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文学传统”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书即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国文学置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视为一种“表达”,概括介绍“表达者”的身份特征,以及承载“表达”功能的各种体式。故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作者
· · · · · ·
-
朱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刚,男,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师从王水照先生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开设有“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精讲”等课程,本书即“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的配套教材。
目录 · · · · · ·
引言 文学经验与文学传统
上编 作者论
第一章 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
一、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二、从门阀士大夫到科举士大夫
三、士大夫政治
四、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五、士大夫文学
六、科举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困境
七、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分化
第二章 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
一、“近世”论与庶民文化
二、庶民文学
三、文本问题和“作者”问题
四、《西游记》及其“作者”
五、“近世”庶民文学的批评方法
下编 作品体裁论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
一、古籍的分类:从“七略”到“四部”
二、从别集编纂方式看文体文类
三、“文体学”著作和文章选本
第四章 辞赋
一、古代歌谣
二、楚辞
三、赋
第五章 诗
一、作为歌词的“诗”
二、字音与声律
三、“唐音”与“宋调”
四、诗人的历史境遇和自我体认——以杜甫为例
第六章 词曲
一、唐曲子和宋词
二、词的士大夫化
三、豪放与婉约
四、苏轼词之“豪放”表现
五、散曲
第七章 骈文与古文
一、骈文的形成和流变
二、“古文运动”
三、从“经义”到“八股”
第八章 说唱
一、敦煌莫高窟与敦煌遗书
二、敦煌遗书中的说唱文学作品
三、变相与变文
四、辩论与斗法
五、说唱体制的发展
第九章 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三、“四大奇书”的世界
第十章 戏剧
一、传统戏剧的演变历史
二、俗文学的“互文性”
三、人生如戏
后记
· · · · · · (收起)
上编 作者论
第一章 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
一、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二、从门阀士大夫到科举士大夫
三、士大夫政治
四、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五、士大夫文学
六、科举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困境
七、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分化
第二章 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
一、“近世”论与庶民文化
二、庶民文学
三、文本问题和“作者”问题
四、《西游记》及其“作者”
五、“近世”庶民文学的批评方法
下编 作品体裁论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
一、古籍的分类:从“七略”到“四部”
二、从别集编纂方式看文体文类
三、“文体学”著作和文章选本
第四章 辞赋
一、古代歌谣
二、楚辞
三、赋
第五章 诗
一、作为歌词的“诗”
二、字音与声律
三、“唐音”与“宋调”
四、诗人的历史境遇和自我体认——以杜甫为例
第六章 词曲
一、唐曲子和宋词
二、词的士大夫化
三、豪放与婉约
四、苏轼词之“豪放”表现
五、散曲
第七章 骈文与古文
一、骈文的形成和流变
二、“古文运动”
三、从“经义”到“八股”
第八章 说唱
一、敦煌莫高窟与敦煌遗书
二、敦煌遗书中的说唱文学作品
三、变相与变文
四、辩论与斗法
五、说唱体制的发展
第九章 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三、“四大奇书”的世界
第十章 戏剧
一、传统戏剧的演变历史
二、俗文学的“互文性”
三、人生如戏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即使对于现在被我们信任为最佳的那个文本,也应该避免直接以文本形成的时期为“时代背景”。世代累积而成的文本包含了许多不同时代的元素,它像一条穿越时代的河流,映现于这条河流中的两岸风景,是一大段历史时间的空间式铺展,对应的是历史的变化,而不是某一时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 -
文学首先是以某种具有诗意的感知造成的经验为基础;经验是可以学习积累的,故容易形成一种传统;传统绵延良久,便会带有民族性,即中华民族的特点。这三层意思连贯起来,就解释了我们这门课程的名称:中国文学传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文学经验与文学传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大成通识书系(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水浒传导读》《西游记导读》《西游学十二讲》《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书法鉴赏》
等
。
喜欢读"中国文学传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文学传统"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9.5
-
- 苏轼十讲 9.4
-
- 中国古代文学 9.5
-
- 宋代文学通论(增订本) 9.6
-
- 苏轼苏辙研究 9.3
-
- 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9.5
-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9.0
-
- 回向文学研究 9.7
-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9.3
-
- 制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 8.4
中国文学传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中國文學傳統》讀後感
讀完了朱剛《中國文學傳統》,復旦的通識課程講義。很不一樣的是中文系的同學也要同其他專業一起選這門課,並非單獨針對外專業同學開設的選修課。但是朱老師講地非常清楚、淺明。內容上告別袁版陳舊的文學史書寫,不再以年代為編纂線索,而是分為“作者”、“作品”兩編。作者...
(展开)

兜兜转转很多年,还须重读文学史
以前是没文化,不懂“化胡为佛”的意思,看了也没反应,今天翻了朱刚教授《中国文学传统》后,再看西游记里这段文字,可把我乐坏了: 菩萨道:“你有甚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豆瓣五星图书【古典文学】 (爱玛·包法利)
- 尋章摘句老雕蟲:推薦給兔叔叔的研究生閱讀 (廢肥匪·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文学传统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23-11-01 09:01:09 北京
思想资源来自福柯,是想象中最好的那类学术写作,作者论收获大于体裁论。在考公考编热、内卷躺平时代阅读此书,过程正如怀海禅师鼻头扭痛,历史高墙的阻隔在心灵共振于流动不居的潮水时轰然倒塌。唐朝之为诗国的原因,其实高度内化于帝国士大夫性质的变革,而诗词文体地位的下降,除自身美学越过巅峰后必然的衰落,同样受制于识字群众基础教养需要的流变。在历史的周期性衰变规律面前,去士大夫化的文人与其卷入漩涡中心、东张西望... 思想资源来自福柯,是想象中最好的那类学术写作,作者论收获大于体裁论。在考公考编热、内卷躺平时代阅读此书,过程正如怀海禅师鼻头扭痛,历史高墙的阻隔在心灵共振于流动不居的潮水时轰然倒塌。唐朝之为诗国的原因,其实高度内化于帝国士大夫性质的变革,而诗词文体地位的下降,除自身美学越过巅峰后必然的衰落,同样受制于识字群众基础教养需要的流变。在历史的周期性衰变规律面前,去士大夫化的文人与其卷入漩涡中心、东张西望一无所长,不如主动寻求边缘化,也许才能成就弱者的伟业,如昆德拉所言:坦克易朽,而梨子永存。但拧巴在于文人从来就难以摆脱文坛的磁吸,庙堂之高不胜寒,江湖之远确幸难。而永远处于生成状态的庶民文学,除去极少数同巨匠灵魂高度共振的作品外,几乎佐证弗莱了所言:在时空中相信词语的秩序,而非相信诗人。 (展开)
2 有用 辭驛韞 2023-10-03 02:14:29 上海
友邻评分全满嘻嘻,好温暖的感觉~
4 有用 沈一贯 2019-05-12 15:06:59
个人浅见:上编“作者论”里讲了几个比较大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第一章士大夫文学,一些观点、举证以及表达方式,不无可商榷处,似更宜扩展内容而另成专书。下编“文体论”流畅了许多(只是第五章诗人历史境遇那一节又有些突兀),对各体文学的概述篇幅不大,写得极精心。有两处异议,写在书评上了。
4 有用 三千院若璃 2020-08-21 03:30:05
妙不可言,栢謙兄誠不我欺。只是這種書應該中學或者大一讀,現在就是圖個樂。第一次見到能把普及性導論寫得寸鐵殺人,純正通透也不乏創見。有趣的是文筆口吻似有一點翻譯腔(?),在不亂搞以今釋古的學者中倒是少見
2 有用 毛秃秃和胖咕咕 2024-03-22 15:01:35 北京
现在哪个领域的书都是越编越印越多,但朱氏此著,大约属于极少有的一遍翻过,便可一眼认定绝对是最好的导论与入门的那种书。他的初衷是为非中文系学生而写,但对很多基础知识习是得于20世纪那荒谬至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框架中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更加开卷有益了。因为此书的初衷,看到很多讲者觉得不宜深入戛然而止、草草带过或觉得有些问题的叙事,觉得非常可惜,完全可以再展开些吗。唯一不满的地方大概是,很多观点朱氏叙... 现在哪个领域的书都是越编越印越多,但朱氏此著,大约属于极少有的一遍翻过,便可一眼认定绝对是最好的导论与入门的那种书。他的初衷是为非中文系学生而写,但对很多基础知识习是得于20世纪那荒谬至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框架中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更加开卷有益了。因为此书的初衷,看到很多讲者觉得不宜深入戛然而止、草草带过或觉得有些问题的叙事,觉得非常可惜,完全可以再展开些吗。唯一不满的地方大概是,很多观点朱氏叙说时均仅写‘有的学者说’‘现在XXX’,我明白一本理工科普书每多一个数学公式销量便会减少一半,但一本人文导论书观点出个可参XXX 的注真的完全不会给读者平添更多困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