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2》的原文摘录

  • 李会映讲了一个带点奇幻色彩的故事:“打完仗,晚上的时候,只听见这些兵---日本兵,中国兵---在街上走,数一二三,闹得不得了,吓得老百姓不敢出来,所以腾冲人说要超度他们,让他们不要再吵下去了,所以就建了国殇墓园。” (查看原文)
    1回复 2012-07-09 01:25:04
    —— 引自第183页
  • 受伤的吉野孝公在突围过程中被俘。后来他见到了一位远征军的高级军官,这位自称毕业于日本军校的中国将军用流畅的日语对他说:“腾冲守备队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人,很勇敢,但对于全体战死的官兵们来说,也真是可怜。······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事。”将军眼里闪着光说:“我讨厌战争!” 吉野孝公的战友们没有他这么幸运。老兵张体留记得,打扫战场时,“从拐角楼跑出五个日本人投降,过来的那日本人还写字,写什‘大日本’,后来打了他两个耳光,就不敢再写‘大日本’,又写他当兵三年,他家里面还有什么人,还拿出相片来,上面有他老爹,老妈,媳妇,还有个年纪很小的女儿。说老实话,当时年轻,看到日本人来投降,眼睛已经打红了,因为家乡人被打死太多了,战友也被打死太多了,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就一排冲锋枪把他们打死了 (查看原文)
    2012-07-09 01:44:59
    —— 引自第181页
  • 年轻人在看中越纷争的新闻画面时,只听他们叽叽喳喳地说:“我们真想在这种壮观的战场上,亲身体验一下战斗的滋味,哪怕一次也行啊!”当然这只是一群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的话语,但在残酷的战场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幸免于死。我想告诉他们,在子弹纷飞的战场上,每一颗子弹时刻都会夺去人的性命,而生命却只有一次。《腾越玉碎记:一个日俘的回忆》 (查看原文)
    2012-07-09 02:08:23
    —— 引自第183页
  • 我只见到了印度人的手、英国人的屁股和中国人的尸首。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2012-07-21 14:55:48
    —— 引自章节:远征
  • 廖伯群记得,当时十几名幸存下来的日本兵躲进了一个小山洞里,试图进行最后的抵抗。无论洞外的中国军人如何劝说,这些日本兵就是不肯投降。“他们就是不出来,放烟雾弹进去还是不出来。最后,边放烟雾弹便用辣椒面往里面吹,这时候他们就集体自杀了。等里面没得动静了,战友们进去一看,只有十几具尸体。”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2012-07-21 19:10:24
    —— 引自第30页
  • 美军记录中对第九十六师的评价 当他们长途跋涉去寻找自己的师部时,他们表现了中国军队最优良的品质,那就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正如先前他们表现了中国军人恶劣的品质(指抢劫老百姓)一样。 (查看原文)
    纯无神论者 2012-07-21 19:10:53
    —— 引自第133页
  • 寸希廉回忆:“……刚刚天明的时候,和顺乡人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大家兴高采烈,倾村而出,有的站在屋顶上,有的站在后方的高地上,找好位置,看飞机轰炸,看炮兵轰击的那种壮观场面。没有一个人留在家里面,连一些最老的老人,年轻的娃娃都出来看,那种场面就像是赶庙会看节目一样。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6:56:15
    —— 引自第156页
  • 和顺乡村民张孝仲回忆:”大家都忘记了打仗要死人的,都在那里助威,当啦啦队,老太婆和妇女也搬个小凳子到山坡上去看打仗,这种事情,在全国战史上恐怕没有过记录。“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7:04:57
    —— 引自第161页
  • ”攻完城三天以后就让老百姓参观。真的是战场,非常惨,腿挂在树上,手挂在墙上,底下全部是血,真让人害怕。我记得有一个四川人,他在棺材里头骂,我就跑去问我父亲,他为什么要骂。我父亲告诉我,他还没死,就把他放在棺材里,美国人检查过了,他全身都烂了,没有办法医了,只是心脏还在动,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人很惨很惨。“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7:08:17
    —— 引自第183页
  • ”我是当官的,还能拿点工资,而很多士兵是拉壮丁拉去的,待遇最低,受伤也没有什么补贴,医院对他们处理得很简单,死了就死了。“胡正昌叹道,”当兵的如果受了重伤,只有死路一条,没有办法;当官的吃得好,受了伤也尽力治好,尤其是黄埔学生,国家优待。人和人待遇就是不同。……“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7:14:53
    —— 引自第197页
  • 据说在后来的每年8月15日,日本的广播电台都要播放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日本国民也都会在那一刻停下手中的工作,面对着天皇所在的方向,低头垂泪。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7:19:07
    —— 引自第308页
  •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说,”国民党利用其合法地位完全垄断了受降。“ (查看原文)
    jijiali 2012-10-03 17:27:44
    —— 引自第313页
  • 79.57%据《广州日报》2010年2月25日的报道,建于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已被改造成了夜总会。 (查看原文)
    霜之哀冻 2016-03-28 12:25:03
    —— 引自章节:结尾
  • 为什么要抗战?抗战,是为了民族的生存,是为了后人更好地活着!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忘死,而又幸运活到现在的人,是否更应该更好地在这个国家活着呢? (查看原文)
    一只猪 2017-09-27 20:47:22
    —— 引自第69页
  • 讲到远征军,戴安澜无疑是必须提起的人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位38岁的年轻师长似乎成了中国远征军战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将领之一。照片上的戴安澜总是微笑着,清秀的脸庞透着一丝儒将风采。戴师长的战功毋庸置疑,同古城中的12个昼夜足以证明一切。在家人的回忆里,出征前,将军离家的那一天是如此的平常:出门、上车、挥手、离去。惟一不平常的,是汽车启动后,将军对孩子们那深情而无言的一瞥——那是他与自己珍爱的家人最后一次分别。如今,曾经年幼的孩子已入暮年,将军的骨灰在青冢之下默然无语。墓前的戴安澜雕像仍在微笑,仿佛刚刚从远方凯旋,唱着歌,迈着有力的步子。 (查看原文)
    一只猪 2017-09-30 09:05:04
    —— 引自第102页
  • 戴安澜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查看原文)
    一只猪 2017-09-30 09:05:04
    —— 引自第102页
  • 此时官兵们才强烈地感受到,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作为一支外籍军队,回家的路,那么遥远。 (查看原文)
    一只猪 2017-09-30 11:40:18
    —— 引自第111页
  • 弥留之际,戴安澜叫随从替他整理了仪容,并扶他坐起,朝着北方,也就是祖国的方向,他最后看了一眼。 要记住,在茫茫丛林里、在漫漫公路旁、在滚滚的江河沿岸、在高山上、在峡谷中,还躺着数以十万计的中国远征军官兵的遗骸…… (查看原文)
    一只猪 2017-09-30 12:08:36
    —— 引自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