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出版年: 2013-5
页数: 304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源文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
ISBN: 978750974559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国步艰难的创作者
· · · · · ·
-
萧冬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等。 退休前任教于国防大学,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史,曾经参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等重要论著的撰写。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引 言 003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005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006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011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015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020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029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034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034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042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050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064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076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076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084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094
四 滑向大饥荒 105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117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123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124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139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150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160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172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180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180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193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210
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
萧冬连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逻辑 227
王海光 历史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239
唐少杰 应追溯历次转向的历史渊源和制度基础 248
陈东林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54
李向前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258
牛大勇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265
韩 钢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268
秦 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逻辑过程 274
汪建熙 常人政治是问题导向 275
衣锡群 要靠历史事实呈现历史的内在逻辑 278
章百家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280
编后记 28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革”要清洗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一大批人。文化大革命把文化批判作为突破口,其来有自。针对知识界的文化革命,1964年就提出来了。毛泽东对知识界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认定各个文化领域藏污纳垢,“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富出身的人垄断了”。不过,毛泽东的重点不在文化界。他认为在党里、政府里、军队里都混进了一大批“走资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因此,毛泽东决心撇开党政体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发动群众起来造反,夺回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 毛泽东感受到的危险,与其说是现实的,莫如说是一种趋势。他觉得,照目前的趋势下去,这个社会早晚会变得与旧社会差不多,几十年革命等于白搞。因此,他要搞一场实验性的革命,扭转这个趋势。按他自己的说法,“文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演习”。毛泽东要通过演习达到什么目的?一则要充分揭露黑暗面,让各色人等都出来表演一番,从而鉴别谁是左派,谁是右派,谁是动摇不定的中间派。二则想“练练兵”,让没有经过战争考验的青年人“到大风大浪中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则要改造人性,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毛泽东历来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也必须改造;只有改造才能培养出“新人”,只有“新人”才能建设新社会。而人性改造一要经受体力劳动的净化,二要经受阶级斗争的炼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却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道路。“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昝于阶级斗争。毛泽东允许并亲自组织了有限度的退却,但对刘少奇等人全面调整政策十分不满…似乎感受到一种“复辟资本主义”的全面危险,而主要危险来自党内。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亳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发动继续革命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国步艰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9 条 )



惊喜之余,收获颇丰——书中内容梳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感受:其实阅读之前还是相对忐忑的,只看书名总以为读起来会相对枯燥乏味,但是还是抱着想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的态度开始了阅读。结果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惊喜!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笔触细腻,文笔顺畅,尽量不夹杂自己的观点,还原史实,最后再加以进一步讨论。更为惊喜的是,作者关... (展开)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百年来的发展轨迹,按照罗荣渠的说法,可以精辟地被概述为“半边缘化、衰败化、现代化、革命化的四重奏”。在这一过程中,无数中国知识精英试图走出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来,所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中国都进行过实验,例如孙中山提出过“师法苏俄”,民国时也有不少知识分... (展开)
读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于2014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的萧冬连,我国著名的党史学者。全书仅用不到二十万字,讲述了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后1990年代,这近5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全书写得非常精彩,并非思想政治教科书,而是在详... (展开)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TOP100 (451½°F™)
- 公民社会类撰稿书目 (扭腰客)
- 鳳凰讀書2013年度好書TOP100 (451½°F™)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豆瓣五星图书【中国近现代史】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步艰难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小蝼蚁 2023-03-10 22:18:47 上海
补看了附录,比《筚路维艰》多了五篇,王海光和唐少杰的还行,剩下三篇凑数的
3 有用 盛世稀言 2015-03-06 08:09:27
萧冬连 国步艰难 社科文献。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版本网上没有卖的了,前段时间看到电子版,看了一部分,可以看看49年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五个阶段2015电子版看完了20150305。后来书名改为《筚路维艰》
2 有用 黑屋 2015-05-09 01:49:36
思路清晰的实证党史作品
18 有用 wjs991228 2019-08-17 01:29:22
我将这本书归纳为“材料导读”,换言之即为材料的汇总评传。萧先生的诚恳令人敬佩,但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并非“收敛过度解读”的演化,而是缺少史学训练的结果。全书核心在于“国家主义”,而“五次选择”是并无新意的路径节点。作者在每一章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就我个人而言,新民主主义部分写的很不错,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部分质量也不差,可明显露出英雄史观之姿,对毛的评述有时过于苛责,有时又过于情绪化、对文革起因的分析... 我将这本书归纳为“材料导读”,换言之即为材料的汇总评传。萧先生的诚恳令人敬佩,但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并非“收敛过度解读”的演化,而是缺少史学训练的结果。全书核心在于“国家主义”,而“五次选择”是并无新意的路径节点。作者在每一章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就我个人而言,新民主主义部分写的很不错,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部分质量也不差,可明显露出英雄史观之姿,对毛的评述有时过于苛责,有时又过于情绪化、对文革起因的分析也流于平庸。这两章的亮点基本是史料的摘抄,但我对于“文革是狂欢节”的表述印象颇深。改革开放一章尤为肤浅,材料的拼接痕迹严重,更是将政治体制改革一笔带过,全然不提某事,令人遗憾,唯一的亮点在于指出了“数据和实际体验的隔膜”。书后的讨论中,陈东林、唐少杰、牛大勇三位先生的文章指出不少缺陷,值得一阅。 (展开)
2 有用 开在尘里的花 2023-12-23 17:04:02 广东
又是外行看热闹的一本书😬 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 人们不能只生活在理想或者幻想中,但生活中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价值空洞化的国度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现代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