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很有影响的专著。作者从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系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全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其中特别突出了人生论,符合中国哲学的实际。作者极为重视古代哲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阐发精微。另外,全书引证古代哲学的原始资料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哲学大纲的创作者
· · · · · ·
-
张岱年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岱年,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1909年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大学毕业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1937年抗战爆发,闭门著书。1943年,任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1946年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从1980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兼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古今解者皆谓“述”为“传旧”或“循旧”之义。今案不然。“述”实乃推衍或继续发展之义。《中庸》云:“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对于文王,可谓为述,然武王非仅传文王之旧,循文王之旧而已。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武王则伐商而有天下。武王可谓顺文王德业之方向作继续的发展,以达到其必然的结果。《中庸》又云:“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志”与“述事”同义,所谓“述”者实谓继续发挥而完成之。《中庸》又云:“仲尼祖述尧舜。”述即有所祖述,亦即前有所承,而非仅一循往昔之旧,无所增益。《论语》载孔子责原壤云:“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无述者,谓其不能继承前人有所发阐。“作”为开创,即不继承前人而从新开端。“述而不作”,即循前人之道路作更进的发展,而不另作新的开端。孟子谓孔子为“集大成”,唯其述而不作,故可集前人之大成。以《中庸》证《论语》,而述字之义始显,孔子一生工作之性质,亦彰然可明。唯以传旧循旧为述,则视孔子纯为一教授老儒,诬罔实甚。又孔子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其所演之尧、舜、文、武,实已加以“理想化”,故可谓有“托古改制”之倾向。董仲舒云:“孔子立新王之道。”(《春秋繁露·玉杯》)实非无理由。《论语》云:“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孔子之意,实欲根据三代之制度而加以损益,以成尽善尽美之制。故一方面可谓“集大成”,一方面亦可谓“立新王之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中国哲学之发展 -
格字实尚有一古训。《文选》李萧远《运命论》李善注云:“《仓颉》篇曰:格,量度之也。”《仓颉》篇实为最古之字书,其训诂实极可据。以此训为格物之格之解释,实明白晓畅,了无疑滞。此可谓格物之格之正解。格物即是量度物。量度物者,即对物加以审衡而分辨其本末先后。故《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致知,即是知本,即知事物之中孰为本,孰为先。参照上下文句,《大学》之格物之本义,彰然无凝。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补遗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社科学术文库(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下学集》《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修订本)》《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等
。
喜欢读"中国哲学大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8.1
-
-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 7.3
-
-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 8.3
-
- 天人之际 7.2
-
- 哲学概论(上下) 8.9
-
- 朱子学提纲 8.5
-
-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8.5
-
- 认识的价值与我们所在意的东西 8.7
-
- 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下) 8.3
-
- 蒯因著作集(第1卷) 8.6
中国哲学大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转】汤一介:张岱年先生和《中国哲学大纲》
【作者简介】汤一介(1927.2.16~2014.9.9)。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
(展开)

【转】陈来|简析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基本特点的认识
张岱年先生从其青年时代起,便很注意对中国哲学总体的倾向、特点做出总结。他对中国哲学基本特点的总结,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即《中国哲学大纲》著作的时代,但《大纲》的各部分提法有所区别;后期即1956年以后,而张先生在后期不同阶段的提法也很有不同,值得研究。本...
(展开)

一谈哲学,在脉络之清晰,考证之充分
张岱年先生的书不太好读,但是很好。 所谓不好读是不像林语堂先生的文章一样,如诗如画如散文,也就不会有诸如“必能忆及中国怎样同化外来民族之思想行为,怎样吸收外来民族之血胤”这样的高大上的用词。 张先生的书很朴实,《中国哲学大纲》是更纯粹的哲学,所以也就更好,...
(展开)


此书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入门书
中国古代哲学历来没有总结的习惯,张先生此书始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问题统一纲要,力在总结前贤历史,以推究今世之事。读完令人条脉清晰,不像冯氏,尤其是任式的哲学史,让人读之渐烦。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8.5分 22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9.0分 173人读过
-
中华书局8.5分 36人读过
-
昆仑出版社 (2010)8.9分 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以万变求不变)
- 中国哲学史 (Catherine)
- 哲学入门 (sghdteiwuvncm)
- 学人文丛——张岱年 (白露@思勉)
- 学术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大纲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nile 2018-09-26 01:42:03
大众想象中的“国学”和真正的国学是两回事,正如“祖国母亲”和PRC是两回事。自省节制、冲淡放达的人生态度,威严仁厚、柔远怀迩的国家形象,君爱民民拥君的朴素情感,乃至对襟布褂和紫檀手串,都和国学联系在一起。我们似乎在国学身上寄托了过多的浪漫。像很多事情一样,国学可能注定要成为国家自信的新的发起点。不过那时的国学,已经流年暗中偷换了。一本评价很高的中国哲学进阶读物。囫囵吞枣翻过,不容易被南怀瑾之类蒙住
0 有用 𝑰𝒅𝒊𝒐𝒕𝒂𝒆𝒗𝒊𝒄𝒕𝒖𝒔 2011-04-28 09:41:58
資料翔實,綱目了然
0 有用 sun 2014-05-22 23:33:50
读了3/5,进行不下去了。5+0.5-2=3.5
1 有用 林墨含 2019-12-30 22:17:39
2019书籍补录。张岱年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学术性较冯友兰本要强些,适合有一定国学基础,或致力于中国哲学专业入门阅读。
0 有用 小路飞的冒险 2020-09-01 10:14:33
范畴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