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的逻辑 短评

热门 最新
  • 6 短章 2014-06-04 17:22:04

    城市化-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 (state mode of production)这一叙述路径非常有趣;国家/社会运行的强逻辑、弱逻辑设定则比较牵强,建构有余而论证不足。后文章节的质量比较参差,毕竟是一本文集。

  • 5 Blade King 2012-06-28 10:15:51

    在城市化主题下十几篇独立的论文。作者的视角和分析都特别新颖,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未点到就为止的论述非常令人头疼

  • 3 蠙衣生 2015-06-23 16:29:25

    预设价值取向

  • 1 Clownfish 2017-09-16 22:36:25

    补读过 陈对于城市更新-国家机器话语的阐述、对城市开发之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的大三论文。我 一度以为自己要要去陈老师门下读研了。但后来我觉得她做的很好 我们无非是再多添加案例 也就失去了再要多探索的兴趣和意义感

  • 0 2014-04-01 23:21:03

    : F299.21/7264

  • 1 无聊的小蛋壳 2018-05-16 12:02:01

    虽然书的年份比较久,但是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读的价值,以上海棚户改造采访对象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城市发展进程~

  • 0 murmur 2019-11-17 14:35:49

    提出很多真问题。

  • 0 真猪奶茶 2015-07-01 21:33:02

    很多文章比较旧,本身也就还行。但倒数第二篇有启发。乡土中国从一个描述中国基层乡村社会属性的理想类型概念,被后来学者的阐释和构建放大为单性化的中国传统想象,演绎成“传统中国-现代西方”(及其同义翻版“城市西方-乡村中国”)的注脚。“乡土性”的中国成了城市中心话语体系中的“异文化”,支撑起“传统(乡土)-现代(城市)”这组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将传统中国社会简单地和乡土性画上等号,而中国自有的“城-镇-乡”有机关系被搁置。由此导致的结果,或许是“城市”被彻底划入西方现代性的范畴,而许多人在处理中国问题的时候,简单地从“乡土性”中去寻找抵抗或回应西方现代性的方式和资源,而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也成为舶来的无本之木。但讲中产那篇完全不赞同

  • 1 薷薏 2015-09-23 16:32:54

    我研究生导师的作品中,觉得启发最多的一本。

  • 0 dromobabel 2018-02-17 20:38:00

    陈老师洞见还是有,就是归纳、概括、语言学术化的程度低了些。

  • 1 seiko 2014-05-30 13:07:25

    不愧是由有海外经验的学者所著,读起来就像是完美译版的外国学术著作,从结构到行文都值得国内的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唯一的不足大概是文章都是写于约10年前的,大约是出版社为了集齐丛书内容而换了新瓶吧。

  • 1 timeregister 2013-08-05 23:16:46

    推荐的是第三部分都市运动,不过,陈映芳将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放在中产阶层身上,对于贫困群体则只关注了他们的利益表达方式。全书的弊病就在于各个章节是历年来各种课题的成果,都是经验研究,因而缺乏整体性,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研究主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过,作者还是相对敢言的,有些话敢说,但大部分是用了些学术属于在绕着弯儿的说的,未免让人觉得不够痛快。

  • 1 多摩君PC 2016-01-22 22:50:45

    陈老师真是笔耕不缀啊。。。。

  • 1 Ithaka 2012-08-28 13:36:30

    批评很机灵。

  • 0 月色琉璃 2013-03-09 20:31:46

    #寂寞不归学术路# 非常扎实的学术作品。作者对于社会学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尤其能够启发人对于东西方范式的关系以及学者个人价值立场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社会学自我教育#

  • 0 xx 2013-02-26 10:38:30

    推荐 浅读之

  • 0 杜修琪 2013-03-28 23:33:26

    带来了思路的大刷新。多谢

  • 1 白面行歌 2020-06-25 16:29:42

    以“城市”作为方法,以中国作为目的;以中国作为方法,以世界作为目的。学科志趣与主体道德之间的互搏,可能是每一个社会研究者内心时时的刺痛与无力。故此,则更需要认识到,比“如何去描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问”,比“如何去问”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问”。无论是从工作流的借鉴还是从阅读快感来说,这都是一本经典之作。

  • 0 Urbanimal 2013-05-24 19:41:25

    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不是特别的深入,但是铺展的比较详实,印象最深的是中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其如何受控制,与其对比的是贫困阶层解决问题的例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