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词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带你读懂王国维及《人间词话》中讲述的词的故事及其美感特质。
所附录的光盘中有叶嘉莹先生讲《人间词话》的视频。
人间词话七讲的创作者
· · · · · ·
-
叶嘉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目录 · · · · · ·
"人间词话七讲"试读 · · · · · ·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学者。他之伟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跟我们当前一般所谓的“学者”所追求的东西有所不同——当前很多人之研究学问其实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像现在大学博士班里的有些学生,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一个博士学位,然后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工作、比较高的等级和比较高的待遇。所以,现在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学者。他之伟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为他所追求的东西跟我们当前一般所谓的“学者”所追求的东西有所不同——当前很多人之研究学问其实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像现在大学博士班里的有些学生,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一个博士学位,然后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工作、比较高的等级和比较高的待遇。所以,现在有很多读书人其实完全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这在中国内地的教育界、学术界,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现在很多读书人所追求的,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学问,而只是一个学问的外表。但王国维先生是真正追求学问的,而且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是一般的学问,我曾写过一本书叫《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我在那里边曾经提到:王国维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 王国维先生所追求的,怎么说是真理呢?这个是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写的碑文里首先指出的。清华大学有王国维先生的一座衣冠冢,冢前有一个“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上边就刻有陈寅恪写的这篇碑文。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在这整首词中,他一共有三次永恒跟无常的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和“往事知多少”是第一次;“小楼昨夜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第二次;“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是第三次。而在这种永恒跟无常的对比之后,在这今昔的、哀乐的、幸与不幸的、少年与老年的对比之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综合了那么大的力量,一泻而出,真是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永不回头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讲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人间词话七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间词话七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7 条 )
> 更多书评 77篇
论坛 · · · · · ·
请问人间词话七讲没有电子书在线阅读吗? | 来自清秋 | 1 回应 | 2022-04-03 00:22:34 |
请问一下 | 来自清秋 | 2019-09-20 08:48:25 | |
内容似不全 | 来自pegasus | 3 回应 | 2019-08-24 00:21:25 |
把感情杀死,只为莲心不死(转) | 来自麦麦桑 | 2015-03-09 17:00: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Routledge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学人文丛-叶嘉莹 (白露@思勉)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人间词话七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43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29 07:48:53
对东西方批评理论的融会贯通。有意思的是,“断章取义”这个词在叶先生的讲述中,是一个正面的文学解释方法,并且她将这种方法的运用考证到春秋战国时代。不管全诗说的是什么,你只取这两句或几句的意思,这是你的眼光。之后又扩展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指导。就是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引申开来,提出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的类似观点,叫“创造性的背离”。“你可以背离作者的原意,有你自己更丰富的联想。” 再则,通过对“荷花凋... 对东西方批评理论的融会贯通。有意思的是,“断章取义”这个词在叶先生的讲述中,是一个正面的文学解释方法,并且她将这种方法的运用考证到春秋战国时代。不管全诗说的是什么,你只取这两句或几句的意思,这是你的眼光。之后又扩展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指导。就是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引申开来,提出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的类似观点,叫“创造性的背离”。“你可以背离作者的原意,有你自己更丰富的联想。” 再则,通过对“荷花凋零荷叶残”与“菡萏香销翠叶残”的对比,字字精微之中,引出西方文学批评中“显微结构”的作用。对东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信手拈来,印证互通,可谓修为深厚。对多方话语的辨析与尊重。王国维认为温庭筠的词只是外表华丽,而清代词学批评家张惠言却认为温庭筠的词是非常丰富的。对此,叶先生并没有妄加评判。 (展开)
72 有用 timeregister 2014-12-16 10:19:56
叶老太太讲得还不错。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陈增寿的这阙浣溪沙本来一般般,被她一解读,别有沧桑变幻的情怀。
1 有用 我的名字是红 2014-06-17 16:08:34
人间词话
27 有用 韵外之致 2016-02-09 00:48:59
读起来美 享受 这一本书细细讲解了词的追求就是“韵外之致”呀!对自己的豆瓣ID认识更深刻 初一读完心旷神怡~:)
3 有用 菱夏 2016-03-03 18:04:07
鸡肋,找不到新鲜处,断章取义说,双重语境说和对端己的解读,尚可一观,然而三五言就能叨清楚的事,偏要扩成重复啰嗦的一本书,怀疑黑心书商借名圈钱。实说,青并未胜于蓝,还是苦水先生更有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