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概论
第一章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作家与作品:相关数据
小说翻译
诗歌翻译
戏剧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翻译
第二章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对法国文学的评论
中世纪作家
十六世纪作家
十七世纪作家
十八世纪作家
十九世纪作家
第二部分 中世纪至十六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第三章弗朗索瓦·维庸
文学史中的弗朗索瓦·维庸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有个性的诗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文学期刊中的弗朗索瓦·维庸
桀骜不驯的诗人:版画《魏龙宁可挨饿》注释的知识来源
新兴阶级的诗人:穆木天对加斯通·巴里斯(Gaston Paris)的改写
第四章拉伯雷
拉伯雷与文艺复兴
《庞大固埃》出版四百周年纪念
第五章龙沙
革命的龙沙
黄仲苏、李思纯与曾朴
曾献中对德·格朗日的改写
保守的龙沙:《马勒而白逝世三百年纪念》
译文中的龙沙
第六章蒙田
蒙田在1930年以前中国的形象
反封建斗士抑或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蒙田与《文学》杂志
《文学》与蒙田诞辰四百周年纪念
合作与张力:梁宗岱与《文学》杂志
梁宗岱作品中的死亡、永恒、自然与宇宙
第七章马勒尔白
负面形象:《少年中国》与《小说月报》
正面形象:《小说月报》与《学衡》
第三部分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第八章莫里哀在中国的译介
文学期刊中的莫里哀
人民的抑或普世的莫里哀:马宗融与梁宗岱的论战
第九章马宗融:人民立场的法国文学译介者
马宗融生平
马宗融的平民文学观
解读托尔斯泰致罗曼·罗兰的信
译介雨果、法朗士、米尔博与莫里哀
解读《克伦威尔》序
解读朗松《法兰西文学史》
左翼戏剧观
第十章梁宗岱:在激进主义时代为永恒正名
梁宗岱生平
定义“永恒”
描写内心生活
与自然融合:瓦莱里、陶渊明与梁宗岱
“刹那底永恒”
反激进主义文学立场
质疑大众语文学
译介蒙田与《忆罗曼·罗兰》
反激进主义与象征主义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第十一章卢梭在中国的译介
文学期刊中的卢梭:赞美与批判
《爱弥儿》中译本引发的论战
郁达夫:为卢梭立传与批评白璧德
梁实秋:为白璧德正名与批评卢梭
道德、渊博与独立思考精神:孰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
第十二章制造愤世嫉俗者——郁达夫与《卢骚传》
《卢骚传》对参考文献的取舍与改写
卢梭的愤世嫉俗——以《爱弥儿》为例
郁达夫的愤世嫉俗
出世之心与家国关怀
反思国民性
启蒙者的忧郁
抒情作为人生意义之所在
第十三章梁实秋的反卢梭主义
梁实秋生平
梁实秋笔下卢梭形象的变迁
正面形象:人类思想解放者
负面形象:“疯人”“野人”“变态的天才”
梁实秋对浪漫主义态度的转变
捍卫浪漫主义
批评浪漫主义
文学批评典范:阿诺德、浦波与亚里士多德
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对梁实秋的影响
第五部分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第十四章波德莱尔在中国的译介
评论波德莱尔
田汉与波德莱尔
托尔斯泰、郑振铎与波德莱尔
厨川白村、周作人、鲁迅与波德莱尔
本间久雄与波德莱尔
高滔与徐懋庸:唯物主义波德莱尔评论者
翻译波德莱尔
《腐尸》的五个中文首译本
李思纯:波德莱尔的文言文译者
陈勺水:波德莱尔的进步主义译者
关于《腐尸》一诗的分歧
鲁迅与波德莱尔
徐志摩与波德莱尔
鲁迅对徐志摩的批评
第十五章鲁迅、颓废与音乐性
鲁迅生平
反颓废的鲁迅
提倡进化论与反对回归古代
以精神性反抗物质至上主义
鲁迅的失望
颓废的鲁迅
鲁迅对艺术的兴趣
为艺术正名
既颓废又反颓废的鲁迅
鲁迅再度发声
《过客》中的颓废与反颓废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与《颓败线的颤动》
鲁迅与音乐性
第十六章徐志摩、颓废与音乐性
现代中国人的颓废
现代中国人对美的漠视
徐志摩的美学观
现代中国人的冷漠
徐志摩的恶魔主义
徐志摩与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
中文的音乐性
徐志摩与音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中法国文学翻译作品列表
附录二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中法国文学评论作品列表
后记
致谢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吃自己的饭 2023-10-13 14:53:18 湖北
期刊方面资料翔实,以波德莱尔为中心探讨鲁迅和徐志摩的分歧以及中国式decline那一章最佳。不过好像缺了一些当时中国学界的法国文学史观念的讨论,大概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主要还是做了几个重要的法国经典作家的个案的形象学研究。
1 有用 Q 2023-06-13 19:33:18 法国
之前一位朋友推荐,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之详实可以学习借鉴。我都没办法说读过,只能算翻过,改写于博士论文,内容太专业了,而且提到的几位作家我并不感兴趣。这并不会影响我对作者研究态度的敬佩之情,特别是看完序言和后记更是百感交集。查了一下CV,作者在复旦任教,研究成果丰硕,这一定离不开他在巴黎读书期间的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