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曾经,一首歌也能埋伏启蒙的咒语,
穿透我们无力描述的世界,预言我们不忍逼视的未来。
世界如此喧哗,还好有马世芳
由音乐深入书写这个时代,那些被遗忘、被屏蔽,却犹然美丽的大小声音。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一○到二○一四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这片岛屿刚刚历经七○年代的一连串颠簸,正摇摇晃晃迎向一波波更为激烈的大浪。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
曾经,一首歌也能埋伏启蒙的咒语,
穿透我们无力描述的世界,预言我们不忍逼视的未来。
世界如此喧哗,还好有马世芳
由音乐深入书写这个时代,那些被遗忘、被屏蔽,却犹然美丽的大小声音。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一○到二○一四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这片岛屿刚刚历经七○年代的一连串颠簸,正摇摇晃晃迎向一波波更为激烈的大浪。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化事件。一个音乐人不但可以是艺术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
——马世芳
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
——李宗盛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耳朵借我的创作者
· · · · · ·
-
马世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〇〇〇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台湾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
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〇〇〇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台湾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在台湾出版,获得各方赞誉,入选《诚品好读》选书单、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入围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
目前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目录 · · · · · ·
淌着血歌唱
完美的抗议歌曲
“放过孩子吧!”
从橄榄树到葵花籽
好一朵美丽的□□□
鸟巢归来
那年北京刀子一样的风
一万匹脱缰的马
江湖,秋蝉,美丽岛
辑二 你转回头
巨龙之眼,美丽之岛
白色的恐惧,红色的污泥
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
青春不再,琴音犹存
李泰祥二三事
阿仁,你转回头
坐在那音乐上
倔强执拗的张悬
这个导演会选歌
但愿是柴油的
当炉心熔毁,但愿我们还能告别
“地下社会”并不欠这社会什么
辑三 溯流静听
请进来我的世界,稍作停留
忙与盲,一张消失的床
流浪远方,流浪
“小清新”的祖师奶奶
文青应当读诗,写歌的文青尤其是
这句其实唱错了?
请勿枪杀歌手!
不许胡搞瞎搞!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目击陈升和伍佰的第一次
辑四 以歌筑墙
生平买了最多卡带那一天
一万块一张CD
记得那只随身听
消失的贝斯手
作者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重听《亚细亚的孤儿》,我们知道:创作人在全新的时代,骤临无穷的机会与风险,他们几乎没有前例可循,仍企图以“大众娱乐”为载体,“偷渡”理念,实现理想。禁忌松动,民智渐开,大家对任何新鲜的文化产品都充满好奇,近乎饥渴,我们还来不及体会后来“信息过剩”引致的饱胀、厌烦与虚无。“流行歌曲”作为“创作门类”的潜能获得社会共识,“唱片人”亦得以拥有“文化人 ”的自尊与气魄。对跃跃欲试的创作者,那是最好的时代。这样的作品一旦多起来,台湾流行音乐遂能挟其跨界混搭之杂色,以庶民文化“火车头”的姿态向整个汉语文化圈辐射,终于成为这片岛屿有史以来影响最深最巨的“文化输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7页 -
一位因为工作走遍大陆许多城镇的上海朋友对我说她不大能明白“万能青年旅店”为什么在台湾也能红成这样。她的意思是:若是没有在石家庄那样的二三线大陆城市生活过,莫说隔着海峡的台湾,即连北京上海广州那些大城的文青,也未必真能体会“万青”那种浸透骨子的,二线城市青年的混混气质。 我不曾去过石家庄,我也不曾去过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Asbury Park,或是喜悦分队(Joy Division)的曼彻斯特。说来惭愧,我甚至不曾登上胡德夫和巴奈的大武山。陈升和“新宝岛康乐队”在海峡对岸粉丝极多,我亦不无纳闷:他那属于潮热南岛的土台味,在冬雪封城的北国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呢? 或许我的朋友要说的是:万青之走红,并不等于千万人便都理解了那音乐的来处,他们其实始终都是尴尬而寂寞的,他们红了,也只不过把这份尴尬和寂寞复制放大了千千万万倍一摇滚核心的矛盾,似乎始终如此。 你把整副青春献给了这辈子你自认唯一能做的事,从“正常社会”的缝隙掉落出去,一心觉得自己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你遍听历代经典名盘,疯了一样地练琴,反复“和磁带上的外国人较劲”,五年过去,你练出一身绝活,仍然没没无闻,穷得有一顿没一顿。十年过去,团员来了又走,有人后来加入主流乐坛,功成名就,你却跌入忧郁症的深渊,开始认真怀疑自己不属于这颗行星,呆望天空想着UFO什么时候来接你回家。 你不再年轻,渐渐活过了摇滚史那些早天神人的岁数。十多年不离不弃的哥们儿替你弹出来的旋律填上了如蜜如梦如刀的诗句,你开始认真把那些歌录下。剩下两人玩团未免太寒碜,你们邀了同在这混账的城里编摇滚杂志的一哥们儿人团,那哥们儿说他什么都不会就只会吹小号,于是你们的团便有了小号。然后你们拉来一个小伙子,让他坐上了鼓凳。几个人在平常练团的破烂砖房就着东拼西凑的器材录着那几首歌,毫无工业标准可言,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万匹脱缰的马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耳朵借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耳朵借我"的人也喜欢 · · · · · ·
耳朵借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我的耳朵无需借你,你的耳朵当真不赖

整理了一下相关音乐人/团及其作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比起那些高高在上一股子Judge味的乐评,我更愿意看这类文字:一些真实可爱的人,一些真情、失控与失态。 「夏日以来; 众神如人寂寞,众人如神般寂寞。 因爱是交易,货币和词汇; 我的孤单和孤单的你,卡在之间,各自无言,彼此看见,只剩喜悦。」 共鸣可贵可遇但不可求, 感恩... (展开)
整理了一下相关音乐人/团及作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比起那些高高在上一股子Judge味的乐评,我更愿意看这类文字:一些真实可爱的人,一些真情、失控与失态。 「夏日以来; 众神如人寂寞,众人如神般寂寞。 因爱是交易,货币和词汇; 我的孤单和孤单的你,卡在之间,各自无言,彼此看见,只剩喜悦。」 共鸣可贵可遇但不可求,感恩... (展开)>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想知道有没有删减? | 来自揪心的玩笑 | 1 回应 | 2024-03-09 19:24:41 |
编辑大人,为何不把《歌物件》一起出了啊? | 来自马蹄湖哪吒 | 1 回应 | 2015-06-22 21:52:16 |
有这个条目是要出版了吗? | 来自Frengers | 2015-05-17 21:38:5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新經典圖文傳播 (2014)8.3分 19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文流行/摇滚音乐相关书籍 (journalren)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我曾经参与的书 (馬世芳)
- 【古典音乐入门读物】 (袁小球)
- 理想国 书香2015 (理想国imaginis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耳朵借我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朴九月 2015-08-30 13:58:38
用细腻浪漫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大陆和对岸台湾的“自己的歌”的音乐史记。有一些故事和人物,在我们看来或许平凡,却被马世芳捕捉记录。他能看见华语音乐的历史。
15 有用 内陆飞鱼 2015-07-07 10:51:14
这本一般,比起《地下蓝调乡愁》差了几个档次。专栏文字集结,浅,散,淡,歌词引用多,都是说旧事,可能就是视频节目《听说》的文稿来源。
3 有用 脆弱社畜晴阳阳 2015-12-30 14:09:46
有些内容讲过很多次了,疑心《听说》就是照着这本里的几篇来讲的。看多了有点腻。有几篇文章却又很棒,但觉“讲到我心坎里了”!
1 有用 弦歌 2015-10-02 02:12:54
文笔没有音乐节目感觉好。读过之后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心得,关键词就是台湾政治。台湾社会的一些沉重话题,命题作文
2 有用 发条青蛙 2015-09-08 08:28:43
两岸乐迷的共性不少,可是音乐人的共性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