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中国建筑传媒奖 / 中国建筑思想论坛 2007-2010
出版年: 2011-12
页数: 524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950932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形象工程的时代该结束了,漠视公众建筑质量和空间利益的时代该结束了,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开创一个“公民建筑”的时代。
“中国建筑传媒奖”和“中国建筑思想论坛”是《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并联手国内十余家建筑媒体合办的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以“走向公民建筑”为口号,力图在空间维度上推动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本书辑录的是2007-2010年间取得的坚实成果。
本书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记录,它也为中国建筑的未来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它期待多方人士,热情地汇入这一“走向公民建筑”的进程中。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出公民空间、公民城市和公民社会!
作者简介 · · · · · ·
南方都市报自2008年起,逢单年举办“中国建筑思想论坛”,逢双年举办“中国建筑传媒奖”。 中国建筑传媒奖是中国首个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实现公民参与、体现公民视角,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评奖标准的建筑奖。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的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各种民生问题,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在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的建筑作品。
目录 · · · · · ·
9 致敬与启蒙/陈朝华
11 从“尖叫建筑”到“公民建筑”——《南方都市报》的建筑“干预”之路/赵磊
中国建筑传媒奖
19 大奖宣言
21 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2008)
· · · · · · (更多)
9 致敬与启蒙/陈朝华
11 从“尖叫建筑”到“公民建筑”——《南方都市报》的建筑“干预”之路/赵磊
中国建筑传媒奖
19 大奖宣言
21 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2008)
125 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2010)
241 中国建筑思想论坛
243 中国当代建筑实验与反思
首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2007)
277 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
第二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2009)
353 访谈•文选
485 中国建筑传媒奖章程
491 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名单
503 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名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朱涛:[...]公民是社区中的主体,社区是为公民营造的。公民的参与,是良好社区建设的根本环节。公民的参与,是良好社区建设的根本环节。记得去年6月初,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我在成都一个震后重建论坛上请教一位规划师,如何看待重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问题。该规划师引用了某震区市长的三句口号,认为它们非常精辟,可作为震后重建规则的原则:“相信政府,依靠科学,发动群众。” 南都:这听起来像是政治运动口号。 朱涛:绝对是!这三句口号背后的政治思维有想到代表性,值得深入推敲。首先我想说,在一个公民社会中,政府是不能靠道义上的“相信”来运转的。我们毋宁说,恰恰相反,政府是靠法律意义上的“不相信”——靠一系列对它的责权利的明确规范——来运转的。 其次我要说,良好的社区营造是没有一门纯粹的“硬科学”可以“依靠”的。社区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按某种方式,聚集在某个地方,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集体。既然牵涉到一群社会性的人聚在一起,那么社区营造就不仅是一堆硬性技术指标的堆积和硬件设施的打造,它还关联着软性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建设。可以说,社区营造的每个环节,都是某些理论、观念、政策和当下特定的社会状况,以及众多相关的个人、团体的愿景和力量之间相博弈,寻找综合平衡的结果。综合的社会性,而不是纯科学,往往是社区营造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社区主体的公民,究竟如何能积极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呢?显然,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对“公民参与”的定义和实现程度很不相同——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来探讨。但无论如何,我想强调的是:“公民参与”不等同于”发动群众“。这两句被那个震后重建论坛上的规划师等同起来了,而它们也确实在中国当代政治话语中被频繁混用,但实际上二者间有着天壤之别:“公民参与”中的“公民”是主动的主语,“发动群众”中“群众”是被动的宾语,这两者体现着人的政治角色和地位的根本不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5页 -
我想简单做个总结:城市要舒服,在理念上并不复杂,路不要那么宽,街沿宽一点,功能混杂点。关键是以什么为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7页
喜欢读"走向公民建筑"的人也喜欢 · · · · · ·
走向公民建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走向公民建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鑫小司空♪ (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更靠谱。)
“社区”不是人民公社,人需要有私人领域,这个时代了,我们不能吃大锅饭,也不能“共产共妻”。所以,公民社会聚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处理“集体”与“个体”关系的问题。1949年以来,我们处理这个问题几十年了,一直没处理好。一开始跟了个邪恶的老大哥,走了个不太好的道路。真的到了反思的时候了。2012-03-08 21:19 1人喜欢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朱涛:确实是这样。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也都会说 照目前的社会状况,因他们的实践模式所限,他们 其实做不了什么。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走向公民建 筑”的口号,陷入鸡生蛋一一蛋生鸡的逻辑怪圈: “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还有很多人整 天挂在嘴边的是:“问题全出在‘体制'上,体制 不变,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所有这些否定性的 言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在关于公民社会建设 的讨论中是没有意义的...2018-11-25 23:14
朱涛:确实是这样。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也都会说 照目前的社会状况,因他们的实践模式所限,他们 其实做不了什么。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走向公民建 筑”的口号,陷入鸡生蛋一一蛋生鸡的逻辑怪圈: “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还有很多人整 天挂在嘴边的是:“问题全出在‘体制'上,体制 不变,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所有这些否定性的 言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在关于公民社会建设 的讨论中是没有意义的。更糟的是,它们经常成为 懒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 用建筑师刘家現的话说这是“儿子的逻辑”一总 指望者子来打理一切。公民社会本来就不是天上掉馅饼,自动掉下来的,它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出来的。“走向公民建筑”是一个过程,是“建设公民社会”过程中无数环节中与空间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建筑师当然没有凌驾一切的权力,但他们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力量,正如律师等等所有行业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角度和カ量一样。既然在公民社会建设中,有这么多行业都在努力,都能做贡献,为什么规划师、建筑师就要成为例外?!
回应 2018-11-25 23:14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朱涛:我想举西安老城区中鼓楼回民区的酒金桥 大麦市街改造项目为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生翟斌庆长期跟踪该项目,收集了翔实资料,对我 们认识“公民参与”很有启发。 鼓楼回民区是西安老城区中仅存的几个历史街区之 一,近年来,对它的保护、更新和开发成为各方关 注和权力博弈的焦点。实际上,该地方莲湖区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对大麦市一酒金桥一带进行 改造,但遭到当地回族居民们的强烈反对。200...2018-11-25 23:08
朱涛:我想举西安老城区中鼓楼回民区的酒金桥 大麦市街改造项目为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生翟斌庆长期跟踪该项目,收集了翔实资料,对我 们认识“公民参与”很有启发。 鼓楼回民区是西安老城区中仅存的几个历史街区之 一,近年来,对它的保护、更新和开发成为各方关 注和权力博弈的焦点。实际上,该地方莲湖区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对大麦市一酒金桥一带进行 改造,但遭到当地回族居民们的强烈反对。2004年,西安着手编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 5月被国务院通过),将老城区划定为商贸旅游服务 区,意在积极发挥老城区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是政府喜欢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5年,西安市规划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正式拉开了洒金桥一大麦市街改造项目的序幕。该规划项目由区政府牵头,开发商介入进行房地产开发。在规划中,大麦市街和洒金桥街道将被拓宽回民们世代承袭的“依寺而居”的“回坊”街巷民宅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成片的大型仿古商住楼,而原住民将被分散安置到远离老城区的二环以外一一这其实是中国目前老城改造的通常做法。 出于对其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信仰的维护,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该规划方案。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抵制强制性拆迁,对拆除沿线的房屋进行逐楼逐户的保护和争夺,并进行社区居民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是,居民们对政府规划方案的支持率是0%,而居民们自己推出了支持率高达93%的改造方案。该方案与政府方案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原住民要求就地安置,尽量保留他们特有的社区组团模式。 经过居民们与各级政府之间坚持不的交涉与对话,到了2008年底,区政府终于让步,将之前颁布的改造工程拥置下来。西安市规划局也开始重新审视其原有规划方案,试图重新提出一个能让大多数居民接受的改造方案来。这是一个在当代中国公民在拆迁维权中少有的成功案例。
回应 2018-11-25 23:08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谢英俊:其实,在现代社会的框架中,谈公民建筑,我想是指在建筑和施工中,把已经被扭曲的、遗忘的本属于公民权益的东西多找一些回来。“卖相好看起来漂亮的房子未必住得舒服,未必让人体会到亲切的邻里关系,也未必有成熟的社区。公民建筑需要建筑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举些很浅显的例子,设计的楼梯间是不是可以多些光线,而不是让人如同走在黑洞中;设计的居住的格局是否利于左邻右舍的关系,而不是让大家...2018-11-24 23:46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中国的建筑现实,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很大的广场,很大的办公楼。不少广场很少有人使用,这是很大的浪费。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公民建筑,因为没有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我们应该进行批评。 很多政府的办公大楼也不是公民建筑。现在中国政一府的办公大楼基本都差不多,都盖得很高,很大,而且门前都有很长很高的台阶。大楼梯,看着就让人紧张,看着就累,看着就让人害怕。其实,越是这样的建筑,就越应该是平着...2018-11-24 23:40
中国的建筑现实,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很大的广场,很大的办公楼。不少广场很少有人使用,这是很大的浪费。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公民建筑,因为没有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我们应该进行批评。 很多政府的办公大楼也不是公民建筑。现在中国政一府的办公大楼基本都差不多,都盖得很高,很大,而且门前都有很长很高的台阶。大楼梯,看着就让人紧张,看着就累,看着就让人害怕。其实,越是这样的建筑,就越应该是平着的。 现在旧城改造很多地方都在做。旧城改造应该怎么改?我想原来的居民应该尽可能保留,旧城改造是要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改变他们的居住状况,改变他们的环境,而不是把人全部赶走,直接铲平,完全重新来过。这样会破坏城市的文脉。等有一天,大家意识到这样做不对的时候,想恢复就很困难了。即使是按照原来的样子恢复了也只是假古董。
回应 2018-11-24 23:40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谢英俊:其实,在现代社会的框架中,谈公民建筑,我想是指在建筑和施工中,把已经被扭曲的、遗忘的本属于公民权益的东西多找一些回来。“卖相好看起来漂亮的房子未必住得舒服,未必让人体会到亲切的邻里关系,也未必有成熟的社区。公民建筑需要建筑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举些很浅显的例子,设计的楼梯间是不是可以多些光线,而不是让人如同走在黑洞中;设计的居住的格局是否利于左邻右舍的关系,而不是让大家...2018-11-24 23:46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朱涛:确实是这样。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也都会说 照目前的社会状况,因他们的实践模式所限,他们 其实做不了什么。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走向公民建 筑”的口号,陷入鸡生蛋一一蛋生鸡的逻辑怪圈: “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还有很多人整 天挂在嘴边的是:“问题全出在‘体制'上,体制 不变,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所有这些否定性的 言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在关于公民社会建设 的讨论中是没有意义的...2018-11-25 23:14
朱涛:确实是这样。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也都会说 照目前的社会状况,因他们的实践模式所限,他们 其实做不了什么。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走向公民建 筑”的口号,陷入鸡生蛋一一蛋生鸡的逻辑怪圈: “没有公民社会,哪来公民建筑?”还有很多人整 天挂在嘴边的是:“问题全出在‘体制'上,体制 不变,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所有这些否定性的 言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在关于公民社会建设 的讨论中是没有意义的。更糟的是,它们经常成为 懒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 用建筑师刘家現的话说这是“儿子的逻辑”一总 指望者子来打理一切。公民社会本来就不是天上掉馅饼,自动掉下来的,它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出来的。“走向公民建筑”是一个过程,是“建设公民社会”过程中无数环节中与空间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建筑师当然没有凌驾一切的权力,但他们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力量,正如律师等等所有行业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角度和カ量一样。既然在公民社会建设中,有这么多行业都在努力,都能做贡献,为什么规划师、建筑师就要成为例外?!
回应 2018-11-25 23:14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朱涛:我想举西安老城区中鼓楼回民区的酒金桥 大麦市街改造项目为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生翟斌庆长期跟踪该项目,收集了翔实资料,对我 们认识“公民参与”很有启发。 鼓楼回民区是西安老城区中仅存的几个历史街区之 一,近年来,对它的保护、更新和开发成为各方关 注和权力博弈的焦点。实际上,该地方莲湖区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对大麦市一酒金桥一带进行 改造,但遭到当地回族居民们的强烈反对。200...2018-11-25 23:08
朱涛:我想举西安老城区中鼓楼回民区的酒金桥 大麦市街改造项目为例。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生翟斌庆长期跟踪该项目,收集了翔实资料,对我 们认识“公民参与”很有启发。 鼓楼回民区是西安老城区中仅存的几个历史街区之 一,近年来,对它的保护、更新和开发成为各方关 注和权力博弈的焦点。实际上,该地方莲湖区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对大麦市一酒金桥一带进行 改造,但遭到当地回族居民们的强烈反对。2004年,西安着手编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 5月被国务院通过),将老城区划定为商贸旅游服务 区,意在积极发挥老城区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是政府喜欢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5年,西安市规划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正式拉开了洒金桥一大麦市街改造项目的序幕。该规划项目由区政府牵头,开发商介入进行房地产开发。在规划中,大麦市街和洒金桥街道将被拓宽回民们世代承袭的“依寺而居”的“回坊”街巷民宅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成片的大型仿古商住楼,而原住民将被分散安置到远离老城区的二环以外一一这其实是中国目前老城改造的通常做法。 出于对其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信仰的维护,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该规划方案。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抵制强制性拆迁,对拆除沿线的房屋进行逐楼逐户的保护和争夺,并进行社区居民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是,居民们对政府规划方案的支持率是0%,而居民们自己推出了支持率高达93%的改造方案。该方案与政府方案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原住民要求就地安置,尽量保留他们特有的社区组团模式。 经过居民们与各级政府之间坚持不的交涉与对话,到了2008年底,区政府终于让步,将之前颁布的改造工程拥置下来。西安市规划局也开始重新审视其原有规划方案,试图重新提出一个能让大多数居民接受的改造方案来。这是一个在当代中国公民在拆迁维权中少有的成功案例。
回应 2018-11-25 23:08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谢英俊:其实,在现代社会的框架中,谈公民建筑,我想是指在建筑和施工中,把已经被扭曲的、遗忘的本属于公民权益的东西多找一些回来。“卖相好看起来漂亮的房子未必住得舒服,未必让人体会到亲切的邻里关系,也未必有成熟的社区。公民建筑需要建筑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举些很浅显的例子,设计的楼梯间是不是可以多些光线,而不是让人如同走在黑洞中;设计的居住的格局是否利于左邻右舍的关系,而不是让大家...2018-11-24 23:46
-
Vicente (Stay Simple. Be Awesome.)
中国的建筑现实,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很大的广场,很大的办公楼。不少广场很少有人使用,这是很大的浪费。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公民建筑,因为没有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我们应该进行批评。 很多政府的办公大楼也不是公民建筑。现在中国政一府的办公大楼基本都差不多,都盖得很高,很大,而且门前都有很长很高的台阶。大楼梯,看着就让人紧张,看着就累,看着就让人害怕。其实,越是这样的建筑,就越应该是平着...2018-11-24 23:40
中国的建筑现实,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很大的广场,很大的办公楼。不少广场很少有人使用,这是很大的浪费。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公民建筑,因为没有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我们应该进行批评。 很多政府的办公大楼也不是公民建筑。现在中国政一府的办公大楼基本都差不多,都盖得很高,很大,而且门前都有很长很高的台阶。大楼梯,看着就让人紧张,看着就累,看着就让人害怕。其实,越是这样的建筑,就越应该是平着的。 现在旧城改造很多地方都在做。旧城改造应该怎么改?我想原来的居民应该尽可能保留,旧城改造是要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改变他们的居住状况,改变他们的环境,而不是把人全部赶走,直接铲平,完全重新来过。这样会破坏城市的文脉。等有一天,大家意识到这样做不对的时候,想恢复就很困难了。即使是按照原来的样子恢复了也只是假古董。
回应 2018-11-24 23:4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走向公民建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oveandpeace 2012-07-05
对获奖作者的采访能够看到一个建筑背后的故事,对于建筑来说我认为实用是首要因素。
1 有用 Cubrick 2013-04-10
有些细节显得矫情,但是它们倡导的理念绝对是当下的中国所急需的。立足“公民”和人文关怀的建筑师越多,这样的业主越多,我们的居住的环境将更加美好。后面的访谈和文集很值得一读
0 有用 強子機器劉威廉 2012-04-09
一本纪念集~很好~建筑那批人也能弄个奖说说话~不像梁思成~弄个古顶房还遭了批
0 有用 [已注销] 2013-07-10
躺在深港人文生活馆的红色椅子上翻看完的
0 有用 秉立 2013-12-09
60万字史料性质的梳理,算是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较好梳理。
0 有用 lanman 2020-01-04
十年前 未来还是美好的样子
0 有用 叶上窸窣 2018-05-21
补前年的标记,书的形式还挺新颖
0 有用 作景观天 2016-03-01
对我建筑之路影响最大的书之一
0 有用 yye91 2015-09-11
说是公民建筑 其实也只是一群把着话语权的人的自娱自乐并制造个秀场吧。选的方案 额 其实也就是那样吧。
0 有用 MISTER.X 2015-06-04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