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的原文摘录

  • Page 2 · Location 20 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着 ,而一般人对善念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 。更重要的 ,似乎是今日之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 。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 。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 ,挥之不去 ,也无从拒绝 。 Page 3 · Location 31 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 ,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 。 Page 3 · Location 31 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 ,但并不是基督教 ,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 ,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 。 Page 4 · Location 37 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 ,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 ,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 ,是办不到的 。 Page 4 · Location 41 若想获得更为充分之阐释 ,反须要依赖 《孟子 》 《礼记 》等书 。孔子总不会天天只说些零星断片的话吧 。所以 ,对孔子的思想之整体系统若没有全盘的了解 ,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响 ,那真是缘木求鱼了 。 Page 4 · Location 44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以伦理为法 ,以个人修养为本 ,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 ,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 Page 5 · Location 49 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 ,是 “人的标准就是人 ” 。就凭这条教义 ,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 ,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 ,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 Page 6 · Location 64 孔子则如现代的基督徒 ,他相信道德力量 ,相信教育的力量 ,相信艺术的力量 ,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 ,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13 · Location 135 孔子把他的时代及他以前两百年的政治历史写成 《春秋 》 ,其用意即在以 “正名 ”为手段 ,而求恢复社会之正常秩序 。比如帝王处死一叛将曰 “杀 ”之 ,王公或将相杀死其元首曰 “弑 ”之 。再如春秋诸国里 ,非王而自称王者 ,孔子仍以其原有合法之头衔称之 ,即所以示贬也 。 Page 13 · Location 140 个人若打算 “修身 ” ,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乎其本性的善而固执力行 。 Page 16 · Location 163 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自迩 ” Page 17 · Location 176 中国人对格言谚语的重视 ,由此看来 ,自然不难明白 ,因为那些格言谚语并非彼此独立 、毫无关联 ,而是一套内容丰富 、面面俱到的哲学 。 Page 18 · Location 184 君子是在道德上仁爱而斯文的人 ,他同时好学深思 ,泰然从容 ,无时无刻不谨言慎行 ,深信自己以身作则 ,为民楷模 ,必能影响社会 。不论个人处境如何 ,无时不怡然自得 ,对奢侈豪华 ,恒存几分鄙视之心 。 Page 18 · Location 187 由于有士大夫这种上层阶级 ,君子一词的两种含义便互相混合了 ,其所形成的意思 ,颇类似希腊哲人柏拉图所说的 “哲人王 ” 。 Page 22 · Location 228 孔子有时也能十分粗野 , 《论语 》就记载他老人家有四五次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 。他那种粗野 ,今日的儒家都不敢表现 ,都办不到了 。 Page 28 · Location 283 儒家之能战胜其他学派如道家 、墨家 ,一半是由于儒家本身的哲学价值 ,一半也由于儒家的学术地位 。儒家为师者确实可以拿出东西来教学生 ,而学生也确实可以学而有所收获 。那套真实的学问就是历史 ,而其他学派只...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58 · Location 591 一个地方的人 ,如果残忍到剖开动物的肚子来杀死其幼儿 ,麒麟是不来到郊外的 ,排干了池塘水来捉鱼 ,蛟龙就不肯调和阴阳来兴云致雨了 ;弄翻鸟儿的巢打破了卵 ,凤凰就不愿来飞翔 。这是为什么呢 ?是君子忌讳自己的同类受到伤害啊 !连飞鸟走兽对于不义的人事尚且知道避开 ,何况是我孔丘呢 ! ” Page 62 · Location 644 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 ,却不一定准有好收成 ;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 ,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 ;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 ,就像治丝结网一般 ,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 ,再依序疏理结扎 ,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 。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 ,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 ,赐啊 !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 ” Page 68 · Location 706 孔子教导学生有四个项目 : 《诗 》 《书 》 《礼 》 《乐 》等籍典文献 ,生活上的身体力行 ,为人处世的忠诚尽心 ,待人接物的信实不欺 。孔子戒绝了常人的四种毛病 ,不揣测 、不武断 、不固执 、不自以为是 。 Page 69 · Location 716 德行的不修明 ,学业的不讲求 ,听到正当的道理不能随之力行 ,对于不好的行为不能马上革除 ,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 ” Page 72 · Location 754 一个人丧失志气便是昏乱 ,失去所宜就是过愆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97 · Location 987 治学严谨之士 ,会在 《中庸 》与孟子的哲学中看出其脉络深深的关联 。 Page 105 · Location 1064 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侥幸 。 Page 106 · Location 1071 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 ,必自迩 ;辟如登高 ,必自卑 。 Page 111 · Location 1125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129 · Location 1294 《大学 》一书似乎是专为教育王子贵人而作 ,所以书名称为 《大学 》 ,而大学即王子贵人受教育之所 。 Page 133 · Location 1326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保存人高尚的品格 ,在于赋予人民新的生命 ,在于止于完美之境 。知道止于完美的境界之后 ,对人生才有固定的宗旨 。对人生有了固定的宗旨 ,才能得到心境的宁静 。得到心境的宁静之后 ,才能安然自处 。能安然自处 ,才能用心思考 ;能思考才能有所知 。物体之组织是由基础及高层所构成 ,而每件事务之演变上也是有其开始 ,有其终结的 。因此了解事物之正常关联的顺序 ,乃是智慧之始 。 Page 135 · Location 1350 君子在所有时间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 Page 138 · Location 1377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147 · Location 1466 除去书中所见孔子的智慧之外 , 《论语 》之美究竟何在 ?其美便在孔夫子的人品性格 ,以及他对同代人各种不同的评论 ;那美是传记文学的美 ,是孔夫子的语言之美 ,是随意漫谈 ,意在言外 ,而夫子的这些如珠的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 ,自富有弦外之音 。 Page 152 · Location 1508 《论语 》文本是属于零星断片而飞跳飘忽的风格 ,阅读时自然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 。懒惰的读者往往需要作者谈论个没完没了 ,自己只采取消极的态度 ,若是那样来读 《论语 》 ,便得不到益处了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152 · Location 1510 读 《论语 》时 ,读者必须全神贯注 ,文句中包含的真理必须要凭读者自己的悟力才会彻底了解 。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 ,才能有所得 。 Page 152 · Location 1511 在古代那种教育制度之下 ,当然并不立即要学童了解世界上这种思想极为成熟的哲学 。当年之所求 ,不过要学生精读 ,以便牢记在心永不忘记 ,是留到若干年后作为智慧的泉源而已 。 Page 153 · Location 1517 朱熹在给朋友的书信里曾说 ,在读书时 ,千万留心不要贪多 ,读少一点儿 ,便容易彻底了解 。 Page 153 · Location 1522 把阅读与思索 ,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做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这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 。 Page 153 · Location 1523 中国学者从未有人把 《论语 》再作一番校正工夫 ,或予以改编 ,以便使读者对 《论语 》的含义获致更精确的了解 ,这一点确实出人意料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176 · Location 1743 礼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整个道德宗教的组织 ,而具体见之于宗教性崇拜 、祭祀婚丧等庆典的仪式 ,以及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礼俗 ,由历史上的记载即可见出 ,并且以孔子的哲理为基础 。 Page 177 · Location 1753 孔子曾提醒弟子子张 ,他说礼并不在使用那些祭器 ,正如音乐并不在打钟打鼓而已 ;礼乐来自一种心境 ,而且创造一种心境 ,是在举行此仪礼时内心的虔敬 ,是在演奏音乐时内心的幸福和谐 。 Page 178 · Location 1758 礼字内的宗教特点是毋庸置疑的 。甚至今天中国人还把儒家的道理称之为 “礼教 ” 。我们在此还是要避免 “宗教 ” ( r e l i g i o n )这一名词 ,因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基督教 ,而基督教是把宗教的与世俗的之间划有鸿沟的 。此一分别在中国古代并没有 。 Page 178 · Location 1763 从心理上说 ,人的宗教性的心境 ,在希伯来文说是 “敬畏上帝 ” ,在基督教里说为 “虔诚 ” ,其实也是儒家这个宗教在人生活中的目的 ,不过这种心境在儒家称之为 “敬 ”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对社会秩序与道德纪律上 。我常把儒家的 “敬 ”译成英文的 p i e t y (虔敬 ) ,因为我觉得译为 r e s p e c t是完全不妥的 。 Page 179 · Location 1777 孔子若徒有机智而缺乏实学 ,充其量 ,他只不过像英国的萧伯纳 ( B e r n a r d S h a w ) ,切斯特顿 ( G . K . C h e s t e r t o n ) ,绝不能成为托马斯 ·阿奎那 ( T h o m a s A q u i n a s ) 。 Page 180 · Location 17...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212 · Location 2064 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闻 ,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 Page 213 · Location 2072 虽有佳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 《兑命 》曰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Page 214 · Location 2077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 Page 215 · Location 2086 大学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 ,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未卜禘 ,不视学 ,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 ,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 ,教之大伦也 。 Page 215 · Location 2095 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 ,修焉 ,息焉 ,游焉 。 Page 217 · Location 2108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 Page 217 · Location 2112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也 。 Page 218 · L...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
  • Page 226 · Location 2174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 Page 228 · Location 2190 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 。宫为君 ,商为臣 ,角为民 ,徵为事 ,羽为物 。五者不乱 ,则无怗懘之音矣 。 Page 229 · Location 2202 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 ,通伦理者也 。是故 ,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音 ,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 Page 229 · Location 2204 知乐 ,则几于知礼矣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 ,得也 。 Page 230 · Location 2210 乐之隆 ,非极音也 。 Page 230 · Location 2219 夫物之感人无穷 ,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 (查看原文)
    豆友78586660 2017-10-07 22:59:12
    —— 引自章节: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