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反造型》的再版。书中通过隈研吾最著名的几个建筑设计案例,包括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展示了隈研吾东方式的建筑哲思与设计理念。
自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建筑便一直沿袭着割裂的手法,建筑师利用立柱、台基等手段,为了让建筑从环境中凸显出来而绞尽脑汁。进入二十世纪,商品经济令建筑成为买卖对象,即“房地产”,这使得建筑与自然的割裂变本加厉。隈研吾认为,建筑的原点在于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在于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紧密联系。在本书中,隈研吾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通过为布鲁诺·陶特正名,他揭露并批判造型式建筑的局限性,通过在材料、与自然的关系性等方面的种种新尝试,他试图将作为巨大块体的建筑“粒子化”,开拓建筑的新可能——撕碎建筑的硬壳,让建筑成为柔软而灵活的媒介。
撕碎建筑的硬壳的创作者
· · · · · ·
-
隈研吾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设计师。作为当今日本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隈研吾的建筑风格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主要建筑作品有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他与中国亦联系紧密,在中国有诸多知名建筑项目,如长城脚下公社——竹屋、瑜舍、三里屯SOHO等。隈研吾还曾赢得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除了作为建筑师活跃于国际舞台,隈研吾还在各种公共机构讲演,并致力于写作,已拥有多部畅销著作,其代表作《负建筑》中文简体字版于2008年推出,引起广泛关注。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艺复兴时代被称为透视构图法的时代。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全都为透视构图法所吸引。但是仔细想想,在所谓的透视构图法中,已经包含了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一般认为,透视构图法是数学式的构图法,是几何学构成进行严密推导的方法,是与古典主义世界相称的表现方法。试图利用几何学来对建筑进行控制,这种古典主义的思考方法与透视构图法如出一辙。但是,透视构图法其实就是想空间中代入一个极为主观、个人化的特殊视点。这个视点被投入空间的瞬间,意识与客体的分裂就暴露无遗,古典主义世界的客观性也就灰飞烟灭。比如说,这一分裂会通过作为用透视构图法描绘出来的空间与主体实际体验到的空间之间的差异暴露出来。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差异很小,几乎可以被忽略。但是在画面的周边,这种差异就体现为图像的巨大扭曲。而当主体在空间中移动,视线也开始移动,透视构图法营造出的静态空间认识就基本瓦解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我觉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老去的,这才是人,才是建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撕碎建筑的硬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撕碎建筑的硬壳"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十宅论 7.8
-
-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8.2
-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8.6
-
- 古本之尘 7.8
-
- 探索家2 7.8
-
- 向日本城市学习 7.6
-
- 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 8.3
-
- 探索家1 7.2
-
- 哥本哈根的浮士德 8.6
撕碎建筑的硬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连接自然的建筑(这是一篇party组织要上交的读后感我会说么我......)

最有趣的莫过于书的封面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2分 1440人读过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8.0分 27人读过
-
AA Publications (200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选书用 (魏小河)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有兴趣读的书(2019年出版) (乡愁)
- 书单|室内设计 (Unclep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撕碎建筑的硬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O_o煎饼果子 2023-09-18 10:27:37 上海
20230918@清读。算是隈工几本书里读的最认真且个人观感最好的一本。“隐去龟老山”一节更是忍不住击掌称赞。一些在旁人看来无意义的努力,因为坚持而更显动人。人在注视建筑,建筑何尝不是在审示着人?导览UCCA今年的展览时,曾反复跟观众分享“no finished pictures”的概念,一幅画不应被“裱起来”,因其会死去。建筑不是“凝固的音乐”,一旦凝固也即不再拥有生命。这样看来,同样是作品,将... 20230918@清读。算是隈工几本书里读的最认真且个人观感最好的一本。“隐去龟老山”一节更是忍不住击掌称赞。一些在旁人看来无意义的努力,因为坚持而更显动人。人在注视建筑,建筑何尝不是在审示着人?导览UCCA今年的展览时,曾反复跟观众分享“no finished pictures”的概念,一幅画不应被“裱起来”,因其会死去。建筑不是“凝固的音乐”,一旦凝固也即不再拥有生命。这样看来,同样是作品,将其生命性剥去未免太过残忍。什么时候能住在一幢属于自己的,会呼吸的,有生命的建筑里呢? (展开)
1 有用 Caramelindigo 2019-08-09 00:29:58
比起割裂感,更追求融入,这是隈研吾心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而建筑艺术的“粒子化”,让一切不再是设计师单方面的阐述,更需要观者参与其中,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0 有用 CX 2023-03-11 22:00:06 北京
对于一个对建筑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来说写得很好啊。除开了解了一些建筑理论,我读完最大的收获是去想“观看”和媒介/框架的关系。
0 有用 西泽新兵卫 2019-10-13 15:48:16
写的真好。做建筑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需要对文化甚至哲学有深刻的认识。媒体的传播对建筑文化的影响之大,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作者对于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形态总体上持批判态度,认为表现为造型体的建筑割裂了人与环境的联系,倾向于将建筑打碎,将建筑与环境自然地连接起来。
0 有用 Dali 2022-04-04 17:17:08
反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