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 列夫·托洛茨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译者: 丁笃本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1326
定价: 10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009786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译者: 丁笃本
出版年: 2014-10
页数: 1326
定价: 10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009786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史学名著,译自纽约单子出版社的俄文版,全书共3卷。书中包含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极为详实的记录。作者试图“绝对不依赖个人回忆写成”,尽可能客观具体地描述革命自身的进程,同时将用活生生的场景写成革命历史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的第一卷,主要介绍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及“二月起义”后到“四月危机”、“六月示威”的历程。作者认为,二月革命仅仅是一具外壳,十月革命的内核蕴藏在其中。“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本书的二、三卷,完整记述了从“七月危机”到十月革命的历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叙述地完整详细,“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的创作者
· · · · · ·
-
列夫·托洛茨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译者丁笃本,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2002年调入韶关学院任院长。专业方向为俄苏史、中亚史。精通俄文和英文,曾于1992年至1993年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红旗落地——苏联社会主义70年真相》、《苏联政体与官制史》、《世界之发现》、《中亚通史》(现代卷),翻译有《健康与权力 :"克里姆林宫医生"回忆录》。
目录 · · · · · ·
出版说明
第一卷 二月革命
俄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俄国发展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沙皇俄国
第三章 无产阶级和农民
第四章 沙皇与皇后
第五章 宫廷政变的念头
第六章 君主制度的最后挣扎
第七章 1917年2月23-27日的五天时光
第八章 谁领导了二月起义?
第九章 二月革命的离奇现象
第十章 新政权
第十一章 两个政权并存
第十二章 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第十三章 军队与战争
第十四章 当权者与战争
第十五章 布尔什维克和列宁
第十六章 重新武装党
第十七章 “四月危机”
第十八章 第一届联合政府
第十九章 进攻
第二十章 农民
第二十一章 群众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六月示威
结语
附录一 第一章参考资料
附录二 第十六章附录
附录三 致加利福尼亚大学A.考恩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卷 十月革命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七月危机”:酝酿和开始
第二章 “七月危机”:顶点与破灭
第三章 布尔什维克能在7月夺取政权吗?
第四章 大肆诬告的一个月
第五章 反革命势力抬头
第六章 克伦斯基和科尔尼洛夫(俄国革命中的波拿巴主义分子)
第七章 莫斯科国务会议
第八章 克伦斯基的阴谋
第九章 科尔尼洛夫叛乱
第十章 资产阶级与民主派的力量较量
第十一章 处于打击之下的群众
第十二章 巨浪翻腾
第十三章 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
第十四章 最后一届联合政府
第三卷 十月革命 第二部分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前的农民
第十六章 民族问题
第十七章 退出预备国会和为苏维埃代表大会而斗争
第十八章 军事革命委员会
第十九章 列宁号召举行起义
第二十章 起义的艺术
第二十一章 占领首都
第二十二章 攻占冬宫
第二十三章 十月起义
第二十四章 苏维埃专政的代表大会
结语
附录
一 官僚制度的传奇
二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三 “不断革命”理论问题的历史问答
四 1905年《总结与展望》一文摘录
五 单子出版社的附件
· · · · · · (收起)
第一卷 二月革命
俄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俄国发展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沙皇俄国
第三章 无产阶级和农民
第四章 沙皇与皇后
第五章 宫廷政变的念头
第六章 君主制度的最后挣扎
第七章 1917年2月23-27日的五天时光
第八章 谁领导了二月起义?
第九章 二月革命的离奇现象
第十章 新政权
第十一章 两个政权并存
第十二章 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第十三章 军队与战争
第十四章 当权者与战争
第十五章 布尔什维克和列宁
第十六章 重新武装党
第十七章 “四月危机”
第十八章 第一届联合政府
第十九章 进攻
第二十章 农民
第二十一章 群众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六月示威
结语
附录一 第一章参考资料
附录二 第十六章附录
附录三 致加利福尼亚大学A.考恩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卷 十月革命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七月危机”:酝酿和开始
第二章 “七月危机”:顶点与破灭
第三章 布尔什维克能在7月夺取政权吗?
第四章 大肆诬告的一个月
第五章 反革命势力抬头
第六章 克伦斯基和科尔尼洛夫(俄国革命中的波拿巴主义分子)
第七章 莫斯科国务会议
第八章 克伦斯基的阴谋
第九章 科尔尼洛夫叛乱
第十章 资产阶级与民主派的力量较量
第十一章 处于打击之下的群众
第十二章 巨浪翻腾
第十三章 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
第十四章 最后一届联合政府
第三卷 十月革命 第二部分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前的农民
第十六章 民族问题
第十七章 退出预备国会和为苏维埃代表大会而斗争
第十八章 军事革命委员会
第十九章 列宁号召举行起义
第二十章 起义的艺术
第二十一章 占领首都
第二十二章 攻占冬宫
第二十三章 十月起义
第二十四章 苏维埃专政的代表大会
结语
附录
一 官僚制度的传奇
二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三 “不断革命”理论问题的历史问答
四 1905年《总结与展望》一文摘录
五 单子出版社的附件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俄国革命史 前言 1917年开头两个月,俄国还是处于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之下。可是8个月以后,年初人们还知之甚少的布尔什维克就已经掌握了政权。即使在走向政权的时刻,他们的领袖仍在受到叛国罪的指控。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发生如此急剧转变的革命了,假如没有忘记这里指的是一个拥有15000万人口的国家,那么情况尤其是这样。因此很明显,1917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们,都是值得研究的。 革命的历史就像所有的历史一样,首先应当叙述它是怎样发生的。不过这还不够。从叙述本身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明确的:为什么它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发生。事件既不能看作一连串惊险故事,也不是穿在一根线上的、一连串充满偏见的说教。它们应该服从自己既有的规律。本书作者正是把揭示其规律看作自己的任务。 革命最不容争辩的特征就是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干预。平时,君主制国家以及民主制国家都是凌驾于民族之上的;是这方面的专职人员——君主、大臣、官僚、议员、记者在支配历史。可是在那些转折关头,亦即当旧秩序根本不能为群众所忍受的时刻,他们就会摧毁把他们和政治舞台隔开的障碍,推翻自己的传统代表,用自己的干预为新制度建立出发阵地。这到底是坏还是好,让道德家去评判吧。我们自己则要把握事实,认清它们是怎样被客观发展进程赐予的。对于我们来说,革命的历史首先是群众对掌握他们自身命运的领域实行强有力干预的历史。 各个阶级都在笼罩着革命气氛的社会里进行战斗。但是非常明显,从革命开始到结束之间,在社会的经济基础方面,以及在阶级的社会牲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于解释革命自身的进程是完全不够的,因为革命在这短暂的时间跨度里推翻了旧的国家机关,创建了新的机关,然后又再度推翻它。革命事件的进程直接取决于革命爆发前就已经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心理上迅速、紧张和剧烈的变化。 问题就在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社会并不依需要而改变它的制度,好像机器匠之更换他的工具一样。相反地,社会确实把那些附属在它身上的制度,看成为一成不变之物。在数十年中,反对派的批评只能起安全活塞的作用:宣泄群众的不满之气,这批评倒是社会结构得以稳定的一个条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俄国革命史(全三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俄国革命史(全三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波兰托派革命者伊萨克多伊彻评《俄国革命史》
托洛茨基的历史论著充满了辩证法,这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学派中空前绝后。托洛茨基的方法和风格正是从马克思那里借来的。他的《俄国革命史》与马克思那些篇幅较短的历史论著如《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法兰西内战》相比,恰如巨幅壁画与小...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商务印书馆 (2018)9.8分 215人读过
-
Haymarket Books (2008)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春燕出版社 (1948)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17)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商务印书馆学术书单行本——五颜六色 (休小谟)
- 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及相关 (hval)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4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俄国革命史(全三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24 有用 悠悠球 2017-11-07 20:19:20
本书是托先知被赶出苏联后在四处流亡过程中所写的,保持了必要的冷静,资料翔实,执论公允,比《震惊世界的十天》少了点狂躁迷乱,比《联共(布)教程》少了点胡说八道,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0 有用 岩上无心云 2022-12-17 19:55:34 北京
作者本人作为十月革命的亲历者,记叙了从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到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的过程。主要问题是作者文学水平太差,也不是历史学研究生。这本书没法当历史小说读,没有详细介绍当时主要军政人物的情况,及对时事的应对策划联络筹谋;这本书也没法当历史研究论文读,没有分析探讨导致俄国经济崩溃的因素;也没有分析评论为何在沙皇被推翻后,俄国没能产生像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中国北洋政府那样的军阀政权... 作者本人作为十月革命的亲历者,记叙了从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到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的过程。主要问题是作者文学水平太差,也不是历史学研究生。这本书没法当历史小说读,没有详细介绍当时主要军政人物的情况,及对时事的应对策划联络筹谋;这本书也没法当历史研究论文读,没有分析探讨导致俄国经济崩溃的因素;也没有分析评论为何在沙皇被推翻后,俄国没能产生像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中国北洋政府那样的军阀政权,而是一盘散沙的文官政府,偏偏这个文官政府没有任何试图改善经济的行动和策略。无论是与《旧制度与大革命》这种法国历史研究书相比,还是与《晚清之后是民国——1916-1928年的中国》之类的同时期中国历史书相比,太缺乏可读性了。不过,关于俄国的历史书就是非常匮乏,只能是矮子当中拔大个了。 (展开)
2 有用 蠢蠢虫 2018-09-21 12:46:25
若有心捉虫,问题在数量级上不会次于联共布简明教程,但丰富的内容掩盖了许多缺点。
6 有用 Chester WU 2015-09-25 19:59:11
翻译是个大问题
8 有用 晏渐罄 2018-03-24 12:28:53
这本书是我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