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一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然而,两次战争的借口,都那样的苍白而且龌龊。第一次,是为鸦片贸易...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一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然而,两次战争的借口,都那样的苍白而且龌龊。第一次,是为鸦片贸易背书,第二次,则基本上是没事找茬。尽管中国人完全可以像后来的日本人那样,顺从西方世界的通商要求,自行打开大门。但是,以天朝上国自命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视野里,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教训。其实,如果没有中国的失败,面对美国佩里舰队的日本幕府,也不大可能如此痛快地屈服。
“文明人”发动的战争,里面没有文明,也没有道德。讲究以德服人的中国人,被西方用弱肉强食的大棒,不由分说地教训了。在中国人完全不明白西方世界的道理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被反衬得格外的愚昧。这个愚昧,是沉湎于自己天下里的愚昧。越是愚昧,就被欺负得越惨。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局,尽管被打得丢盔卸甲,没有还手之力,窝囊死了两任皇帝,换了一个女主,但是,比照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中国能有这样的开局,已经不错了。在此后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曾、左、李之辈,在王朝的开门过程中,已经露面,但还没参与开门的过程。他们此时可能还不知道,今后的中国,今后的他们,将跟撞开门进来的洋人,有着越来越深的关系。他们后来的事业,不是所谓的中兴,而是洋务。
门开了,此后的中国,就成了世界的一员。无论有多少人想把中国拉回去,重建过去的天下,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本书详细描述了中国被迫打开大门的前因后果和近代中国落后的根由。
开国之惑的创作者
· · · · · ·
-
张鸣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武夫治国梦》《历史的坏脾气》《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历史的底稿》《共和国的帝制》等。
目录 · · · · · ·
World和天下/6
温柔的天下体系/13
茶叶与白银/21
鸦片的魅惑/30
林则徐登场/39
林则徐光临澳门/48
鸦片稽查戏/54
英国人决定开战/60
晦气的琦善/67
不对称的战争/73
马桶与火攻/86
凑热闹的看客/93
三元里的故事/100
两个神话/106
定海的情报/112
不贪土地的洋人/118
两个“汉奸”结束了战争/124
南京条约的悲喜两面/131
一个相国家人的“抚夷”牛皮/137
满大人来香港/142
中国兵船远航记/150
抄查琦善/157
入城的纠葛/162
修约,修约/168
亚罗号事件及其他/175
愈发不对称的战争/181
倒霉的叶名琛/190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大问题/199
火烧圆明园/205
终于认账了——北京条约/219
战争的副产品——祺祥政变/22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现在的人们大概还能知道一个在过去几乎家喻户晓的系列戏剧,杨家将的故事。这个被安在北宋时期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外地入侵的时候,前方杨家将前赴后继地抵抗侵略,而且大有胜算,但后方却有潘仁美作为外敌的内奸,从中捣乱。而潘仁美恰好又为皇帝所信任,女儿嫁给皇帝做了西宫娘娘。所以,忠臣屡遭内奸陷害,几乎坏了抗敌大计。幸好,中国的戏剧偏爱大团圆,最后的结果,皇帝还是肃清了内奸,尽管杨家死伤殆尽,剩下一门孤儿寡妇,也上阵杀敌,最终还是保住了皇帝的江山。 如果故事是故事,戏剧只当他演戏,当然就没事了。这样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神话,一个忠奸格局的神话,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某种心结。国人自北宋以来,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受尽屈辱,却又心有未甘。心结难解,就只好自己给出一个解释,自己可以接受的解释。那就是,我们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们不行,而是因为内奸在背后捣乱。这个忠奸格局的神话,到底是南宋时受了岳飞和秦桧故事的刺激,还是编本子的文人自己想出来的,我不知道。但这个神话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编制这个神话的素材,既有存在那么点影子的岳飞和秦桧,也有根本没影的潘仁美和杨继业(这两个历史人物是有的,但却没有那么些忠奸的恶斗)。 这样的神话,也被用来解释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在这里,林则徐就成了杨家将或者岳飞(有时还要加上关天培),而琦善则是潘仁美(有的人还加上位置更高的穆彰阿)。正是琦善的谗言,让正在前线抗敌的林则徐被革职。而来到前线替代林则徐的琦善,又尽撤海防,使得英国人屡屡得手,关天培饮恨身亡。而英国人恰巧没在林则徐在任的时候攻打广州,成了洋人怕林则徐的铁证。如果朝廷放手让忠臣去干,我们本来是可以打赢的。潘杨故事,就这样翻版到了现实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两个神话/106 -
当然,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琦善到了广州,不仅没有撤兵,而且加强了虎门等炮台的守备,实际是增兵了。广州前线炮台的布置,都是当初林则徐在的时候老样子,只是兵力多了一点。待英军进攻时,依旧遭到惨败。接下来,杨芳和奕山的进攻,也大抵是抄林则徐的旧稿,林则徐当时并没有走,杨芳还去征求过林则徐的意见。广州前线,声势浩大的火攻,就是按照林则徐事先的布置安排办的。但是,依旧无济于事。连林则徐招募水勇和让乡绅练团练,后来的人都照办不误。应该说,后来的前线将领,完全是按照林则徐的既定方针在办理防务,组织进攻,但是结果依旧是一次次的失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两个神话/106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开国之惑"的人也喜欢 · · · · · ·
开国之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揭开晚清屈辱而沉痛的伤疤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遗憾,这两点着墨极少 | 来自lookout | 2016-07-19 15:55:57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6华章同人新书 (重庆出版社-北京华章同人)
- 清朝历史 (wlaurelw)
- 帝国的夕阳 (神头鬼脸小青年)
- 听说你喜欢历史 (茅十八)
- 中国近代史 (雁北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开国之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颜子乐 2018-12-31 20:50:22
将两次鸦片战争梳理了一遍,作为科普不错。 中国的天下被强行拖入现代世界的过程,从道光到咸丰,折腾了七十年,丢了多少脸,搭进去了香港九龙圆明园,最纠结的总是跪还是不跪!
0 有用 阿里阿秃 2022-10-09 22:59:42 广东
一般一般,抒情夹货多于史实
0 有用 yěbao 2019-08-23 15:29:19
慕名而买,但当时没仔细看,等到读了一些书再他的书之后,对张老师比较失望,基本都缺乏论述,完全不是学术书籍应当有的样子,也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
0 有用 微星 2023-09-17 15:00:20 广西
作者的个人倾向过于明显,一直在强调英国人的目的之单纯——只是为了追求财富,入侵是被逼无奈,被大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逼得只能出此下策,对于中国人受到的迫害,中国人的反抗,群众的智慧等内容都一笔带过。
0 有用 王十二 2021-11-30 10:05:37
“三元里”那段还在课文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