项发明中受益时,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远远甩在身后。」语言的创造是人类的第一个拐点,改变了一切。有了语言的生活对那些没有语言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语言的主要优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动产生。语言是技巧,让思维能够自我质疑;是魔镜,告诉大脑自己在想什么;是控制杆,将思想转化为工具。语言掌握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对照的捉摸不定的无目标运动,从而能够驾驭思维,使之成为新思想的源泉。没有语言的理性架构,我们无法获知自己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不能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 按照生物学家的分类,世界上有六大类生物。前三种是微生物,后三种依次是菌类、植物和动物。 「就科技而言,共同改进是最佳的办法,也是常见的,」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写道,「一项技术的许多组成部分被其他技术共享,因此随着这些成分在主技术『之外』的其他应用上有所改进,大量进步就这样自动产生了。」 不过,科技和生命在进化问题上最大的差别──比其他差别大很多──是:与生物物种不同,科技物种几乎从不会灭绝。 更多的人类思想等于更多的进步。经济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科技想要什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科技想要什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科技想要什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 条 )


5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um's evolution and human being's oppression
> 更多书评 93篇
-
书中精彩观点摘抄: 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一直是,将来也是。 接下来,大约5万年前,缺的那根弦被安上了。虽然早期非洲人类的躯体没有变化,但是基因和思维发生了巨变。类猿人第一次满脑子主意和创新意识。这些新生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或者说现代智人(我用这个称谓来区分他们和更早的智人),离开祖先在东非的家园,进入新地区。他们在草原上分道扬镳。就在1万年前农耕文明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时,他们的人数出现了相对...
2012-10-27 15:48 8人喜欢
书中精彩观点摘抄:
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一直是,将来也是。 接下来,大约5万年前,缺的那根弦被安上了。虽然早期非洲人类的躯体没有变化,但是基因和思维发生了巨变。类猿人第一次满脑子主意和创新意识。这些新生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或者说现代智人(我用这个称谓来区分他们和更早的智人),离开祖先在东非的家园,进入新地区。他们在草原上分道扬镳。就在1万年前农耕文明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时,他们的人数出现了相对短暂的爆发式增长,从非洲的数万人猛增至全世界的约800万。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用简练的语言赞美道:「在思维的进化历程中,语言的发明是所有步骤中最令人振奋、最重要的。当智人从这项发明中受益时,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远远甩在身后。」语言的创造是人类的第一个拐点,改变了一切。有了语言的生活对那些没有语言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语言的主要优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动产生。语言是技巧,让思维能够自我质疑;是魔镜,告诉大脑自己在想什么;是控制杆,将思想转化为工具。语言掌握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对照的捉摸不定的无目标运动,从而能够驾驭思维,使之成为新思想的源泉。没有语言的理性架构,我们无法获知自己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不能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 按照生物学家的分类,世界上有六大类生物。前三种是微生物,后三种依次是菌类、植物和动物。 「就科技而言,共同改进是最佳的办法,也是常见的,」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写道,「一项技术的许多组成部分被其他技术共享,因此随着这些成分在主技术『之外』的其他应用上有所改进,大量进步就这样自动产生了。」 不过,科技和生命在进化问题上最大的差别──比其他差别大很多──是:与生物物种不同,科技物种几乎从不会灭绝。 更多的人类思想等于更多的进步。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把人类意识称为「最大的资源」。按照他的统计,更多的思想是深层次进步的主要源泉。 问题是,如果财富增长取决于人口增加,那么连续几个世纪人口缓慢减少时,深层次的科技进步将如何实现? 我们对人性的驯服一点也不亚于对马的驯化。我们的本性是我们5万年前种下的有韧性的庄稼,今天仍在对它精心培育。人性的领域从来不是静止的。我们知道,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正在迅速变化,比过去100万年的任何时期都要快。我们的大脑与文化正在对接。 1950年社会学家戴维·李思曼评论道:「整体而言,科技越发达,相当多的人越有可能想象自己具有他人的人格。」通过发展科技,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本来人格和衍生人格。 阿米什改造者给了我很大帮助,因为通过接触他们的生活,现在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技术元素的困境:为了使满足感最大化,在生活中我们力求技术最少化。可是为了使他人的满足感最大化,我们必须使世界上的技术最多样化。事实上,只有当其他人创造了足够多的机会可供选择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最少工具。科技的困境在于个人如何做到一方面使身边的物品最少,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增加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科技的轨迹: 多样性。多样性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技术元素也要借助多样性的力量。从生命的黎明开始,多样性的大潮越来越磅礴;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继续向四面八法奔腾,永不停息。 专门化。高度用户化的功能可能会产生只为某个特定任务而组合、任务完成后即分解的装备。过于专门化的人造制品也许只存在一天,就像蜉蝣。市场商机和个人定制的长尾不仅是信息传播媒介的特征,而且也是科技进化过程自身的特征。……科技带着通用性出生,成年后就具有了专用性。 普遍性。 科学的建立既不是为了提高「真实性」,也不是为了增加信息总量,尽管其本身的修辞中包含了这样的含义。人们创建科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认知世界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科学创造「工具」──技术和方法,这些工具对信息加以处理,使之能够以有序的方式被人们检验、比较、记录、调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真理」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用以评估特定事实在多大程度上被作为基础使用,并实现扩展和相互关联。 科技如何提升个人?只有通过为所有人提供机会,使他或她得以充分施展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的机会,接触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机会,选择父母不曾选择的道路的机会,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机会。 科技为我们个人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自己。每个人一生中会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组合,包括待开发能力、手工技能、逐渐成熟的洞察力和潜在经验,这些是其他人不具备的。即使是双胞胎──DNA相同,生活经历也不会相同。当人们将自己的各种天赋发挥出最大效力时,就会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人可以做他们能做的。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技能生活的人是无法仿效的,所以我们珍视他们。所谓施展才华,不是指每个人都去百老汇唱歌,或者在奥运会上拼搏,或者夺得诺贝尔奖。这些引人注目的角色只是三种成为明星的传统方式,并且这些特定机会是有限的。大众文化错误地聚焦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明星角色,认为他们就是成功的标杆。事实上,这种上等地位和明星身份可能是我们的囚牢,是他人的成功之路给我们套上的紧箍咒。 约2500年前,大多数主要宗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相继创建。孔子、老子、佛陀、琐罗亚斯德、《奥义书》的作者们和犹太教创始人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超过20代人。只有几种主要宗教在那以后诞生。历史学家将这个时期世界的激荡称为轴心时代。似乎所有活着的人同时醒来,同时开始寻找他们神秘的起源。一些人类学家相信,轴心时代的觉醒是由农业创造的大量富余供给引发的,全世界大规模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价值的分离(更多价值,更少物质)是技术元素发展历程中的稳定趋势。6年间美国出口(美国制造的最有价值的物品)1美元货物的平均重量下降了50%。今天,美国出口有40%是服务(无形的),而不是制造品(原子)。我们正逐渐用无形的设计、灵活性、创新和智能化取代刚性的沉重的原子。 新技术不断降低发明新技术的难度,而人脑则没有这种功能。借助无止境的科技膨胀过程,技术元素的非物质组织现在成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区域中最具优势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自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行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 进化的创新发动机由3条腿支撑:适应性(传统动力)、偶然性和必然性。(这3种力量也在技术元素领域重新出现。)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进化的3种动力。 「天才不是真知灼见的唯一来源,他只是一个高效率的来源。」 一般概念在渐渐具体化的同时,必然性在降低,越来越受到制约,也越来越符合人类意愿。 《经济学人》一篇关于技术跨越的报道这样总结:「未能利用旧技术的国家在吸收新技术时处于不利地位。」 不论摩尔定律──就晶体管密度而言──是否还能经历10年、20年或30年的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肯定,它会像过去的其他趋势一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升华为新的增长趋势。 科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有自我。技术元素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系列用于出售的无关联人工制品和发明。以邮包炸弹客身份发表言论的卡钦斯基提出不同见解,他重复温纳的论点和我在本书中谈论的诸多观点,宣称科技是动态的整体系统。它不只是硬件设备,确切地说,它类似于有机组织。技术元素并非缺乏活力,不是被动的,而是寻找并获取资源扩展自身。它不只是人类行为的集合,事实上它高于人类行为和欲望。 更常见的是,发明家宣称他的新发明具有某种预期(并且有利可图)的效用,但这很快被证明不符合事实,于是又宣传这项发明具有其他一系列效用(收益要差一点),可是这些效用中真正实现的很少,如此循环,直到现实引导该技术开始产生边缘的未曾预料的效用。有时边缘效用发展到极具颠覆性的情形,最终成为标准效用。当技术获得这样的成功时,早期的失败就被掩盖了。 技术系统「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重构和修复,始终保持警惕是人类创造复杂事物的代价」。 新技术的首版几乎总是仅仅略微强于它想要取代的旧技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热情的先驱倾向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新技术将带给使用者的主要是麻烦和未知后果。随着创新技术的改进,它的益处和先进程度将被前期用户挑选出来展示给大家,同时不确定性减小,于是这项技术得以传播。这样的推广既不是立刻发生的,也不稳定。 长期以来,可以用于为知识排序的新方法数量在增加。将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复杂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 科学方法不是一个统一的「方法」。它是很多经过几个世纪进化(并且继续进化)的技巧和过程的集合。每种方法是一小步,联合起来逐渐提高人类社会知识的统一性。 引自 全部 回应 2012-10-27 15:48 -
-
潘新 (www.bestfoodinchina.net)
正在看。比起上一本黄钟大吕之作《失控》,KK这次用了更多平实的语言和更为亲切的表述方式,但是思维方式仍然是在宇宙、生物演化的宏大视角下对于技术的反思。相比起《失控》有些晦涩的表述方式,《科技想要什么》的语言更生动,浅显。但是希望其思想不要更浅显。KK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其深邃和广博的思考,希望不要被湮灭。2012-05-01 17:33
-
知道亚洲象会用长鼻子卷着枝条拍打蝇虫,也知道寒武纪曾有动物种群的大爆发,这叫知识。 穿越数十亿年时空,想象夜幕中飘落的微尘,或许是千年沧桑的遗迹;掩卷长思,跳跃的音符总能激活大脑某个部位的颤动,冥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这叫智慧。 “保持差异的努力与熵的拉力之间的斗争,创造了自然界的奇观”,这种从物理学底层获得的启示,预示着“进化,乃至技术元素,遵循由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决定的固有方...
2020-07-15 23:42
知道亚洲象会用长鼻子卷着枝条拍打蝇虫,也知道寒武纪曾有动物种群的大爆发,这叫知识。
穿越数十亿年时空,想象夜幕中飘落的微尘,或许是千年沧桑的遗迹;掩卷长思,跳跃的音符总能激活大脑某个部位的颤动,冥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这叫智慧。
“保持差异的努力与熵的拉力之间的斗争,创造了自然界的奇观”,这种从物理学底层获得的启示,预示着“进化,乃至技术元素,遵循由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决定的固有方向”。
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用凯文·凯利的话说就是:“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
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样,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质的信息流为基础的。
我们往往会把制造技术与自然分开,甚至认为前者是反自然的,仅仅是因为它已经发展到可与自然始祖的影响和能力相匹敌。不过,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工具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具有自然属性。人是动物——毋庸置疑,也是非动物——毋庸置疑。这种矛盾性质是我们身份的核心。同样,技术是非自然的——从定义上说,也是属于自然的——从更广泛的定义上说。这种矛盾也是人类身份的核心。
“5万年前发生的,”克莱因说,“是人类社会运转系统的一次变革。也许某处的变异影响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导致语言的形成,按照今天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出现了快速生成的有声语言。”
寿命短对个人来说非常糟糕,对群体也是极其有害的。没有祖父母,久而久之,传授工具使用知识变得十分困难。祖父母是文化的中转站,没有他们,文化就会是一潭死水。
语言让思想融合交流,从而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创新得以孵化,通过儿童实现代代相传。现代智人制造出更出色的捕猎器械(例如投枪,使得体重轻的人类能够在安全距离之外杀死危险的大型动物)、钓鱼工具(带刺的鱼钩和渔网)和烹煮方法(用高温石头不仅可以烧肉,而且能从野生植物中获取更多热量)。
从开始使用语言算起,他们获得所有这些技术,只用了100代人的时间。更好的工具意味着更好的营养,这有助于进化速度的提高。
劳伦斯·基利(Lawrence Keeley)在关于古代战争的研究著作《文明之前的战争》(War Before Civilization)中写道:“民族史学者和考古学家发现的事实清楚地表明,原始的史前战争和历史上文明社会的战争一样恐怖,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由于原始社会的战争更加频繁,过程更加残酷,其致命程度远远高于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文明社会的战争是格式化的,注重规则,危险性相对较低。”
社会进步,即使是道德进步,终归也是人类的发明。它是我们意愿和思维的有益产物,因此也属于科技。我们可以断定,奴隶制不是好理念,公正的法律是好理念,对裙带关系的偏好是恶劣的思维。我们可以认为某项惩罚性条约不合法,可以通过文字的发明来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还可以自觉地扩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圈。这些都是发明,是大脑思维的产物,与灯泡和电报一样。
技术元素——观念有机体——的进化与基因有机体相似,差异很小。二者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两种系统的进化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个别,从统一到多元,从个体主义到互利共生,从低效到高效,从缓慢变化到更大的可进化性。科技有机体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符合一种与物种进化的系统树相似的模式。不过,科技表现的不是基因性状,而是观念。
技术元素的确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正在进化的生命。
技术元素的重大转变如下:
灵长类交流→语言
口头传说→文字/数学符号
手稿→印刷品
书本知识→科学方法
手工制造→批量生产
工业文化→无所不在的全球通信
语言的发明标志着自然界的最后一次重大转变,人类社会的第一次转变。文字、观念和概念是社会动物(例如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事物,也是任何类型科技最简单的基础。因此,语言为前后两次重大转变牵线搭桥,使之整合为一个连贯体,这样自然进化汇入技术进化中。
科技起始于现代智人的思维,但很快就超越了思维。
伴随着最模糊的时间和变化的迹象,这个氢原子朝稳定的方向飘动,靠近其他物质。下一个10亿年,它突然撞入遇到的第一块小物体。数百万年后,又遇到第二块。一段时间后,它遇到自己的同类,另一个氢原子。它们在微弱的引力作用下一起漂浮,经过漫长的岁月,遇见了一个氧原子。突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瞬间高温让它们聚成一个水分子,接着也许被吸入某个星球的大气环流。在融合状态下,它们被卷入宇宙变化的大循环中。很快这个水分子被裹挟到雨团中,落至地面的水池里,与其他相互冲撞的原子汇聚在一起。它与不计其数的同伴一起,在数百万年的时光里一遍又一遍地经历这个循环——从拥挤的水池到大片的云朵,然后又回到池中。
人体内的氢原子每7年完全更新一次。等到上了年纪,我们就是一条由大批老原子汇成的河流。我们体内的碳元素来自星尘。手掌、皮肤、眼睛和心脏的主要物质都形成于时间的起点,也就是数十亿年前。我们的真实年龄要比外表看起来大得多。
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可以数十亿年保持耀眼的核裂变,这是它们的不凡之处。
技术元素的故事就是扩展宇宙活力的故事。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着一条下降通道稳步滑向由大爆炸余热和最大熵导致的终极均衡状态。
而对于任何差异或个性而言,要保持独特性,就会付出代价。每一种差异,无论是速度、结构,还是行为,都会迅速减退,因为每一次运动都会释放能量,宇宙中的差异是受到约束的,要想保持差异,必须违反常规。
从宇宙视角看,信息是世界的主导力量。在宇宙的初始阶段,即紧接着大爆炸之后的时期,能量支配存在。当时辐射是唯一的存在,宇宙就是一团光。渐渐地,宇宙膨胀并冷却,物质成为主导者。
外熵几十亿年持续扩大,产生稳定的分子、太阳系、恒星大气层、生命、思维和技术元素,可以被重述为有序信息的缓慢积累。更确切的说法是,累积信息的缓慢有序化。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科技是内部现实的“现身”,是它的表现形式。这种内部现实是任何制造品的非物质本性。
人们生活的历史时期越靠近现代,他们的寿命越长,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享有更多的工具和选择。
金钱带来的是更多选择,而不只是更多物质(尽管更多物质也是结果)。我们不会因为更多器具和阅历而快乐,让我们真正感到快乐的是能控制时间和工作,有机会享受真正的休闲,逃离战争、贫困和腐败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抓住时机追求个人自由——这一切都伴随财富增长而发生。
斯图尔特·布兰德在其著作《地球新规》(Whole Earth Discipline)的“城市星球”一章中评论道:“城市是财富创造者,一直都是。”
穷人移居城市的理由与富人跨入未来科技时代的理由相同,都是追逐机会和更多的自由。
部落社会中导致成人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被宣布为女巫或邪灵,这些迷信的指控不需要任何理性的证据。氏族内部违法的致命暴行是常见行为,公正——我们定义的公正——只针对亲近的部落居民。性别间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强壮者的身体优势形成一种奖惩制度,很少有现代人会愿意接受这种制度的判决。
知识增多,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制造更多工具,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发现和学习更多知识,而工具和知识共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寿命更长。知识、安逸生活和选择——以及幸福感——的总体增加被称为进步。
到18世纪,科学引发了工业革命,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人们的寿命增加,文化水平提高,新发明的速度加快。
对个人来说科学是有代价的。如果主要是寻找改善目前境况的更好工具,那么与人分享成果带来的只是边际收益。
我们不会一成不变。我们处理明天的问题,用的不是今天的工具,而是明天的工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
我更欣赏生物学家西蒙·康韦·莫里斯的总结:“进步不是绝对乐观主义者制造的某种有害副产品,它就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创造物质世界的可能是能量流和无形思维的扩张,而进步则是物质世界的重构。虽然现在是人类在推动进步,但这个重组过程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其形式为生物进化。
经济学人》一篇关于技术跨越的报道这样总结:“未能利用旧技术的国家在吸收新技术时处于不利地位。”
这份很可能是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祈祷词,在十二步戒毒法参与者中很受欢迎,它写道:
上帝,请赐我宁静,
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
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
并赐我智慧去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分别。
人类团体产生的语言将个体思想和文化整合为全球技术元素,因此人类和他们创造的科技只能共同发展和繁衍,使进化和有效复杂性提升到新的具有自主性的层面——社会。
每一篇科学论文至少提出一个新理念,过去50年期刊文章的数量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每一项专利也代表了一种理念,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仅在美国就有700万项专利申请,这个数字还在呈指数级增长。
“当人们决定进入拥挤的杂货店或者挑选大学课程的论文题目时,选择越多,就越难作出选择”,施瓦茨说道,在尝试选择有数百个选项的医疗保健计划时,很多消费者放弃机会,因为选择的复杂性使大脑停顿,于是他们转而退出该计划,另一方面,那些包含默认选项(可以不作决定)的计划参与率要高很多。施瓦茨总结说:“当选择的数量增多时,负面效应也在逐渐增强,直到超出我们的承
受能力。此时,选择不再为人们带来自由,而是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对人们施加暴政。”
太多选择也许招致遗憾,可是“没有选择”更加糟糕。文明就是稳步远离“没有选择”。与往常一样,解决科技产生的问题——例如选择的多样性使人茫然,需要的是更好的技术。超级多样性的解决之道将是“帮助选择”技术,这些更好的工具有助于人类在眼花缭乱的选项中作出决定。这就是搜索引擎、商务推荐系统、电子标签和大量社交媒介的全部意义所在。事实上,多样性本身将产生应对多样性的工具。
英语的26个标准字母创造了1600万部内容不同的英文图书。
当全球文化悄悄地朝着技术趋同的方向运动时,数十亿科技用户的个人选择却呈现差异化,因为他们渐渐倾向于选用更小型、更具特色的产品。
多样性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技术元素也要借助多样性的力量。从生命的黎明开始,多样性的大潮越来越磅礴;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继续向四面八方奔腾,永不停息。
第一台使用胶卷的相机发明于1885年。一旦有了雏形,相机的设计思路开始专门化。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发明家们研制出微型间谍相机、超大全景相机、复合透镜相机和高速闪光相机。现在专用相机达到数百种,包括在深水区和太空真空环境使用的相机以及可以捕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相机。
计算装置和网络设备承担全部工作,并成为操作人员的工具。计算机已经综合了计算器、电子表格、打字机、电影播放器、电报收发装置、电话、对讲机、指南针、六分仪、电视机、收音机、唱机转盘、草案表、混音台、战争游戏、音乐工作室、铅字铸造车间、飞行模拟器以及其他许多设备的功能。
命领域以及技术元素领域的自我繁殖产生了推动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如果有机会,蒲公英、浣熊或者火蚂蚁将不断繁殖,直至遍布地球。进化赋予了繁殖过程某种技巧,使之在任何约束下都能实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可是因为现实资源有限,而竞争无限,没有物种可以达到完全的普遍分布。然而所有生物都渴望朝那个方向发展。科技,也希望无处不在。
哈佛大学科技哲学家伊曼纽尔·梅塞纳(Emmanuel Mesthene)断言,“机会越多,自由就越多;自由越多,我们的人性就越丰富。”
所有的发明拓宽了可能事物的范围,从而增加了产生选择的因素。而同样重要的是,技术元素创造了可以展现无意识的自由意志的新机制。
当你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时,它搜索1万亿份网页后才选择(“选择”这个词用在这里正合适)它认为你想要的网页。没有人可以列出地球上全部物质。这样,搜索引擎赋予自由意志超越人类能力的广度。
技术元素首先扩展可行选择的范围,接着扩展选择主体的范围。
这个星球上超过半数的生物是寄生生物。也就是说,它们生命中至少有一个阶段需要依靠其他生物生存。同时,生物学家相信每种生物体(包括寄生生物本身)至少是一种寄生生物的宿主。这使得自然界成为共生的温床。
人类生活体现了上述三种共生现象。首先,我们的生存显然依赖于其他生物。我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其次,地球上没有其他物种像人类一样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来维持健康和繁荣。最后,我们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需要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支持自己,从他们那里学习如何生存,保持神智健全。因此我们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寄生在其他生物内部。技术元素进一步加深了这三种共生状态。
未来10~20年,技术元素的社会化将是它的一个主要特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
仅美国每月就有60亿段视频在YouTube上共享,同人网站积累了数百万部同人小说。共享性质的组织还在不断增加:发表评论上Yelp网,定位找Loopt,书签站点有Delicious。
技术元素向共生性的发展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共享行为虽然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陌生人之间的共享难以维持。不断加强的共生性从生物领域到技术元素领域的延伸表明,更加深入的社会性和共生性将会出现。现在我们正借助科技的力量,跨越各大陆来共同编辑百科全书、创建新媒介和视频库、开发新软件。我们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建造桥梁、大学和特许城市吗?
大部分进化过的事物都具有美感,最美丽的事物就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今天的每一种生命有机体都从40亿年进化历程中受益,因此,从球状硅藻到水母再到美洲虎,所有生物都展现出我们称为美感的深层次特性。这就是自然界的组织和物质吸引我们的原因,也是合成具有同等光彩的生命如此之难的原因。(人类的面部美属于完全不同的现象,一个人的脸越符合理想的普通人脸,对我们的吸引力越大。)生物的复杂发展史赋予了它迷人的外表,无论从多近的距离观察,它都经得起审视。
植物展现了智能的所有特征,除了两点:没有集中式大脑,动作缓慢。分布式思维和慢速思维实际上在自然界非常普遍,出现于6个生物王国的多个层面。
信息的控制、储存和处理是生命的一个中心主题。
科技想要的就是不断提高感知能力。这并不意味着进化将引领我们朝唯一的方向——宇宙超级大脑——迈进。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元素往往会借助自组织过程衍生出尽可能多的思维类型。
技术元素是信息、组织、复杂性、多样性、感知力、美感和结构的爆发,它在扩张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
科技如何提升个人?只有通过为所有人提供机会,使他或她得以充分施展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的机会,接触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机会,选择父母不曾选择的道路的机会,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机会。
控制论专家海因茨·冯·福尔斯特(Heinz von Foerster)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为“伦理原则”,他这样描述这一原则:“始终努力增加选择的数量。”我们可以使用技术为他人增加选择,方法是鼓励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提高读写能力,促进多元主义。
我希望本书能够阐明:自我创造的单线将宇宙、生物和科技串接成一个创造物。与其说生命是物质和能量产生的奇迹,不如说是必然产物。与其说技术元素是生命的对立面,不如说是它的延伸。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
只要风吹草长,人们就会坐在树下,在大自然中接受启蒙——与造物主交流。
回应 2020-07-15 23:42 -
-
catteforry (武か、数奇か、それが問題だ!)
埃尔德雷奇发现,技术元素的进化不是重复被认为与生命树相似的分叉模式,而是一种不断扩展的回归路径网络,它经常回溯到“已死亡”的观念,或者恢复“失传”的特性。换个说法就是:早期的特性(例如延伸适应)已提前做好准备,促使后人采用,得以传承。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很大,埃尔德雷奇认为,人们可以据此来鉴定一棵进化树描述的是某个生命家族还是科技家族。2019-09-18 21:32
-
catteforry (武か、数奇か、それが問題だ!)
人们不知道技术发展成熟之后会发挥什么作用,只有少数技术例外。一项发明需要早期接触者经常使用并与其他发明多次碰撞,这样可以精练它在技术元素中的作用。与人类一样,不成熟技术的首次亮相常常以失败告终,之后才会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从诞生那刻起就一直保持初始作用的技术是罕见的。更常见的是,发明家宣称他的新发明具有某种预期(并且有利可图)的效用,但这很快被证明不符合事实,于是又宣传这项发明具有其他一系列效...2019-09-16 23:04
人们不知道技术发展成熟之后会发挥什么作用,只有少数技术例外。一项发明需要早期接触者经常使用并与其他发明多次碰撞,这样可以精练它在技术元素中的作用。与人类一样,不成熟技术的首次亮相常常以失败告终,之后才会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从诞生那刻起就一直保持初始作用的技术是罕见的。更常见的是,发明家宣称他的新发明具有某种预期(并且有利可图)的效用,但这很快被证明不符合事实,于是又宣传这项发明具有其他一系列效用(收益要差一点),可是这些效用中真正实现的很少,如此循环,直到现实引导该技术开始产生边缘的未曾预料的效用。有时边缘效用发展到极具颠覆性的情形,最终成为标准效用。当技术获得这样的成功时,早期的失败就被掩盖了。 引自 第十二章 寻找快乐 回应 2019-09-16 23:04
论坛 · · · · · ·
有多少人象我一样把所谓“专家导读”页都撕了的 | 来自zmzy | 12 回应 | 2020-04-28 |
为啥翻译者要在每一章前面加上专家导读?画蛇添足 | 来自皮诺曹 J | 2018-07-15 | |
不是科技想要什么,而是主观的人想利用科技拥有什么。 | 来自cacard | 2018-07-10 | |
为什么没有参考文献 | 来自旷清 | 1 回应 | 2013-11-24 |
有多少人认为这本书翻译的很烂? | 来自吕小荣 | 3 回应 | 2013-10-1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Penguin Group (USA) Incorporated (2010)8.6分 219人读过
-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7.8分 333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貓頭鷹出版社 (2012)5.8分 21人读过
-
Tantor Media (201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科技想要什么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已注销] 2016-03-17
各种翻来覆去讲一件事儿,不好看。另外,感觉这类畅销书看多了人会变傻。
1 有用 陈楸帆 2012-06-10
Full of inspiration!
3 有用 Mr. X 2012-09-12
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似乎看懂了什么,似乎又什么也没看懂……
1 有用 Frankel 2012-08-12
泛泛而谈,有写闪光点,总体很平淡
1 有用 softnan 2016-06-02
写这类书的人,要有大量的科普知识,是起码的要求,以及至少对一种哲学或教派熟稔。从凯文的自述来看,他就是那个嬉皮时代的典型人物,漫游与修行,科技与禅,把它们融合的很好,高级鸡汤做法的示范者,犹如瑜伽大师一般。
0 有用 benafleck 2021-02-09
阅读体验好。KK三部曲是工科男的下酒菜。
0 有用 阿蔷 2021-02-08
晦涩难读,又满含深情的一本书,阅读需要静下心调整到好的心境,才能与书中的内容connect接上线。想要抓住技术演进底层的driving force第一性原理。
0 有用 咔咔卡梅拉 2021-02-08
17年的时候看的,很有启发性,当时看完这本书就就失去了对捡屎的兴趣。现在在看失控,反过头来对这本书有了更新的理解。
0 有用 沉舟 2021-01-30
面对新事物,有三种处理原则,一是禁令原则(以史为鉴,一件事物的禁令,无法阻止这件事物的成长);二是预防原则(一件新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很难预测的,因此很难预防);三是警醒原则,尽可能预测和评估新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与新事物同患难,共进退,引导他们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0 有用 川狂人 2021-01-03
作者将科技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回顾了他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她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