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整体评判的基础、维度与意义 1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阐释”是一种整体评判 1
第二节 整体评判植根于基础问题 8
第三节 整体评判的维度、基准点及运作机制 12
第四节 探基与启思:整体评判的路径与意义 23
第一章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问题 25
第一节 海德格尔思想“基础问题”的实质含义 27
第二节 海德格尔思想“基础问题”的生发根源 57
第二章 基础问题与整体评判的统一根据 75
第一节 基础问题与历史性的内在关联 75
第二节 “神学—哲学”的转化机制:解构性奠基 86
第三章 整体评判的最初萌芽 131
第一节 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肇始与变化 132
第二节 变化中的关键因素:历史性切近 160
第三节 海德格尔“黑格尔阐释”的启动与指向 165
第四章 “存在与时间”的道路 177
第一节 “形式显示”的实质含义 177
第二节 “形式显示”的实际任务 186
第三节 “实在性”问题的深化 191
第五章 整体评判思路的成熟 201
第一节 “莱布尼茨阐释”的推动 201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 219
第三节 立场与方法的成熟 223
第六章 整体评判中的康德哲学之定位 229
第一节 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基本主张 229
第二节 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内在演变 232
第三节 康德哲学的极限性 240
第七章 整体评判中的费希特哲学之定位 253
第一节 对费希特哲学的最初评判 254
第二节 对费希特哲学的再次评判 272
第三节 费希特哲学的极限性 286
第八章 整体评判中的谢林哲学之定位 289
第一节 海德格尔对《自由论文》的接受 291
第二节 海德格尔思想之转向与谢林哲学之定位 296
第三节 谢林哲学的极限性 301
第九章 整体评判中的黑格尔哲学之定位 313
第一节 对《精神现象学》之主旨的理解 314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基础问题 325
第三节 黑格尔哲学的极限性 336
第十章 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I:存在之终极学的概念释义 343
第一节 存在之终极学的三个关键问题 344
第二节 存在之终极学的概念表述 353
第三节 存在之终极学的含义分析 357
第十一章 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II:存在之终极学的基本内容 371
第一节 存在之终极学的三个代表性阶段 372
第二节 三个代表性阶段的内在关系 375
第三节 存在之终极学的双重定位 384
第十二章 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III: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意味 393
第一节 对基础问题之追问路径的深化 395
第二节 对整体评判之关键难题的解答 397
第三节 对传统哲学与未来思想之统一性的沉思 403
结 语 409
参考文献 411
后 记 415
· · · · · · (
收起)
1 有用 南极旅行家 2024-05-09 20:58:27 上海
张老师对于海德格的命题理得比较清晰了,但似乎,尚未更清楚地呈现命题之间的关系(或许是进展?),它们会否矛盾,为什么矛盾/不矛盾。 作为表象之思的形而上学与本有之思并非矛盾,后者恰恰要去倾听已然运作于前者之中的东西。它们不是普遍者的两种类型,而是存在之天命置送中的同一性。
0 有用 Augenblick_ 2024-11-01 16:12:20 北京
问题意识是明确的,但论述结构有点不明智,显得过分冗长和停滞。另外,强烈觉得,作者更适合的分支是做哲学史而不是做哲学,阅读的时候,时常佩服作者梳整材料的耐心。
3 有用 倒背如流 2024-07-04 11:21:27 河南
对基础问题(人与存在之关联)的论证是此书最大贡献,此前学界有对此问题的专题研究么?而且不认为此书论证有什么重复,因为按基础问题论证了康德哲学的旨趣,在黑格尔哲学那里还需再进行一遍文本论证,这是不可能取消的。不可能因为康德对黑格尔的奠基性就取消论证的必要性。
3 有用 苏骅 2024-06-13 22:03:57 德国
有些失望。反复的话太多,压缩一下可以200+页结束。率先看了自己关注的某些主题章节,谈得不够透,就好像铺垫了一大堆等着进主题了——哎这章结束了?没了?!
7 有用 童想 2024-03-10 21:09:07 广东
基本还是在做梳理性的工作,整体上“还原”了海德格尔与康德和德国观念论之间的“争执”,但并没有跳出海德格尔的框架对这种“争执”本身做出进一步的争执(或者所谓评价)。以及,其实一篇十多页的论文就能讲清楚的问题,为什么要弄成四百多页的专著?水分还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