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情人节读这本真是应景。其实就是情书。坦荡、诚实、热烈、又千头万绪牵牵缠缠,说了很多,其实依然有很多没有说出的。说出来的、摆在台面上的、自己先讲出来,恰恰是为了隐藏那不能讲出来的。谜底就藏在谜面里。不肯对人言和“事无不可对人言”里都有最深的隐藏。王安忆的写作是现实主义的路子,但是她的内心是对古典式的崇高、悲悯和浪漫主义的大开大阖有深深向往的,不然她不会那么欣赏陈映真。意识流的行文,但是我都明白。她对陈映真作为偶像、作为导师、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作为思慕的人,其间感情的流动变化我都能体会,少女心的王安忆真是可爱啊,非常有锐气,也非常坦率。
这一本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其实是极好的。
初读以为是小说,翻了版权页忽然意识到是散文,真是有点大大的出乎意料,王安忆的少女心在她的《乌托邦诗篇》里真是显露无疑,意外,她对陈映真会有那么深的感情,不过读下来细想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了,要放到现在写,该会克制很多了吧?我还是偏爱这样的文字的。
一个好师太的少女心,以真动人
1993年的作者短序应该收进来。附录二篇,尤其是《英特纳雄耐尔》作为正文的参照显得尤为必要。90年代初的王安忆习惯直面自己的“说不清”,用相当缭绕,进一步退两步的语句试探着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叔叔的故事》这样,《乌托邦诗篇》亦然。这几篇作品已经藏着她对80年代文学思潮的反思了。王安忆最有魅力的地方可能就是甘心自认是“普通人”,她不讳掩饰自己的困惑不安,因而文章总是呈现出一种探索性。讲自己确定的,这也使她的作品永远有二重的解读空间,真的“左”“右”逢源,又始终是自己。人生中的关键时刻遇到陈映真这样一个强悍的他者,对王安忆而言真的是非常珍贵了吧。一种读来十分纠结、难以名状的爱恋/慕。这种情感在《英特纳雄耐尔》中才得到了一定的纾解。陈映真与《人间》一篇对于大陆读者也很重要,可略窥陈氏堂奥。
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张承志和陈映真可以放在一起说,原来王安忆早就这么写过了。可惜,她与陈映真终究是两代人,当陈在那个岛上胸怀世界的时候,王安忆只是囿于她的近代都市经验,这也就是张承志说的,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吧。
王安忆写给陈映真的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想了很多年, 泪目了很多次。感动我的,是她道出那份思慕的真诚,彻骨,绵长。人活在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真的在乎。面对这样的袒露心扉,我也不得不投桃报李,回应以那些隐没不提的心事,否则就辜负了这份真诚。我甚至有些嫉妒,怎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好得没有道理。我透过她的眼睛看向陈映真,体会她心底的缠绵,企盼,不甘,惆怅,失落。慢慢的,陈映真也就不再是陈映真,而是那些我们回不去的过往,跨不过的彼岸,读不懂的启示,选不了的道路。我们染上的,不是陈映真的失望,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失望。正是这份失望,让那些无法被理解的理解,我们终于有些懂得了彼此。然而时光匆匆流去,理解却总是姗姗来迟,于是我们总是错过,等到相逢,很多事情却已来不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后来知道,一个人在一个岛上,也是可以胸怀世界的。”——因为余光中去世而为“红统”们鸣不平,就顺势拿起这本。那《在人间》,终于让我得以窥探陈映真与《人间》,也才理解为什么在那个年代的他,是如此的"超前”如此的“扎根”如此的“左翼”。这真的是少女写给偶像的情诗,可也许要比许多文学的、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的、“左派统一派”的研究要清醒得多——羞涩却也直面——也许是因为王安忆笔法好、也许是因为陈映真本身的承载就足够丰富,哪怕作者再躲闪于立场与愿景、再离不开“反对妈妈”、有比陈再真切再深刻得多的中国经验,这诗篇也突然就有了某种世界的视野——如履薄冰又掷地有声。她承认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他却只承认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陈带着他认为应该的中国来到中国之后,他却只承认这个中国的样子了。最后他也死了
看起来挺一般的,其实特别好
少女情怀总是诗,那诗有时候难免献礼味道。文献价值尤优,若干年后对复杂情感的几个阶段的梳理非常自然。于私于公两篇笔调殊异,一个深切的回看。
最好的王安忆总是真挚动人的
真的不能低估陈映真对王安忆的影响,在她职业生涯的早期给她挂上了一个沉甸甸的秤砣。她也真是应该好好写小说,不要再写这种拉拉杂杂的散文了。
奇书
包括《乌托邦诗篇》《英特纳雄耐尔》《陈映真在<人间>》三篇,以前看过看母系父系两本,这篇一直没看过,没想到这么动人。猛推。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0199216/
说真的看了这本很难不彻底地爱上王安忆与陈映真。。。。。我是认真的。。。。。
不是情书,就是情书。缠绕、热烈、絮叨,很深的思慕。非常能理解王安忆对陈映真的感情。隔着时间、地域、思想,很多很多的追不上、很多很多的无法理解,但就是这些得不到答案的思绪,偏偏酝酿出很深的怀念。对这个人很怀念,对这个人的理想很怀念。很感谢世界上有过陈映真这样的人,也感谢王安忆写下了这么动情的作品,我从中照见了自己,无论是面对陈映真的自己,还是面对另外的人的自己。会重读很多遍。
陈映真
英特纳雄耐尔的最后一句: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
说不出话,好到说不出话来,这世上仰望星星的人啊,我爱心里怀有星星的人,爱自己所无法成为的,信仰自己所无从寻求的,是历史天使面向天堂的风暴,废墟里那个孤独的身影啊,教堂彩色玻璃的光,我想我明白,那样抬起头时的心情,看到最后雪地中的那个手势,叫人狂喜又伤心,想要大哭一场,山海有相逢,何其幸运和不幸。
王安忆写陈映真的三篇长文,有两篇已经不是初读,新读的这篇《人间》的介绍有很高史料价值。 美国之行遇见陈映真,或许可以说是改变了王安忆的一生。
> 乌托邦诗篇
29 有用 曼仔 2016-02-15 05:19:12
情人节读这本真是应景。其实就是情书。坦荡、诚实、热烈、又千头万绪牵牵缠缠,说了很多,其实依然有很多没有说出的。说出来的、摆在台面上的、自己先讲出来,恰恰是为了隐藏那不能讲出来的。谜底就藏在谜面里。不肯对人言和“事无不可对人言”里都有最深的隐藏。王安忆的写作是现实主义的路子,但是她的内心是对古典式的崇高、悲悯和浪漫主义的大开大阖有深深向往的,不然她不会那么欣赏陈映真。意识流的行文,但是我都明白。她对陈映真作为偶像、作为导师、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作为思慕的人,其间感情的流动变化我都能体会,少女心的王安忆真是可爱啊,非常有锐气,也非常坦率。
12 有用 默音 2012-05-28 15:29:09
这一本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其实是极好的。
10 有用 小禾没有尖尖角 2013-06-18 16:03:12
初读以为是小说,翻了版权页忽然意识到是散文,真是有点大大的出乎意料,王安忆的少女心在她的《乌托邦诗篇》里真是显露无疑,意外,她对陈映真会有那么深的感情,不过读下来细想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了,要放到现在写,该会克制很多了吧?我还是偏爱这样的文字的。
6 有用 像面条般地活着 2012-08-09 21:57:17
一个好师太的少女心,以真动人
5 有用 袖中 2020-08-03 12:37:17
1993年的作者短序应该收进来。附录二篇,尤其是《英特纳雄耐尔》作为正文的参照显得尤为必要。90年代初的王安忆习惯直面自己的“说不清”,用相当缭绕,进一步退两步的语句试探着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叔叔的故事》这样,《乌托邦诗篇》亦然。这几篇作品已经藏着她对80年代文学思潮的反思了。王安忆最有魅力的地方可能就是甘心自认是“普通人”,她不讳掩饰自己的困惑不安,因而文章总是呈现出一种探索性。讲自己确定的,这也使她的作品永远有二重的解读空间,真的“左”“右”逢源,又始终是自己。人生中的关键时刻遇到陈映真这样一个强悍的他者,对王安忆而言真的是非常珍贵了吧。一种读来十分纠结、难以名状的爱恋/慕。这种情感在《英特纳雄耐尔》中才得到了一定的纾解。陈映真与《人间》一篇对于大陆读者也很重要,可略窥陈氏堂奥。
2 有用 土拨鼠 2012-03-16 12:31:39
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张承志和陈映真可以放在一起说,原来王安忆早就这么写过了。可惜,她与陈映真终究是两代人,当陈在那个岛上胸怀世界的时候,王安忆只是囿于她的近代都市经验,这也就是张承志说的,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吧。
2 有用 xtsummer 2024-12-08 02:19:27 陕西
王安忆写给陈映真的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想了很多年, 泪目了很多次。感动我的,是她道出那份思慕的真诚,彻骨,绵长。人活在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真的在乎。面对这样的袒露心扉,我也不得不投桃报李,回应以那些隐没不提的心事,否则就辜负了这份真诚。我甚至有些嫉妒,怎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好得没有道理。我透过她的眼睛看向陈映真,体会她心底的缠绵,企盼,不甘,惆怅,失落。慢慢的,陈映真也就不再是陈映真,而是那些我们回不去的过往,跨不过的彼岸,读不懂的启示,选不了的道路。我们染上的,不是陈映真的失望,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失望。正是这份失望,让那些无法被理解的理解,我们终于有些懂得了彼此。然而时光匆匆流去,理解却总是姗姗来迟,于是我们总是错过,等到相逢,很多事情却已来不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有用 KuningTelur 2017-12-17 23:03:54
“我后来知道,一个人在一个岛上,也是可以胸怀世界的。”——因为余光中去世而为“红统”们鸣不平,就顺势拿起这本。那《在人间》,终于让我得以窥探陈映真与《人间》,也才理解为什么在那个年代的他,是如此的"超前”如此的“扎根”如此的“左翼”。这真的是少女写给偶像的情诗,可也许要比许多文学的、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的、“左派统一派”的研究要清醒得多——羞涩却也直面——也许是因为王安忆笔法好、也许是因为陈映真本身的承载就足够丰富,哪怕作者再躲闪于立场与愿景、再离不开“反对妈妈”、有比陈再真切再深刻得多的中国经验,这诗篇也突然就有了某种世界的视野——如履薄冰又掷地有声。她承认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他却只承认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陈带着他认为应该的中国来到中国之后,他却只承认这个中国的样子了。最后他也死了
1 有用 我的西班牙馅饼 2012-11-02 21:48:54
看起来挺一般的,其实特别好
1 有用 郑核桃 2012-09-25 17:25:53
少女情怀总是诗,那诗有时候难免献礼味道。文献价值尤优,若干年后对复杂情感的几个阶段的梳理非常自然。于私于公两篇笔调殊异,一个深切的回看。
1 有用 婆罗星 2012-02-01 21:47:08
最好的王安忆总是真挚动人的
1 有用 57 2018-11-29 22:17:11
真的不能低估陈映真对王安忆的影响,在她职业生涯的早期给她挂上了一个沉甸甸的秤砣。她也真是应该好好写小说,不要再写这种拉拉杂杂的散文了。
1 有用 张怡微 2012-04-06 22:47:41
奇书
0 有用 小标点儿 2012-08-07 17:35:00
包括《乌托邦诗篇》《英特纳雄耐尔》《陈映真在<人间>》三篇,以前看过看母系父系两本,这篇一直没看过,没想到这么动人。猛推。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0199216/
1 有用 CAMILA 2023-09-16 16:22:29 北京
说真的看了这本很难不彻底地爱上王安忆与陈映真。。。。。我是认真的。。。。。
2 有用 锄云 2022-09-23 22:02:25 上海
不是情书,就是情书。缠绕、热烈、絮叨,很深的思慕。非常能理解王安忆对陈映真的感情。隔着时间、地域、思想,很多很多的追不上、很多很多的无法理解,但就是这些得不到答案的思绪,偏偏酝酿出很深的怀念。对这个人很怀念,对这个人的理想很怀念。很感谢世界上有过陈映真这样的人,也感谢王安忆写下了这么动情的作品,我从中照见了自己,无论是面对陈映真的自己,还是面对另外的人的自己。会重读很多遍。
1 有用 indulge 2018-12-18 12:37:40
陈映真
1 有用 prophecccy 2020-12-14 22:35:05
英特纳雄耐尔的最后一句: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
2 有用 枯鱼过河 2018-09-03 20:44:32
说不出话,好到说不出话来,这世上仰望星星的人啊,我爱心里怀有星星的人,爱自己所无法成为的,信仰自己所无从寻求的,是历史天使面向天堂的风暴,废墟里那个孤独的身影啊,教堂彩色玻璃的光,我想我明白,那样抬起头时的心情,看到最后雪地中的那个手势,叫人狂喜又伤心,想要大哭一场,山海有相逢,何其幸运和不幸。
1 有用 Anthony 2019-12-11 16:43:22
王安忆写陈映真的三篇长文,有两篇已经不是初读,新读的这篇《人间》的介绍有很高史料价值。 美国之行遇见陈映真,或许可以说是改变了王安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