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丛书: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逝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们,采用杂文小自传的形式,细节中讲故事,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和“温故而知新”。同时,兼有作者独辟蹊径的点评,每篇千字,干净凝练,又有可读性和知识性。一起来翻阅《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丛书:温故》吧!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
毕业于清华大学,获传播学硕士学位。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现为《中国青年报·文化阅读周刊》编辑。
小品文,内容多而杂~完全无系统~如果报纸上做连载,每天看一篇,感觉会不错。作为书看就没必要了,完全记不住,数学界人物偏多,枯燥了点~
【在 @雨枫书馆 翻书647】可能是在书店工作的缘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远大于科技类奖项。其实对于科技人物的事迹也很感兴趣。这本《温故》都是发表在中青报冰点周刊的小文章,虽然短小,但是见微知著,在细节中讲故事,温故知新。作者要整理人物小传,挑选人物的闪光故事,还要评论一番,下的功夫一点也不少。
这本书是去年三月小妹推荐的,想不到我这么早就开看了。这本书我推荐每一位高中生读,一是长长见识,作文素材可以不用老是牛顿伽利略马克思之类的,二是正正三观。
如果我中学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会不会立志为科学献身?够呛,因为科学需要的是天才,真正的天才才能站得比所有庸常人要高。忍受了科学的无趣和各种成就名称的艰深之后,这本书还挺好看的,毕竟天才也是人。作者从各种科学史和人物传记中旁征博引选择了这79个对于平常人并不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来写小品文,虽然读完以后还是记不住,但读时那种震撼和崇敬的感受却很真实。就是人物的年代和研究领域有点跳跃,对科学小白太不友好。... 如果我中学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会不会立志为科学献身?够呛,因为科学需要的是天才,真正的天才才能站得比所有庸常人要高。忍受了科学的无趣和各种成就名称的艰深之后,这本书还挺好看的,毕竟天才也是人。作者从各种科学史和人物传记中旁征博引选择了这79个对于平常人并不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来写小品文,虽然读完以后还是记不住,但读时那种震撼和崇敬的感受却很真实。就是人物的年代和研究领域有点跳跃,对科学小白太不友好。印象最深刻呢不是某个人,而是两个群体:女性科学家的命运和地位让人感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科学家的选择。这时候他们没了科学的光环,重新成为了人,或苦难,或决绝,真实的让人心疼。 (展开)
哥自己的书,看到封面还能接受,翻到里面都快哭了。。愈加觉得对不起北大出版社。
> 1人在读
> 15人读过
> 27人想读
订阅关于温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范亦团 2012-12-29 19:03:31
小品文,内容多而杂~完全无系统~如果报纸上做连载,每天看一篇,感觉会不错。作为书看就没必要了,完全记不住,数学界人物偏多,枯燥了点~
0 有用 加可木南 2017-12-07 17:39:37
【在 @雨枫书馆 翻书647】可能是在书店工作的缘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远大于科技类奖项。其实对于科技人物的事迹也很感兴趣。这本《温故》都是发表在中青报冰点周刊的小文章,虽然短小,但是见微知著,在细节中讲故事,温故知新。作者要整理人物小传,挑选人物的闪光故事,还要评论一番,下的功夫一点也不少。
1 有用 你知道的太多了 2013-03-11 19:15:12
这本书是去年三月小妹推荐的,想不到我这么早就开看了。这本书我推荐每一位高中生读,一是长长见识,作文素材可以不用老是牛顿伽利略马克思之类的,二是正正三观。
0 有用 echo 2021-02-12 21:15:45
如果我中学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会不会立志为科学献身?够呛,因为科学需要的是天才,真正的天才才能站得比所有庸常人要高。忍受了科学的无趣和各种成就名称的艰深之后,这本书还挺好看的,毕竟天才也是人。作者从各种科学史和人物传记中旁征博引选择了这79个对于平常人并不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来写小品文,虽然读完以后还是记不住,但读时那种震撼和崇敬的感受却很真实。就是人物的年代和研究领域有点跳跃,对科学小白太不友好。... 如果我中学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会不会立志为科学献身?够呛,因为科学需要的是天才,真正的天才才能站得比所有庸常人要高。忍受了科学的无趣和各种成就名称的艰深之后,这本书还挺好看的,毕竟天才也是人。作者从各种科学史和人物传记中旁征博引选择了这79个对于平常人并不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来写小品文,虽然读完以后还是记不住,但读时那种震撼和崇敬的感受却很真实。就是人物的年代和研究领域有点跳跃,对科学小白太不友好。印象最深刻呢不是某个人,而是两个群体:女性科学家的命运和地位让人感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科学家的选择。这时候他们没了科学的光环,重新成为了人,或苦难,或决绝,真实的让人心疼。 (展开)
1 有用 狗不理报纸 2012-07-16 22:44:05
哥自己的书,看到封面还能接受,翻到里面都快哭了。。愈加觉得对不起北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