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印度教及其万神殿
引言
古老的信仰、思辨和传承
所谓雅利安人“入侵”论
印度教一直是主体宗教
第一章印度教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一、印度自古“熔炉”说--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共处、碰撞、冲突、综合、融合的轮回
二、印度古代的辉煌--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远播
三、印度教处于逆境时期
四、印度教的三大源流
(一)“万物有灵论以及湿婆神崇拜和母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二者兼有的古老两大源流
(二)吠陀本集经典,探究宇宙的本体--神性,印度哲学和宗教的第三大源头
五、印度教神学理论的发展与神祗的演化
(一)吠陀本集
(二)注释吠陀的经典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三)《摩奴法典》(Manusmrti或Manavadharma-sastra)
(四)两大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历史人物登上神坛,与神话和传说交织在一起
(五)《薄伽梵歌》--印度教“圣经”,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赞颂不计业报的皈依3
(六)印度教的六派正统哲学
(七)《往世书》(Purina's)各教派完善自己的神灵,相调和,形成印度教今天两大派神灵体系.q
六、佛教对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的全面挑战
七、民间信仰女阴母神崇拜--坦陀罗(Tanta)重兴,坦陀罗分化为左右两派,其右翼被纳入印度教!
八、印度教虔诚运动的兴起:
九、伊斯兰中央政权统治所造成的影响--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不断碰撞、斗争,文化上也进行一定的综合和融合
十、英国殖民统治促使印度教的觉醒和革新
十一、近代新吠檀多派的兴起和印度教的“现代化”--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仍认为“梵”是最高的追求
十二、独立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
第二章印度教的特性
一、一个多种信仰的综合体--难于表述的定义
二、印度教总的生活目的--超俗的终极精神解脱
三、印度教的特点
(一)信仰的随意性
(二)高度的务实性
(三)空洞的轮回转世--业报易行;高种姓“再生族”稳获天堂入场券
(四)印度教的多样性造成不同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论和纲领
(五)“自己活和让人活”的原则--印度教的包容性
……
第二部分 耆那教以及当代印度的其他宗教
第三部分 古代印度佛教以及万神殿
· · · · · · (
收起)
1 有用 蜜三刀 2013-05-16 13:54:51
作者长期在住印使馆担任文化官员,还翻译过好几本印度的书,应当十分熟悉印度历史文化与文献,但此书仅凭几本神话词典东拼西凑,谈到印度历史则依据几本老掉牙的汉译著作,全书论述漫无条理,不仅凌杂米盐,而且自相矛盾,读了令人憋气。
0 有用 迦楼罗 2018-07-29 14:43:55
看目录比看内容条理清楚,很多前后矛盾之处。
0 有用 末青 2022-11-12 17:48:22 广东
“曼陀罗是印度政治图景缩影”:曼陀罗用途不可能局限在这啦
0 有用 大爆笑咖喱 2023-08-27 20:40:58 广西
分类和目录很清晰,看完后对印度教的神明谱系了解了个大概,对于宗教文化背景和教义也有基本介绍。后面耆那教和佛教的部分还没仔细看。挺有帮助的一本书。
0 有用 Okthatsfine 2012-04-21 17:40:25
印度的神还真是复杂又淫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