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的逻辑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神厨小爬贵 2023-11-07 14:55:18 中国香港

    借标《秩序与混沌:转型中国的“社会奇迹”》

  • 1 人坏动物好 2023-01-15 20:07:05 山东

    陈老师的论述颇具启发性!“城市性”本身也是中国自古至今的一种社会属性,陈老师对城市场域内各类群体的田野调查详尽,结论客观,基于此生成的理论反思也极有道理!狠狠推荐!

  • 1 Apeiron 2023-01-18 17:41:09 浙江

    选读了感兴趣的部分,有收获,但有些地方偏见太重、预设立场太明显,连我这样的神友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 1 🏃🏻‍♀‍➡ 2023-04-25 20:48:20 江苏

    克制、理性、流泪

  • 0 Caulfield 2023-06-27 17:47:54 陕西

    爱上城市社会学了

  • 1 2023-05-18 23:54:15 日本

    真的太棒了。陈映芳是那种愿意坚持持续问真问题的学者,对问题的阐释也非常准确。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重新勾起人对社会学的热爱。

  • 0 another year 2023-09-26 20:36:21 上海

    草 变考研了

  • 1 累宝纯享版 2023-09-02 00:52:37 英国

    仅仅也只十年前,书里的有些话可能就不能再说了

  • 1 one 2022-12-12 12:24:18 浙江

    不同意其他短评中说本书的话语建构体现了体制中人为其知识寻租的暧昧、犬儒态度。虽然受篇幅所限许多论述点到即止,但是作者对于历史定性词汇的选择不偏不倚,丝毫没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纵观各章节的选题,作者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对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关怀和对结构性缺陷的揭示。难道只有刀光剑影的话语才是刺破现实异常性的唯一正确途径吗?正如最后一章作者说的:“说到底,社会学或什么学,其本身不过器物而已,无论是批判的利器还是描眉的画笔,都需附着于人的灵魂,才能作用于社会。”凝视的目光、对现实的不懈追问、对“正常社会”的想象本身,就使她的态度不言自明了。

  • 2 huhu 2015-02-17 17:45:45

    体制为权力系统带来了可支付财富,用以换取庞大官僚集团、体制内知识精英的臣服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区隔市民与外来流动人口,市民有限地分享了城市开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忍受了城市开发过程中的不公。

  • 0 💨 2020-03-20 01:10:05

    补充了一些观察现象的视角。但实在太面面俱到,以至于几乎流水……

  • 0 短裤Bob 2019-03-14 13:34:06

    用社会学解读社会问题,让人更多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找问题,而不是纠缠于人性的因素。对地域黑、道德资源争夺、学者合谋的分析是给本人扫盲的几章,不仅是资料汲取,更是思维方式和认识论的启发。

  • 0 youlingman 2016-07-15 20:13:51

    这本很赞,启发比较多

  • 0 有明月 2019-03-13 09:51:52

    行文平实,启发较大

  • 0 虾米 2016-09-08 15:00:11

    太社会学的,真的没意思:先提出一个概念,接着用矩阵的方式分解该概念,然后用档案、数据、访谈填充上述矩阵,最后用早已暗藏在上述概念中的那套话语总结。反而是没怎么用概念的“棚户区改造”这一篇写得好看些。

  • 0 tecSnor 2020-04-30 23:54:53

    是从城市角度对政党国家合法性塑造、制度安排的逻辑与社会运动的研究。合理性空间的建立那部分比较有启发。田野材料保留了口语色彩,好玩。

  • 0 春诵夏弦 2020-12-13 12:45:37

    感觉作者更多关注底层群体,中上层较少探讨。公务员和教师鲜有提及,婚姻、基础设施建设、个体的城市化、现代社会的效率以及人性化这些关键问题作者也少有涉及。城市问题的研究需要何种视野和知识,引人反思。

  • 0 練る 2019-08-30 01:37:00

    人文气息很浓的城市研究,更看重中国城市进程中的合法性建构而非单纯的结构性力量,并围绕城市化-合法性这一线索串联起了现代化、城市主义等话语。和这种灵活的视角比起来,作为总领的“城市中国的逻辑”反而有些过于抽象和概括,且对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分析还是缺少新意。

  • 0 暮兮云 2019-06-19 15:38:55

    在主题上面面俱到的论文集。整体理论框架的缺失让书显得散乱,但读者如果带着问题而来,可以在颇多的亮点中各取所需。在我看来,陈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立于“国家-城市-发展/开发主义”、甚至能与之相抗衡的资源:思想上的、话语上的、组织上的。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市民身份、以“保卫家园”为核心的叙事、对“乡土中国”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扬弃。只是这么多年后回头看,城市中国的列车似乎还是沿着原有的轨道轰然前行,没有丝毫动摇减速的意思,不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