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潘雨廷学术文集》后记

木铎精舍 2012-01-23 18:53:56

《潘雨廷学术文集》后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102957/


潘雨廷先生的文稿还在继续整理中,不知不觉,离先生逝世已经二十年了。潘雨廷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最值得重视的学者之一,要不是出于习惯性的低调,在我看来,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试试拿走这个“之一”。潘雨廷先生的生命属于二十世纪,然而他的著述和思想并不仅仅属于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理解本民族的学术文化需要时间,理解潘雨廷先生也需要时间。
潘雨廷先生著述等身,他的著述生前没有出版,死后才得以陆续问世。从我个人而言,整理潘先生著述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雪中送炭”,一条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指的是,通过整理,尽早把手稿变成铅字保存于世。这些手稿有的没有完成,有的字迹漫漶不清,如果不及时抢救,将来有散失的可能。“锦上添花”指的是,在已完成的著述中,校订错失,以使其严密精准;编选文集,以凸显其思想结构。两条途径当然应该以前者为主,然而适当时候也不妨兼顾后者。潘先生的著述已经出版了十一种,到了今天,在锦上添一朵花的时机也许成熟了吧,这就是眼前的《潘雨廷学术文集》。
《文集》尝试描述出潘先生学术的初步轮廓,依据的主要线索是易学史和道教史。《周易•说卦》有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果以易学史当“穷理”,道教史当“尽性”,“以至于命”或可当读者之反身自知。最初的四篇是文王、孔子、老子、庄子。“文王”论述西周数字卦,这是二十世纪末的考古新发现,也是潘先生晚年思想的上出。“孔子”论述中国文化中不可绕过的最重要之人,分析他的生平和六经的关系。“老子”论述马王堆本《德道经》,阐发其“执今之道”。马王堆本的异文很多,于其中单单抉出“今”字,实出于潘先生的慧眼洞见。“庄子”简明扼要,是潘先生研究庄子的总结,归人于生物界以通天地,是画龙点睛之处。其次的三篇是《周易》的编辑、卦爻辞、十翼,潘先生毕生研究的重心是《周易》,历代的解说迷雾重重,三篇文章交代了此书的基本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入口。再次的两篇是汉代的《史记》和《汉书》。前者继往开来,是理解先秦文化的枢纽。后者总结中国整体思想,和经学有密切联系,同时引出道教的相关内容。再次的两篇是《周易参同契》,此书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为道教最早的典籍之一。再次的五篇关于佛教的传入。《易与华严》解析印度佛教的“经王”,河图与十方五十三参,洛书与九会七处,彼此相应,丝丝入扣。“论初期佛教”涉及印中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佛教的缘起。禅宗一篇,论述道教人物陈抟开创宋学。密宗两篇,分别论述东密和藏密,意义深邃。再次的一篇论述道教划时代著作《悟真篇》,此书完成三教合一,而且吸收禅密思想在内。《参同契》和《悟真篇》相应于不同的时代,深究此二书,于道教修炼法或可得其要。明末结束中国文化的原创时代,再次的一篇选王船山作为殿军,呼应篇首的孔子。于时代而言,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开创了中国和欧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其间逐渐引起的大震荡,至今未曾停息。最后一篇谈《易经》和现代数学,内容是潘先生倡导的科学易,涉及《易》与六维空间的关系,可以看成中国文化对西方学术所作的回应,也是现代易学成就的标尺。
最后,选两篇未完成作品作为附录。其中一篇写的是朱熹,论述孔子以后儒家影响最大的学者。根据我的观察,历代关于朱子的研究成果可谓多矣,然未有如本篇得其要者。有心研究朱子学之人,可以尝试续补此文,以检验自己的功力。还有一篇是拟写《道教史》的目录,潘先生晚年心愿是完成易学史和道教史,然而没有完成,留下的目录尚可见他原来设想的规模。自强不息,《易》终未济,这是中华学术的形象,也是潘雨廷先生的形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张文江
2011年8月5日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moto2006
2012-11-09 20:31:39 moto2006

感谢张文江先生,由你整理的潘先生著作,自读以后,叹惜知道太晚。

赞
>
行者方
2013-12-13 00:58:18 行者方

同感。叹为天人。

赞
>

> 我来回应

> 去潘雨廷学术文集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大部分文章收在复旦版《易学史发微》里了么?(薏苡)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