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者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把噗 2015-01-15 13:28:45

    拉美小说基本上是浮于现实之上的,巴斯克斯缜密的叙述竟让人想及俄罗斯的文学传统,这是颇为诡异的,按理说一种"与上帝言说"的语言很难达至这种效果,反正在爆炸众神们的笔下是读不到这种感觉的。讲讲技法:写实,书中书,环形结构,书名的指涉。

  • 2 李小丢 2012-06-15 11:12:04

    演讲家的范儿翻译的很传神。

  • 1 枯川满 2013-05-26 01:31:16

    当加夫列尔最终看到了那些信件并和垂垂老矣的恩里克重返父亲车祸的现场时,一个时代和一代人恩恩怨怨的谜团虽早已清晰但却仍有未知和可以成立的各种假设稠密压抑如浓雾般挥之不去。几十年前老加夫列尔的告密动机究竟是什么?对萨拉的爱和保护?而如今一场车祸,真的只是意外?难道不是一种赎罪的方式?很吸引人的小说,及颇感沉重的阅读体验。

  • 1 复炸至金黄 2017-11-13 22:47:47

    试问苍天饶过谁啊。最后四分之一结构有点儿松散了。

  • 0 bookbug 2015-11-06 10:39:03

    主题很熟悉,尽管故事是在并不熟悉的哥伦比亚;翻译很流畅,尽管有可能是英译本转译。

  • 0 allison 2012-06-29 09:20:53

    值得一看。渐入佳境,越往后越有意思。

  • 0 hassan 2014-12-21 22:06:38

    二战时的哥伦比亚,一些德国移民被亲友暗中举报,被列入亲纳粹人员的名单,遭到拘禁,最终身败名裂。小说围绕着这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展开,从相关人物的叙述中作者和读者一点点的拼贴出事件的真相。后设的结构也许并不新奇了,可其中许多细节着实让人难忘(老移民为自己与纳粹的交往辩护时显露的对德国的爱,作者和自己父亲的情人通电话时话题和情绪的微妙转折)。但结尾那节存在的必要性不大,显得有些拖沓。

  • 0 LetsRa!n 2012-06-27 14:49:11

    如果让我要去发现父亲曾经犯罪的细节、找寻父亲曾在人世的过往踪迹,大概悲伤已将我在出发前淹没。。。

  • 0 莫呼洛迦 2012-05-25 09:51:21

    被掩盖的秘密与野心家。

  • 0 James 2012-09-11 09:01:21

    老加夫列尔的年龄有问题

  • 0 Windie Chai 2013-10-04 18:10:19

    看来拉美文学真的不适合我啊。

  • 0 Blueberryfield 2013-01-26 22:52:15

    犯错和救赎。强大的翻译使得满是细节和思想活动的文字异常流畅。深刻的自省,像是德语文学。

  • 0 [Aow.] 2012-07-11 16:44:06

    除却其中的历史对于个人的戕害之外,实在乏善可陈……

  • 0 琪燦 2012-07-04 13:48:32

    读了一半了 想问 好在哪里?

  • 0 Caesar 2012-05-30 21:57:52

    300页的书,读完全然没有感受“扣人心弦”或者“出人意料”或者说是“超凡的舒适技巧”,只是觉得作者始终温温淡淡地却又一层一层坚定不移地让被人淡忘早已结痂的伤口慢慢剥离出来,血淋淋的经过被婉婉道来,黑名单也好,告密者也好,被揭发者的囚禁生涯也好,甚至是当时整个哥伦比亚的“忘恩负义”也好,完全都没有着重描写,都用相当轻的笔墨带过,期待一剂重口味的麻辣锅,迟到嘴里的却是有苦说不出的黄连,颇为失落,也可以说是被书底那些简短书评误导。但是黄连却在嘴里留有挥之不去的苦涩,作者不着眼于造成当年伤口的利刃,反而絮絮叨叨地描述伤口上布满了的灰尘,告密者和被揭发者之后几十年的自我欺骗和心理压力,被毁灭家庭之后的变迁发展,让人更加害怕人性复杂,也更加厌恶战争。

  • 0 一钟 2016-05-24 21:57:30

    南美 西班牙 外国文学

  • 0 为清欢 2018-05-23 14:25:03

    这样的主题与揭示无疑是沉重的。一个雄辩者、背叛者,一个继承者、书写者——【残忍也有他的精巧技艺】。

  • 0 lieerli 2015-03-29 20:51:08

    看完了才知道是sound of things falling的作者 书很不错 尤其是前半部分

  • 0 Li 2022-12-21 13:02:08 上海

    生命是否都有命题的局限性,刻意回避又苦苦追寻

  • 0 拍拍走 2023-06-04 12:03:46 广东

    翻译很丝滑,前半部分比较抓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