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 短评

热门 最新
  • 22 时间之葬 2014-10-09 12:53:47

    看电影,觉得那是一段满是遗憾的完满爱情。看书,觉得那是一个满是成见的可憎社会,和人

  • 22 Moss大妖 2012-09-15 21:50:36

    看得心中很是难过。归根结底纽兰其实是个有着很多自私虚伪与懦弱的人吧,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配不上埃伦或者梅的。华顿的文笔真好,把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剖析得淋漓尽致,却又不会显得尖酸刻薄。毕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比某些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的满含恶意的拙劣作品高出不知多少。

  • 14 Paradox 2014-10-01 12:31:45

    中学时便买了原版,然书一直未看下去,电影也是先前在电视上零散看了,最近才重温。五月一口气将企鹅经典中文版已出的几册都几乎买了,于是随手翻开这本。译文整体不错,但各种错漏却也有,一个出版多年的译本仍有些低级错误,实不应该。华顿作为一个在旧时代纽约上流社会成长的女性,十九世纪中后期纽约传统上流社会在其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本书并不是歌颂旧时代,而且将彼时上流社会的人生百态尽皆描绘。艾伦如轻箭般攻开了传统社会的一个口子,在二十世纪大变革的前夜阿切尔、艾伦和梅三人之间的情感琐事犹如一个温和克制的社会寓言。隐忍的旧时代在逝去,而每一个人都将更直面内心。阿切尔是牺牲的一代人,将爱深藏心底去维护传统社会的运转。而表面纯真的梅却以极度的克制和心机在维持体面的传统,这在我看来亦让书名有了些讽刺意味。

  • 13 大脸喵 2016-05-03 15:30:42

    Archer实在太糟糕了,这个懦弱的男人,不曾付出过任何,竟然希望May可以死掉。不管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他都是配不上的。May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他偏偏不喜欢,得不到的Ellen才是最好的。然而跟Ellen这一别,竟然就是永远。P.S. May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把自己的丈夫留在了自己身边,她才不是什么纯真的傻白甜,我喜欢Ellen更多。

  • 9 琉璃君 2014-12-07 20:33:59

    大概因为美国历史太短,几乎使人难以意识到纽约的上流社交圈也曾经有过这么古板保守人言可畏的时代。感觉纽兰像方鸿渐而埃伦像白流苏。

  • 3 拉维克 2013-01-30 21:22:05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2 小青虫gogo 2018-08-28 17:49:04

    纽约社交圈对埃伦的大惊小怪和窃窃私语不禁让人想起亨利詹姆斯笔下黛西米勒的遭遇,只不过彼书中被挑战到传统神经的是古老欧洲,美国俨然未开化之地,再想到此书中阿切尔太太去欧洲旅行时连与“外国人”说话都不屑,真是异国文化版的“文人相轻”。世纪之交的文学都经受着前进与否的考验,阿切尔是个犹豫的启蒙者,享受着旧时代的遗产却又成天做异想天开的梦,颇像五四文学中那些空喊口号的公子哥儿。娶梅是理智之下的决定,可光凭理智并不能掌控生活,阿切尔不是低估了梅乏善可陈的能力,而是高估了自己对此的忍耐力。不懂为什么总在这种故事中谴责男主,一生得不到所爱,一生为错误决定而后悔痛苦的不总是男人吗?至于梅,只想要一个相夫教子的身份,没看她在骗埃伦怀孕得逞后“留下了胜利的泪水”,她不明白,把不爱自己的人拴在身边已经输了。

  • 2 疯盒子里的星光 2017-12-08 16:35:36

    实在是看了每一个字但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完全没过脑子的一本。

  • 2 大可 2012-03-04 12:11:43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也是无可挑剔,说不出来书和电影哪个更本质,因为毕竟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在这里,只觉得看书的时候耳边也回响起恩雅的那首歌,这种相恋却不能相守的情愫大概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吧,黯然神伤

  • 1 哈维韦恩斯坦 2012-12-09 02:50:48

    玩味行将到来的快乐,常常会使他比快乐真的来到时感到更微妙的满足。电影果然拍的过于克制与浪漫了,缺乏原著那种玩味讥讽的深思

  • 2 黑电波 2013-03-10 23:12:29

    看到一个粗犷版的简奥斯丁

  • 2 shaylalala 2019-01-18 12:59:42

    比电影好看太多;纽约上流社会和百余年后的我们所思考和愤懑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多差别;末尾对巴黎的描写实在太迷人

  • 2 MarySaid 2017-11-26 19:22:31

    最后一章很感动,大概时间让一切感情都显得温柔了。梅和埃伦都很好。

  • 2 望汐 2015-02-05 21:35:28

    最后,当儿子问起阿切尔埃伦是不是他心中的范妮时,他惊讶,故作庄严,被儿子笑作守旧,证明了阿切尔其实不适应新的秩序。其实,正应了儿子对他的称呼“老男孩”,阿切尔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中间人”,渴望自由的他,当新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他的应对,却是手无足措,因此,他最后没有走进埃伦的寓所,而是随着阳台百叶窗的闭合,宁愿把时间定格在那个下午的客厅、那个海边灯塔下人影。而另一方面,代表着旧秩序的梅,完美的妻子的形象,以一种高尚的德行,包容并接受了尝试突破的年轻人。所以,新旧时代,阿切尔两边都沾,却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构建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纯真年代:旧的生活方式也有它好的一面,新秩序也有他好的一面。

  • 1 2018-12-03 21:04:03

    希望你过得安稳 不是朝九晚五那种 希望你的窗前有片海 不必回头那种

  • 1 小细 2013-10-31 16:25:06

    一种保守派的严谨感,有点老巴和托翁的感觉,又很不同,少有那种幽默讽刺感,始终是一种持重沉稳的作派,压抑的激情。没有女作家常见的控制力不足、小家子矫情等毛病,有大家的从容感。故事题材、内涵并不新奇独到,但仍旧是篇十分讨人喜欢的作品。

  • 0 暖暖。 2015-11-09 14:29:00

    很特别的写法,空无一物的主人公和不一样的白玫瑰。

  • 0 木南 2014-10-20 17:19:27

    大概每个人都像阿切尔一样,跳了一跳,终究还是回到自己那个平庸但是平稳的生活中去了,直到白发满头。

  • 0 2015-01-02 15:52:11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