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史怀梅(Naomi Standen)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辽代的越境之举
原作名: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译者: 曹流
出版年: 2015-12
页数: 316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153296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辽代的越境之举
原作名: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译者: 曹流
出版年: 2015-12
页数: 316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15329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以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907)至宋辽“澶渊之盟”(1005)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前三章)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诚(loyalty)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后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从唐亡至“澶渊之盟”近半个世纪民众的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
作者简介 · · · · · ·
史怀梅(Naomi Standen),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研究博士,现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目前,她主要致力于欧亚北部边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古时期东北亚越境者、边界、边疆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执笔《剑桥中国史五代宋史》“五代”部分,出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一书,发表论文《五代时期的劫掠与边疆社会》、《游牧者的需求:劫掠、入侵与947年辽的征服行动》等数十篇,在学界影响巨大。
目录 · · · · · ·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边界、分界线与越境者——概念与背景
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
民族主义的概念范畴
一些定义
边界:领土与权力
与族性相关的问题
忠的问题
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第2章 生与死——忠的概念和运用
一个新概念:公元前1000年忠的概念
汉代的选择方式
汉代以降的理想与现实
唐代对忠的一系列解释
五代时期忠的思想
北宋的史书编纂:一个实质的变化
结论
第3章 跨越边界与边界的移动——第一批辽南人
越境的类型
10世纪的分裂与选择
10世纪中叶的联盟与战争
10世纪后期的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其他的越境方式
文化类型
第二部分 为辽效力——人生
第4章 边疆地区的忠——缔造者与儒家
为辽效力
在辽的早期成就
离开与返回
为南朝效力
对选择的描述
第5章 边界概念的出现——两种为辽效力的方式
来自朝廷内部的观点
辽与晋:联盟与战争中的忠诚与边界
边界与忠:文化或政治
第6章 画一条线——对忠的重新定义
忠贞至死?947年以后的李擀
变节:王继忠的越境与澶渊之盟的影响
效力于辽
不确定性
结论 边界的确定——从古至今
10世纪对忠的理解的变化
从实用主义到永恒真理:史书编纂中时辽南人
南方文献与《辽史》对“心系南朝”情感的描写
超越族性与民族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导言
第一部分 边界、分界线与越境者——概念与背景
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
民族主义的概念范畴
一些定义
边界:领土与权力
与族性相关的问题
忠的问题
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第2章 生与死——忠的概念和运用
一个新概念:公元前1000年忠的概念
汉代的选择方式
汉代以降的理想与现实
唐代对忠的一系列解释
五代时期忠的思想
北宋的史书编纂:一个实质的变化
结论
第3章 跨越边界与边界的移动——第一批辽南人
越境的类型
10世纪的分裂与选择
10世纪中叶的联盟与战争
10世纪后期的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其他的越境方式
文化类型
第二部分 为辽效力——人生
第4章 边疆地区的忠——缔造者与儒家
为辽效力
在辽的早期成就
离开与返回
为南朝效力
对选择的描述
第5章 边界概念的出现——两种为辽效力的方式
来自朝廷内部的观点
辽与晋:联盟与战争中的忠诚与边界
边界与忠:文化或政治
第6章 画一条线——对忠的重新定义
忠贞至死?947年以后的李擀
变节:王继忠的越境与澶渊之盟的影响
效力于辽
不确定性
结论 边界的确定——从古至今
10世纪对忠的理解的变化
从实用主义到永恒真理:史书编纂中时辽南人
南方文献与《辽史》对“心系南朝”情感的描写
超越族性与民族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正史均不是当朝写就的,《辽史》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人们通常认为正史机械地照抄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因此将正史等同于当时的文献记录。这一观点经不起推敲。中华帝国的史家有“秉笔直书”的责任,但历史也具有说教和证明王朝合法性的功能,并且我们的史书通常都有这一倾向。虽然纂修者直接从文献中大量取材,但他们仍按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并且当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对其重写。各种不同文献中文章段落的内容可能写得都很接近,而且有些表达可能会在一系列文本中留存下来,但后来的史家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者和誊抄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编纂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
总之,绝大部分越境者是“汉人”,他们可能同其他人一样也是自愿越境入辽的。许多“汉人”不愿越境入辽的事实,反映的是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而不是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许多“汉人”返回南朝,也是符合自愿越境者更有可能返回南朝这一总体趋势的。很明显,大多数“汉人”发现,与他们那些“非汉人”同僚一样,对他们来说为辽效力不再是个问题。我们将在构成我们研究主题的个案中,重述这一观点,并且看看它是如何变化的。 克里斯蒂安·施瓦茨-席林注意到澶渊之盟是越境的终点,但是我们必须回到10世纪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10世纪初,将领和地方官员个人在决定边疆区域的政治边界线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0世纪后半期,他们迁移的自由以及向谁效忠的自由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为在这个地区角力的多个对手逐渐整合为辽宋两个对手。到11世纪初,帝国中央政府已经接管了他们原先共有的边界地区,并且中央政府能够进一步阻止任何不是君主的人改变效忠对象的行为。虽然双方已确立边界,但很明显在边疆的大多数地方,人们仍可以相互往来,当然这些往来多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的。边疆已失去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影响力的中心已移至内部,有两点可以作为中心内移的标志:皇帝不仅从战场上转移到遥远的深宫,而且宫廷礼制疏远了皇帝与臣僚的个人接触。早年的多重选择已被压缩至单一的二元选择,这种单一的二元选择巩固了澶渊之盟确立的边界线。边界概念的出现以及对它的不断维护,巩固了边界线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因为边界的概念对忠的构成以及将忠置于何处做了一个更为严格的重新界定。如果将生活和劳作在边疆地区的人排除在外,那么11世纪边界的历史就是两个政治中心竞争与合作的历史。随后的个案研究使我们重新认识这些变化,并以此来探究在10世纪以及后来的史书编纂中,随着对边界的重新界定,人们对忠是如何重新评价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文化类型 140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3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改良与革命》《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卿本著者》
等
。
喜欢读"忠贞不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忠贞不贰?"的人也喜欢 · · · · · ·
忠贞不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转】仝相卿:努力返回历史现场的优秀之作——读《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
作者简介:仝相卿,先后在河南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求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中国史硕士和文学博士,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现为浙大城市学院历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以宋代墓志为中心,先后在《文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
(展开)


宋辽关系中,汉人迁移、汉人在辽做官,他们的忠诚也有另外思考
“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甚至成为我们国民性格的体现。可是如果我们以现在“忠”的视角审视历史,对于历史的最终结局就会有很多需要商榷之处,很多历史结论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对于我国宋辽时期的历史,如果用现在“忠”的定义去看待那段时间的历史,...
(展开)

乱世中的生死抉择、身份认同与多元文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已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发表时略有删改,此为完整版文章,谢绝转载】 明朝史家陈邦瞻在其《宋史纪事本末》中提道:“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 (展开)
由辽代人对效忠对象选择看与边疆多元关系
“10世纪是唐宋变革的中心”,而当我们聚焦于这段时期历史时,我们可以看到,从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好,查找到的研究文献也罢,更多关注的是唐末五代的变迁,乃至北宋的崛起。而对于辽、宋、西夏、金时期历史,我们虽有改以往单纯的入侵与对立的角度,但仍是以汉视角为中心。尤其...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7.2分 10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Ⅳ (東寫西讀)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忠奸之辨?——政权、族国、文化间的选择 (黄金左脚撑小兵)
- 我所相信的世界 (落葉知秋可烹茶)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忠贞不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瑜声余韵 2016-09-04 16:04:51
强大的西式理论框架,有种把历史从一个框框里解脱出来安放进另一个框框里的感觉。忠的定义在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变化这一命题的确很有价值。但现有的材料和解读方式似乎还不够有说服力。海外中国的翻译者偏重中青年学者后学术质量又提升不少,不过文字在严谨的同时流畅性还得再提高一点。
1 有用 冰山狂人 2016-07-29 09:55:56
對於認識民族觀念影響下的研究視角和敘述話語有一定提示,不過洋人還真是喜歡甩模式,講故事呢……以及作者對各種史書的話語分析貌似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說多了就難免時而給人穿鑿附會之感~
1 有用 168 Hours 2020-10-29 23:36:03
当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国家认同等研究议题如何扩展到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的明确国界线的具体实践,加入儒家特色的“忠”概念似乎对解释整体并无特别大的功效(忠对不同族群和国家的转换在动荡时代比比皆是,可前溯至春秋战国—魏晋)。辽宋间明确的国界线分布在中原而非塞北构成另一特点,越境之后的中原人也依旧呆在传统幽燕之地,而非跨越至长城以北,这一特点作者几乎没有探讨。尽管这条边界线的位置对今日中国不产生任何... 当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国家认同等研究议题如何扩展到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的明确国界线的具体实践,加入儒家特色的“忠”概念似乎对解释整体并无特别大的功效(忠对不同族群和国家的转换在动荡时代比比皆是,可前溯至春秋战国—魏晋)。辽宋间明确的国界线分布在中原而非塞北构成另一特点,越境之后的中原人也依旧呆在传统幽燕之地,而非跨越至长城以北,这一特点作者几乎没有探讨。尽管这条边界线的位置对今日中国不产生任何历史继承性,在那个时代是否有产生族群和认同分化的动力(也未探讨,更合适的比较对象或许是11世纪的越境之举,并和10世纪作对比)?固定边境线的形成在后来的宋夏、宋金、宋蒙、明蒙等是否得到影响和继承。同时代分化的南越和中原之间模糊的边界线反而持续千年至今,和北部边界线的异同究竟在哪,为何历史影响完全不同 (展开)
0 有用 大风歌 2017-07-12 04:28:52
这种外国人的写法真是看得人索然无味……还是咱们政治史的研究好看
2 有用 含竹飘荡 2016-09-28 18:35:17
边界、族性和忠诚本身就是一组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却无法联系在一起研究。边界通常是人为划分的,既具有一定时间内的固定性也有长期的可变性,但是通常又在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而族性这一概念基本上属于一个近代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构建的概念,比如非洲的民族认识和中国的民族认识就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中国历史中的一大问题就是拿族性来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其实这是很荒谬的,也就造成了多... 边界、族性和忠诚本身就是一组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却无法联系在一起研究。边界通常是人为划分的,既具有一定时间内的固定性也有长期的可变性,但是通常又在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而族性这一概念基本上属于一个近代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构建的概念,比如非洲的民族认识和中国的民族认识就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中国历史中的一大问题就是拿族性来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其实这是很荒谬的,也就造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与大汉民族心理杂糅的复杂现实状况。而忠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忠诚的分类和解读基本上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上的复杂现象。史怀梅教授的这本书从五代到北宋时期的五个人物的越境二臣的分析来解读这一时期的忠诚和族性可以说是十分具有思考力的。很学术的一本书,不过还是推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