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编辑推荐】
1,史学名家精粹之作: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全新装帧,增补新序: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评论推荐】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先生从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思想的变化进行通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脉络,这是让我...
《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编辑推荐】
1,史学名家精粹之作:本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2,全新装帧,增补新序:全书统一修订文字,采用纸面精装、全包护封,便于赏读收藏。许倬云先生特别为本版撰写了新的序言,坦承他的治学历程与写作心路。
【评论推荐】
在学术研究中,许倬云先生从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思想的变化进行通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脉络,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杨念群
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比起繁富细密的学院论著来,撰写这种大历史著作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更大的论述视野,和更强的领悟能力。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 葛兆光
许倬云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被誉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他从不是皓首穷经的纯粹学院派,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情结。读书时他曾热心参加台湾的民权运动……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而今则笔耕不辍,持续著书立说,向海峡两岸读者做普及历史的工作。
——凤凰网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年度海外影响力大奖”提名词
历史分光镜的创作者
· · · · · ·
-
许倬云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许倬云先生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教授、台北中研院院士,曾于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许先生不仅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独特的比较历史研究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而且提倡跳出中国圈看中国经验,给众多中文普通读者带来启迪。他的代表作有《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
目录 · · · · · ·
原序 5
一 为何要有历史学 1
二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 4
三 复合变数 6
四 独立变数 8
五 时间变数 10
六 文化变数 12
七 个人变数 14
八 历史的因果关系 15
九 关于英雄造时势 18
一○ 关于时势造英雄 21
一一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25
一二 如何判断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31
一三 如何应用史料 34
一四 韦伯关于“官僚制度”的定义 36
一五 以韦伯“官僚制”的定义考察战国官制 37
一六 战国政治制度的背景 39
一七 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42
一八 战国时宰相制的特点 45
一九 战国时君臣的雇佣关系 49
二○ 战国时将与相的分离 52
二一 战国时官职的专业化 56
二二 春秋鲁郑晋三国官制的比较 60
二三 中国文官制度的目的性与制衡性 62
二四 以班固《古今人表》考察东周社会变动 64
二五 东周时公子阶层的社会变化 66
二六 东周时士阶层的社会变动 68
二七 东周时大夫阶层的社会变化 71
二八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 74
二九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 77
三○ 中国知识分子不重科学的原因 79
三一 士大夫对政权的依附与独立 81
三二 知识的用途在于解释 83
三三 汉代察举制度起连接上下的作用 84
三四 汉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 89
三五 汉代知识分子的六种类型 93
三六 汉以后大族形态的变化 97
三七 理想成为正统后常会发生僵化 98
三八 实现理想的两类途径 101
三九 比较诸葛亮与曾国藩的用人能力 102
四○ 比较李广与程不识的用兵风格 104
四一 人口多是汉代精耕农业的一项原因 105
四二 精耕农业产生农舍手工业 107
四三 精耕农业发展出经济网络 108
四四 精耕农业与农舍工业的结合 111
四五 精耕农业排斥奴隶制而适合租佃制 112
四六 精耕农业阻碍资本主义的产生 117
四七 从资源上看三国的鼎立 118
四八 宋以来对外贸易的意义 123
四九 研究道路系统的重要性 124
五○ 形成点与线的城市与道路 126
五一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 127
五二 市场网络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 132
五三 以网络理论分析中国历史 133
五四 汉代政治统一而经济尚未统一 138
五五 四川在汉代网络中的地位 139
五六 汉代四川的核心区与边陲 142
五七 汉代四川人才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 143
五八 汉代网络中的核心、边陲与隙地 146
五九 两汉民变多发生在隙地 148
六○ 中国经济交换网是金字塔式的 149
六一 经济网络问答 151
六二 周人早期迁徙路线之推测 156
六三 先周迁徙的路线及其原因 158
六四 周文化的包容性 160
六五 周代神祇的道德性质 162
六六 西周分封制的约定关系 164
六七 西周的分封是实现三结合 165
六八 西周的分封是人口的再编组 166
六九 周代城邑的层级化 167
七○ 西周的封建由授民转为授土 169
七一 西周墓葬制的系统化及其意义 171
七二 周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173
七三 西周中期的发展 177
七四 西周中期后内朝逐渐权重 178
七五 西周末年的社会变动 179
七六 西周的历史地位 181
七七 人群整合的过程 184
七八 亲缘—中国人群组织的模式 188
七九 群体的融合与神祇的组合方式 190
八○ 中国人群组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 191
八一 古代欧亚大陆族群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 193
八二 气候的变化对民族移动的关系 196
八三 族群流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98
八四 从区间交流扩大历史视野 199
八五 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 201
八六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 204
八七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206
八八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211
八九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213
九○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215
九一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218
九二 抗战的意义在于争得国格 222
九三 不能忘记“七七” 223
九四 中国史的分期:中国之中国 225
九五 中国史的分期:亚洲之中国 229
九六 中国史的分期:世界之中国 231
九七 文化体系盛衰的轨迹 232
九八 文化多元易产生地区优越感 233
九九 儒家文明是“天下主义” 235
一○○ 文化优越论可以不排他 236
一○一 边缘文化挑战中原文化 238
一○二 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与亲族认同 241
一○三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243
一○四 文化的突破、转换、僵化 247
一○五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统一性 252
一○六 中国文化统一的因素 254
一○七 雅斯贝尔斯的枢轴时代论 256
一○八 “崩坏论”不宜说明枢轴时代的发生 258
一○九 枢轴时代在中国的发生 260
一一○ 秦汉的普世体系 263
一一一 政治分裂下的文化繁荣 265
一一二 分裂有助于科技而统一有助于工艺 269
一一三 关于文化兴衰的理论 270
一一四 良渚文化衰亡原因之推测 275
一一五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必在大河 279
一一六 谈中国考古的得与失 281
一一七 周代的烹饪 283
一一八 中古时期的面食 285
一一九 中国烹饪中的“炒” 289
一二○ 中古时期的烹饪方法 291
一二一 异同、交会、动能 294
一二二 印度难以统一的一个原因 298
一二三 埃及文化经不起扩张 300
一二四 两河流域人群结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 301
一二五 以色列与犹太文化 304
一二六 西方世界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07
一二七 世界几大文明对生命意义的解释 309
一二八 美国文化中的容异与存疑精神 313
一二九 麦克阿瑟与艾森豪威尔 317
一三○ 关于韦伯命题的三个内容 318
一三一 李约瑟提的命题不合适 321
一三二 李约瑟的“地理环境论”有问题 323
一三三 李约瑟对文官系统讨论不及韦伯深刻 324
一三四 李约瑟的“法论”最精彩 326
一三五 中国史研究应纳入世界史研究的范围内 329
一三六 从世界史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 331
一三七 划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 334
一三八 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339
一三九 周人的天神与两河、埃及神祇的比较 344
一四○ 比较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之内外原因 346
一四一 从结构上看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 350
一四二 西周与埃及文化的异同 354
一四三 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制的异同 359
一四四 中国历法与伊斯兰教历法之不同 362
一四五 文化交流的结果 363
编后记 陈宁 364
· · · · · · (收起)
"历史分光镜"试读 · · · · · ·
回顾人类的历史,崇高的理想,都曾有过被曲解与僵化的时候。我以为,曲解与僵化理想的情况,竟往往正是在理想成为正统的时候发生的。当理想只是在圣哲的少数信徒中流传时,理想不会被曲解,因为他们往往不惜牺牲自己已有的一切为了理想而奋斗,他们也未必能由此中获得一己的私利。在这个阶段,理想也不会僵化,因为这些早期的领导人,仍会继续不断的修正其理想的内容,使其周延更开阔,...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系统建构与网络关系的观点,讨论历史上的分合问题,首先,必须界定系统的意义。一个系统,可能是生物体,机械结构,也可能是大小不等的社群。本文讨论的是人类历史,因此只以人类社群组合的系统为限,此处以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三个族群体为讨论的主题。政治体系是任何一种确定的权威所统御的团体,政令之所及,即体系秩序的依归。经济体系,是经由交换与分配,一定程度的共有资源。文化体系,是一群人类以共同的观念与价值建立的群体,其认同有时可能超越种姓的限制。 上述“体系”定义,都包含流动、传送、分配……诸项动态的观念。这种观念,亦即“网络”定义之所在。网络是建构与维系体系的条件。茌政治体系,这是行政管道及人才流通的管道;在经济体系'这是运输资源的道路,交换系统的管道;在文化体系,这是观念的衍生与组合,也是反映观念同异的学派谱系。 体系之间有其层级的组合。一个体系下面,往往有若干层级的从属体系。主要体系越大,从属体系大的层次及数量也越多。从属体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同质的单元,作主从的排列,有如总公司的分支公司;另一种以异质的功能排列,有如公司的各个部门。前者以“机械的”挂联方式系于主要体系,而同级从属体系之间,未必有其直接的关系。后者以有机的套联方式,从属于主要体系,而且各同级的从属体系之间,环环相扣,不能分别运作。 至于“网络”的性质,是以线型的结构,将各个体系联系为一体。网络可以是有形的,例如道路;也可能是看不见的,如公文的层转。有形的网络,因有常在的设备,不易改变,也不易消失。无形的网络则是人为的制度典章,经常会有变化。 现在则将上述观念,试用于实际的史事。政治体,在近代数百年来,当以“国家”(尤其民族主权国家)为其最显著的形式。在过去,国家只是大型帝国的前身,或则为其从属。帝国往往是普世的,并不具有明确的民族与主权界限。在近代,国家几乎一定是认同的主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一: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 -
中国的经济形态,依我曾讨论的汉代农业发展来说,长期发展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必须有市场配合发展。中国精耕农业依赖大量劳动力投人生产,而忙季与闲季的劳动力使用率十分不均匀。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农舍工业生产,靠地方市集销售商品。汉武帝时,皇权十分高涨,曾致力消灭各种可能威胁皇权的社会力量,城市中的商贾也是皇权打击的对象。经过“杨可告缗”的大规模打击商贾,汉代城市中的制造业及商业从此一蹶不振,必须转移至农村。农舍是生产的作坊,乡村的市集是商品集散的网络。这一形态的经济体制从此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长期未有根本 ,的改变,以迄近代的剧变,始出觋别的经济形态。农舍工业必须有市场,市场必须有货品集散,而集散必须要有市场网络。乡村市集与市镇的交换网纵横交错遍布全国,构成一个笼罩全国的巨大网络。从汉朝开始直到清代,全国性的市场网一直存在。 这个市场网络可以分裂为地区性的市场网络。因为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的气候及自然资源均各有特色,农业生产限于自然条件有不同的生产季节。气候与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南北各有地方特产,地方性的交换网,整合为全国性的巨大网络。以为这个网络的存在是中国经济形态的重大特色。 相对而言,西欧缺乏精耕细作的传统,长期处于粗放的农业状态。粗放的农业与畜牧业经常配合。因此土地的所有形态也与小农私有制不同。同时,西欧的制造业大致以城市作坊经营;因此,西欧以城市为经济中心发展为地区性经济网络,而无需全国性的农村交换网络。这方面的差异也许是中国要趋向统一的重要因素。举例言之,南北朝南北交界的地区经常是走私来往之地,驻守的军队也可能与对方军队有互市。南北朝时如此,宋辽对立时如此,宋金对立时也是如此。甚至最近海峡两岸还是有切不断的交换与贸易。在交换网络笼罩下,政治的分裂不能改变双方互相依附,利益互通,以至物质上不断的交流。于是中国在长期发展下一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二:市场网络是中国分久必合的原因之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历史分光镜"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分光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即一方面担任政府官员,另一方面代表地方力量进入中央政府,即钱穆所说的直接民主。“宾四先生要提示的时地方的利益、地方的消息,与地方的意见都可以经察举由地方人材带入中央政府,从而构成中央与地方的消息与利益的流转管道。政府上层人物的互通声... (展开)> 更多书评 2篇
论坛 · · · · · ·
本书编后记 | 来自智术师 | 2022-07-01 15:05:44 | |
龙眠寒柳:《历史分光镜》读后感想(转载) | 来自西丰客人 | 2015-08-27 09:21:1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7.8分 8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我做的菜(文史类图书) (西丰客人)
- 读史有风度 (西丰客人)
- 待购图书(3) (xyz)
- jSeraph·时之沙 (叔夜·jSeraph)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历史分光镜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邂逅枫 2024-01-07 23:48:09 江苏
历史是在变的,是在流动的。 一个事件可能是由多个原因导致的,缺了任何一个要素,最后的“果”就会不一样。 这有助于我们跳脱马克思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的桎梏。
0 有用 无底深海 2022-07-08 12:14:00
非常散,可以一翻
0 有用 一路走来一路读 2023-10-04 14:11:32 河北
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推荐而来。虽然是文章汇总,但论述很有亲和力,相比自媒体上各类历史类小视频,完全是吊打。另外,对历史是变数的总和,以及对复合、独立、时间、文化、个人变数的阐述精到富有启发。
0 有用 @氯雷他定8899 2023-11-01 20:06:28 广东
融入了許老的一些親身感受和觀點,很受益。
0 有用 智术师 2022-07-01 18:33:04
本书曾收入“学苑英华”系列,从许倬云的旧作中选编而成,以条目体的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