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双11买本收藏,上古的版本真差。。。。。
观此书得窥有清一代学人之风貌。
简介精当,很多观点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启发,入门极好,入门后也有进行对话思考的价值。
也是大一读的😂
读来不易
从此书可见任公为学的气魄和真挚,作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创立者,故而论述仿佛亲身体验。同时又以吊诡的第三视角来写晚清的思潮,有自述的意味,这一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视角变化屡见不鲜,让这本书十分独特。显然任公也注意到清代的学术研究绝非所谓无用的黑暗时代,正如中世纪从来也不是学术史的黑暗时代,他注意到,中国现代学术的复兴离不开清儒的思考。
如果一定要说这套书除了装帧之外比书局那套还有什么竞争力的话,我想该是其导言了。导言这东西,导好了锦上添花,导不好不单自家颜面丢尽,顺手更玷污了他人心血。就朱先生这篇导言来看,任公当年激辩雄肆、指点江山之风卓然可见,倘泉下有知,任公可以安心了。朱先生之名初闻于栗师,当日只知其直言历史无用,心下颇敬之,后有闻其怒批于丹,于撰利玛窦论文之际再闻其名,于晚明史处又复逢之,终于走出中世纪而晤之,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然人已作古,何其哀哉!
本科看过后,极喜梁启超,主要是他磊落的性格和明快的文风,大致又了解了一下清代学术的概况。现在再看,深知此书与《经学历史》及诸多文学史一样,不能只此书论此书,关键是去读元典,读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王鸣盛的《蛾术编》等等,再结合梁氏所论,方有心得。
重读此版,发现朱维铮老的序言写的太可爱了。煞有介事考证梁启超为了洗脱与章太炎的关系而修改日期,实在可笑。又引其师周予同梁书出自章太炎清儒篇说,更加可笑。
18冬L师讲读。又细细过了一遍。评颜元“道太刻苦,类墨氏,传者卒稀,非久遂中绝”。
不错的小册子。论及思潮的部分有一定启发性
虽说对国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不过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后来开始涉猎一些与宋明理学有关的书籍,但也只是知其皮毛而已,对魏晋玄学至今依然望而生畏。而对清代学术,以前就买过几本书放在那儿,翻开过,发现读不下去,于是又让它们呆回书柜的某个角落去了。而这段时间,由于一些关于隔离、禁言、训诫之类的词汇想到了中世纪这个词汇,于是找来《走出中世纪》重读,又想起有这么一本《清代学术概论》是朱维铮写的导读,于是翻开了这本书再看看。没想到,这次居然觉得很好读,虽然对里面提到的考证学、金石学、地理学、校勘学之类的还是一点不懂,但梁启超先生对那些学者的评论却也有不少有理有趣之处,尤其是对他自己的学术成就的历史地位的评论更让人开心而且敬佩。梁启超是个有趣的人,而读书也是件有趣的事。
一日读毕,书中所列仅看过《汉学师承记》,惭愧。
所谓“学者的人格”者,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以供学问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专一,虽若不周于世用,然每一时代文化之进展,必赖有此等人。 20.9.6二刷。配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阅读效果更佳,朱维铮的序言辞略显刻薄。
滴
梁任公成为学术偶像是有其深厚的学识作为支撑的,这部草草而就的小册子,如果谁像我一样觉得其论述不够具体细致,那显然不是梁氏的初衷。
朱先生的“有学术分量的导读”也快有原文那么长了,真得梁任公真传。对于本书的历史背景交代得比较清楚。任公的文笔真的“别有一番魔力”,读来畅快淋漓。全书脉络清楚,介绍简要,于初学极好。但梁氏自恃记忆,所引之书大多未详审核,议论亦多疏漏,朱先生校订之处甚多。最为感动的就是任公“检讨三十年前史料的梁启超”,他深知自己所学杂而不精,介绍新学往往一知半解,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以鲁莽疏阔之手段来烈山泽以辟新局。仍然是那个热血不凉的少年。今人对任公过分的批评可以休矣。
说理极强,文笔极佳。不过对晚清诸家点是否到位,我不知。值得一读。
文笔动人。
“读书不多,无以让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好读书好读书好好读书,有趣。清末民初的学问,虽然不一定尽然,但是做学问的那些人,都是如今望尘莫及的。
> 清代学术概论
1 有用 不文 2012-11-11 14:22:38
双11买本收藏,上古的版本真差。。。。。
1 有用 慎独 2015-05-09 01:22:58
观此书得窥有清一代学人之风貌。
0 有用 春三月 2018-05-14 12:49:19
简介精当,很多观点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启发,入门极好,入门后也有进行对话思考的价值。
0 有用 旧时代抄碑人 2018-06-17 17:26:57
也是大一读的😂
0 有用 沉重得飞不上天 2016-03-02 22:20:37
读来不易
0 有用 智 2020-02-19 14:16:41
从此书可见任公为学的气魄和真挚,作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创立者,故而论述仿佛亲身体验。同时又以吊诡的第三视角来写晚清的思潮,有自述的意味,这一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视角变化屡见不鲜,让这本书十分独特。显然任公也注意到清代的学术研究绝非所谓无用的黑暗时代,正如中世纪从来也不是学术史的黑暗时代,他注意到,中国现代学术的复兴离不开清儒的思考。
0 有用 归去也 2019-10-18 07:57:58
如果一定要说这套书除了装帧之外比书局那套还有什么竞争力的话,我想该是其导言了。导言这东西,导好了锦上添花,导不好不单自家颜面丢尽,顺手更玷污了他人心血。就朱先生这篇导言来看,任公当年激辩雄肆、指点江山之风卓然可见,倘泉下有知,任公可以安心了。朱先生之名初闻于栗师,当日只知其直言历史无用,心下颇敬之,后有闻其怒批于丹,于撰利玛窦论文之际再闻其名,于晚明史处又复逢之,终于走出中世纪而晤之,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然人已作古,何其哀哉!
0 有用 淇奥 2017-10-07 16:04:19
本科看过后,极喜梁启超,主要是他磊落的性格和明快的文风,大致又了解了一下清代学术的概况。现在再看,深知此书与《经学历史》及诸多文学史一样,不能只此书论此书,关键是去读元典,读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王鸣盛的《蛾术编》等等,再结合梁氏所论,方有心得。
0 有用 毗耶离 2017-03-21 21:04:28
重读此版,发现朱维铮老的序言写的太可爱了。煞有介事考证梁启超为了洗脱与章太炎的关系而修改日期,实在可笑。又引其师周予同梁书出自章太炎清儒篇说,更加可笑。
0 有用 之徽 2020-02-16 19:37:13
18冬L师讲读。又细细过了一遍。评颜元“道太刻苦,类墨氏,传者卒稀,非久遂中绝”。
0 有用 塞维利亚的胡德 2018-01-10 14:10:56
不错的小册子。论及思潮的部分有一定启发性
1 有用 冬之旅 2020-03-11 15:59:29
虽说对国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不过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后来开始涉猎一些与宋明理学有关的书籍,但也只是知其皮毛而已,对魏晋玄学至今依然望而生畏。而对清代学术,以前就买过几本书放在那儿,翻开过,发现读不下去,于是又让它们呆回书柜的某个角落去了。而这段时间,由于一些关于隔离、禁言、训诫之类的词汇想到了中世纪这个词汇,于是找来《走出中世纪》重读,又想起有这么一本《清代学术概论》是朱维铮写的导读,于是翻开了这本书再看看。没想到,这次居然觉得很好读,虽然对里面提到的考证学、金石学、地理学、校勘学之类的还是一点不懂,但梁启超先生对那些学者的评论却也有不少有理有趣之处,尤其是对他自己的学术成就的历史地位的评论更让人开心而且敬佩。梁启超是个有趣的人,而读书也是件有趣的事。
0 有用 哈哈 2021-05-16 20:37:53
一日读毕,书中所列仅看过《汉学师承记》,惭愧。
0 有用 凌風追譯 2019-10-03 22:45:27
所谓“学者的人格”者,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以供学问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专一,虽若不周于世用,然每一时代文化之进展,必赖有此等人。 20.9.6二刷。配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阅读效果更佳,朱维铮的序言辞略显刻薄。
0 有用 ᡩᡠᡩᡝ 2019-09-27 21:04:16
滴
0 有用 西北有高楼 2018-06-08 19:12:03
梁任公成为学术偶像是有其深厚的学识作为支撑的,这部草草而就的小册子,如果谁像我一样觉得其论述不够具体细致,那显然不是梁氏的初衷。
0 有用 江流夜 2019-07-15 17:35:39
朱先生的“有学术分量的导读”也快有原文那么长了,真得梁任公真传。对于本书的历史背景交代得比较清楚。任公的文笔真的“别有一番魔力”,读来畅快淋漓。全书脉络清楚,介绍简要,于初学极好。但梁氏自恃记忆,所引之书大多未详审核,议论亦多疏漏,朱先生校订之处甚多。最为感动的就是任公“检讨三十年前史料的梁启超”,他深知自己所学杂而不精,介绍新学往往一知半解,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以鲁莽疏阔之手段来烈山泽以辟新局。仍然是那个热血不凉的少年。今人对任公过分的批评可以休矣。
0 有用 息壤 2020-12-30 18:27:38
说理极强,文笔极佳。不过对晚清诸家点是否到位,我不知。值得一读。
0 有用 红猫 2018-11-02 09:32:23
文笔动人。
0 有用 一支桃夭。 2019-11-13 20:57:39
“读书不多,无以让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好读书好读书好好读书,有趣。清末民初的学问,虽然不一定尽然,但是做学问的那些人,都是如今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