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杨美惠出生于台北,曾在多个国家生活居住过。杨女士曾就读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学专业,并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我在书中尽力解决“关系”的性与毛泽东时代秩序的国家理性的冲突一样,我也尽力想为未来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在未来我们要关注于“关系”逻辑与资本主义逻辑的冲突,专注它们的不相容性和对立。虽然资本的逻辑是永无止境的“积累”,但是“关系”实践是基于花费和给予的权力体系。在礼物经济中,在物质损失和象征性获得之间,在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向内的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中,即使运用“关系”获取金钱,它也不能通过理性的资本积累形式,而只能通过慷慨给予他人财富或者其他资源的形式。因此,当“关系”适应资本主义之际,金钱失去了其独立性,因为金钱本身必须由符号资本来衡量,而这只有通过慷慨才能获得。在“关系”资本主义中,有两种运作经济原则相互支持又相互对立——积累和花费,同时也有两种资本形式——物质的和符号的。我们需要更多地去研究这两种原则和资本在不同背景下的互动——相辅相成或者相互对峙。劳工剥削关系,我们不能说“关系”资本主义是的,但我们可能看到随着社会压力促使人们拿出财富建立和保持个人社会影响和威望,“关系”运作之基不断得到夯实很有可能在中国的小城镇和农村中,礼物经济原则比资本原则更为人们所看重,在有些地方,为社会贡献和花费的社会压力催退了资本剥削和积累。阎云翔在对中国北方一个农村“关系”实践的描述过程中告诉我们农村“关系"秩序如何去建立一个道德社区:在那里,礼物交换加强了人们相互之间的义务感,"关系"网络成为村民困难时期主要的支持保障。即使是在城市“关系”的背景下,我也表示水平“关系”创造了一个社会连带被国家力量分化以后的一个重组市民社会的结构。这种“关系”道德锻造可以抵抗由资本主义带来的新社会分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0页 -
The disciplinary and normative function of the work unit are illustrated by a student who applied to my university for graduat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could send neither college transcript nor TOEFL examination scores. The reason was that after college graduation, she refused what she thought was a bad state job assignment and has been making a living on her own without attachment to any work unit. As a result, her former "unit," the university, refused to release her transcripts for five years, and she could not get permission to take the TOEFL because one must even be recommended by one's current work unit just to apply to take the test.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 9.0
-
- 理解农民中国 8.1
-
-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8.4
-
- 疾病与治疗 8.0
-
- 中国之家庭问题 7.2
-
- 北京的人力车夫 8.1
-
- 蓝图 7.7
-
- 找工作 6.9
-
- 人类学讲义稿 8.3
-
- 城市摊贩的社会经济根源与空间政治 7.1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传统义理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制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 义理,礼之文也 ——《礼记•礼器》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这本书研究的是文革结束后,关系学为何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以及其社会功能,认... (展开)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读书笔记 (一)关系导论 这本书是杨美惠在中国内地的关系学实践,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两年时间对中国都市田野调查的结果,从一个具有文化“边陲”的视角把关系学的实践放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来进行观察。实际上要明白这本书的人类学意义,还得... (展开)
值得一读的书,平凡出生需要明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同样的逻辑,一个人牺牲其物质财富和劳动,以礼物、宴请、好处的形式把自己的一部分转移给别人,一个人所得到的是一种凌驾于接受者之上的重要的道德感的(同时也是物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本体加到别人身上的效果是自己能因此而得到别人的面子并加之于自己之上。换句话说,... (展开)
关系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
书评:⭐ 这是一本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中国热的时候,西方对中国好奇,如对日本“武士道”,中国“关系”成为热词。作者虽然是华裔,但受西方传统价值观影响,对中国观感还是隔靴搔痒,本书也是哗众取宠之作。如果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处于农业乡村文明向工业城市文明的转换期...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7.7分 37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7.6分 559人读过
-
南天書局 (2005年07月)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 床头书 (violet hill)
- 201303 (刘西光)
- read books (孤峰山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0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蚱蜢 2022-12-05 00:57:22 北京
这是读到的第一本关系学的书籍,想起若干年前,汪民安老师布置莫斯的《礼物》,那时候对交换理论一无所知,如今读者本时,已经稍微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尽管调查文字居多,对60-90年代的关系学研究,仍然是很有启发意义。佩服作者将关系学的实践应用到国家的再分配经济,并且驳斥了另一位学者关于关系学在市场经济潮流下销声匿迹的论断。同意作者指出的,这种“关系”道德锻造可以抵抗由资本主义带来的新社会分裂。
0 有用 脸上有北斗七星 2018-10-27 14:36:16
作者以自己作为“美籍华人”的身份做的田野调查,试图回应反思人类学,消解研究者的“主体性”识别,但这种方式是否真的如她所说那样有用不好衡量。探究了中国的“关系学”,渗透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运用了很多跨领域的理论来进行分析中国关系学的特殊性,一种“微观政治”。印象深刻的是对礼物经济学的探讨,综合了古代的历史发展,这点论述很出彩,另一方面是关于“主体性”的探讨。有个问题是翻译的差强人意,前面由于... 作者以自己作为“美籍华人”的身份做的田野调查,试图回应反思人类学,消解研究者的“主体性”识别,但这种方式是否真的如她所说那样有用不好衡量。探究了中国的“关系学”,渗透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关系,运用了很多跨领域的理论来进行分析中国关系学的特殊性,一种“微观政治”。印象深刻的是对礼物经济学的探讨,综合了古代的历史发展,这点论述很出彩,另一方面是关于“主体性”的探讨。有个问题是翻译的差强人意,前面由于是民族志翻译比较顺畅后面就有些不怎么样了。 (展开)
0 有用 Ubiquitous 2023-12-13 16:29:42 重庆
蛮有意思的一本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男性主导秩序与规则,女性负责流动与链接。
0 有用 哆啦大胖 2021-02-25 23:34:35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提出,“关系学”在传统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弱者从强者手中撬动利益的工具。它最大的特征是“回报前要有延期”以及“价值的不确定性”。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持续不断的交换”。建立关系要的绝不是对等,而是要开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作者认为,“关系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特别的观念,叫作“亲属般的义务观念”。作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洞察,她认为...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提出,“关系学”在传统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弱者从强者手中撬动利益的工具。它最大的特征是“回报前要有延期”以及“价值的不确定性”。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持续不断的交换”。建立关系要的绝不是对等,而是要开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作者认为,“关系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特别的观念,叫作“亲属般的义务观念”。作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洞察,她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建构主要依靠的是女性的“阴柔的力量”。传统社会中,男性掌握着塑造社会结构和制定规则的主导力量,而女性阴柔的权力会嵌入到男性权力之中,并且不断变化其形态,形成一定的支配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可获取的物资变得非常丰富。在金钱下的关系,很多问题都可以被算得很清楚、很及时。 (展开)
0 有用 十六 2022-06-21 13:04:05
有点记不清了,总体感觉是更关注送礼在功能层面的结构性作用。远不及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