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力求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侧重点有三: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意义。
作者另辟蹊径地讲述了“旗下闲人政治”、士林的政治习惯、清朝政治的“补丁传统”等诸多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西太后及洋务派的表现、学习西方过程中政治操作的变形、老百姓对变法的观感等问题,也有独到诠释。
目录 · · · · · ·
清季政治传统:补丁机制
旗下闲人政治及其没落
晚清政治变局:枝强干弱的走向
洋务运动的地方导向
第二章 晚清士林的政治走向
明清之际士的传统政治角色
西学的萌芽与书院的悄变
分化中的士林与各自的政治动向
甲午前多数士林的躁动与迷惘
第三章 梦醒时分的政治动作与趋向
甲午震动,大变端倪
学习日本,东学之渐
知变的趋势,求变的开始
大梦之后的多数士林:无歧困羊
第四章 变法的政治曲线
变法的政治动员
变法同路人:洋务派问题
启蒙与变政
再世尼山与说经野狐
第五章 维新的陷阱
失重的中央政治架构:大太后与小皇帝
难产的交班:归政及其他
帝党与后党的界限
维新政治与道德陷阱
旗下闲人政治的余威
第六章 变法政治的无形之障
资历问题
补丁传统与求全之念
权力的合法性依据
老百姓眼中的“康党”
第七章 多难的中枢维新
机会之光透过了裂缝
维新路线:学俄与学日
明定国是的风波
健言之臣,顾问之功
替代:四小军机
冗政的威力:棉花套阵
权杖下的政变
第八章 西方政治的戊戌变奏曲
进化论与张三世
“物竞天择”与开民智
绅权与民权
议员和议郎
西式的开会与中式的清谈
上书言事与民主议政
第九章 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精简的沉滞
改革的次序
改革的权力悖论——从民主到专制
铨选的难题:科举与八股
结语与余话
· · · · · · (收起)
"再说戊戌变法"试读 · · · · · ·
尽管清末以来,排满的革命家们将满人政权痛诋至一无是处,但平心而论,满清还是蛮有特色的一代王朝,远的不比,至少比起相接的朱明,其政治实有凤鸭之别。究其由,并非清代制度比之明季有什么优处,而在于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两朝有很大的差别。清代之帝,不论贤与不肖,个个都有图治之心,说宵衣旰食固然是吹捧,但“君王从此不早朝”的事好像也没有。就更没有像明武宗那...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衡,为了能够维持体系的稳定,宁愿牺牲效率。 自宋以降,在多数情形下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关切的统治目标是对国家的控制,消解内部的叛离,至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则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下与国家机器的腐败,往往能换取皇权的稳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
启蒙的最大困境还在于它总是扮演一个工具的角色,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突击运行,急功近利的功利色彩是蒙在它身上难以去掉的标记。在每次历史重大变革之前,总会伴随一段快速的启蒙运作,然而时过境迁,大家也就忙于其他“要务”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再说戊戌变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再说戊戌变法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再说戊戌变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疏桐 (只要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2015-11-19 23:29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衡,为了能够维持体系的稳定,宁愿牺牲效率。 自宋以降,在多数情形下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关切的统治目标是对国家的控制,消解内部的叛离,至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则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下与国家机器的腐败,往往能换取皇权的稳固。 引自 第九章 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回应 2015-11-19 23:29
-
疏桐 (只要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2015-11-19 23:29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衡,为了能够维持体系的稳定,宁愿牺牲效率。 自宋以降,在多数情形下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关切的统治目标是对国家的控制,消解内部的叛离,至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则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下与国家机器的腐败,往往能换取皇权的稳固。 引自 第九章 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回应 2015-11-19 23:29
-
疏桐 (只要还能吃,就没有过不去的事!)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2015-11-19 23:29
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官职的人,也必须将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 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高效率的要求相反,首先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和防止专权及叛离倾向的权力平衡,为了能够维持体系的稳定,宁愿牺牲效率。 自宋以降,在多数情形下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关切的统治目标是对国家的控制,消解内部的叛离,至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则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下与国家机器的腐败,往往能换取皇权的稳固。 引自 第九章 戊戌遗下的政治课题 回应 2015-11-19 23:29
0 有用 狂而无依 2011-04-23
虽然作者想写成学术著作,但还是很难算是,语言上反而失了张鸣的魅力,不过仍值得一读。
0 有用 余生也晚 2017-07-03
不耐嚼
5 有用 Ice melon 2011-11-29
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
0 有用 孤鸾 2020-03-19
重在论述,很有思想性。虽然不是每个观点都准确,但能有自己的想法就很难得了,更何况大部分观点都新颖有见地。引用的史料不多,但作者的功底还是不错的。喜欢这样的作品,读史重在反思明鉴,而不是只写一些故事。作者文笔也很好,不仅仅是说理而已,有文学的意味。值得读。值得再读。
0 有用 正直 2019-02-03
有些啰嗦 干货不多 无注释 无参考文献 不似研究更像随笔 只大体看看
0 有用 花墟道37號 2021-02-05
作为领导者的康有为等人的局限性,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0 有用 2021-01-13
西太后 历史的罪人
0 有用 饿霸逗地煮 2020-12-14
甲午战败中国终于走到了梦醒时刻,从太后皇帝到贩夫走卒无不明白,要亡国了。十八省举子在康有为召集下上万言书,举国欲狂,要改革要求生。27岁的光绪哭面慈禧,不愿做亡国君,请求放权。他如饥似渴学习西学,将康有为的日俄变政考奉为圭臬。这个年轻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变得宽容坚定,感动了一大批维新派青年,他成为虚君政治最合适的那个人。但康梁太急了,中国需要启蒙,因为民智未开,要办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们更没... 甲午战败中国终于走到了梦醒时刻,从太后皇帝到贩夫走卒无不明白,要亡国了。十八省举子在康有为召集下上万言书,举国欲狂,要改革要求生。27岁的光绪哭面慈禧,不愿做亡国君,请求放权。他如饥似渴学习西学,将康有为的日俄变政考奉为圭臬。这个年轻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变得宽容坚定,感动了一大批维新派青年,他成为虚君政治最合适的那个人。但康梁太急了,中国需要启蒙,因为民智未开,要办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们更没有看到,不是新旧之争,而是帝后之争,慈禧不会放权的。百日维新,康一步步切掉了慈禧的蛋糕,妄想裁撤冗官,建立制度局,大量的闲散旗人丢掉了特权。康要做圣人,他对孔子改制的狂妄诠释,让洋务守旧都站到了他的对面。路越走越窄,当谭嗣同决定请袁世凯出兵,悲剧无可挽回。中国失去了自改革最后的机会,接下来就是革命了 (展开)
0 有用 霁清 2020-10-10
各种的求新,各种的守旧,各种的爱国,各种的绝望,各种的苟且,各种的抗争,五光十色,在亡国危机的激发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世纪末中国欲哭无泪,欲呼无声的图卷。
0 有用 Tournesol🌻 2020-08-13
@2013-10-26 14: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