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i )
前言…………………………………………………………………………………… (i )
壹 礼制文明篇
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考古学观察…………………………………………………… (3 )
江汉地区青铜礼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8 )
商周礼制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反映…………………………………………………… (60 )
贰 都城礼制篇
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 (71 )
东周列国都城的礼制文化…………………………………………………………… (82 )
古代北京城规划中的礼制文化……………………………………………………… (114)
叁 丧葬礼制篇
殷周时期殉葬与祭祖仪式的变迁…………………………………………………… (127)
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 (141)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发展…………………………………………………………… (164)
试论周代棺椁构筑程序及相关葬仪………………………………………………… (171)
浅谈楚墓中的棺束…………………………………………………………………… (181)
楚“镇墓兽”为“祖重”解……………………………………………………………… (191)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 (201)
再论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 (209)
西汉长沙王墓和南越王墓葬制初探………………………………………………… (217)
西汉“黄肠题凑”葬制再研究………………………………………………………… (225)
释“便椁”、“便房”与“便殿” ………………………………………………………… (233)
论西汉时期的祭奠之礼……………………………………………………………… (242)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探讨……………………………………………………………… (255)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大墓的发掘与研究……………………………………………… (281)
肆 青铜礼器篇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 (307)
试论晋南地区东周铜器墓的分期与年代…………………………………………… (365)
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 (386)
楚器使用礼制考……………………………………………………………………… (408)
伍 江汉地区古文化与楚文化研究篇
长江中游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三苗传说……………………………………………… (417)
从夏商时期江汉两大文化因素的源流谈楚文化起源……………………………… (427)
楚文化渊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34)
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42)
清华简《楚居》所载楚早期居地辨析………………………………………………… (447)
从考古发现谈战国时期秦楚关系…………………………………………………… (455)
春秋楚墓特征及其形成诸因素初探………………………………………………… (463)
楚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472)
· · · · · · (
收起)
1 有用 🦄 2019-03-20 22:50:08
从“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到“左祖右社”、“政权、神权和祖权紧密结合。” 普通百姓从此失去了与神直接沟通的桥梁,必须假借国家机器之手。最一开始创制礼制的人通过规模宏大的祭坛、建筑和繁复的仪式创制了一个虚幻的梦境,用梦境中虚幻的“神”和“祖先”安抚震慑百姓,自己则通过“礼制”实现了对有史以来最广大的疆域的有效统治。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1 有用 弦歌 2018-03-30 19:15:36
有新意,也有很多废话
0 有用 小牧 2021-10-07 14:45:58
考古确实要学一点,解答了很多困惑
0 有用 好宝宝要睡觉 2020-07-22 14:57:41
论文集,多能在别处查到。精读;饿有关楚的部分,颇有启发。所选论文基本围绕“古礼足征”这一主题,试图用考古材料来解释古代礼仪。一二部分讨论的问题比较大,第三部分比较有意思,周代棺椁构筑程序是只内棺装饰余皆先置于墓圹、抗木、棺束、镇墓兽为祖重都很有见地。四部分有很多类型学,楚国礼器受周人的强烈影响。第五部分可能稍微偏离主题,但是我重点阅读的。从论述长江中游三支古代文明始,过渡到楚文化非鄂西本地起源,作... 论文集,多能在别处查到。精读;饿有关楚的部分,颇有启发。所选论文基本围绕“古礼足征”这一主题,试图用考古材料来解释古代礼仪。一二部分讨论的问题比较大,第三部分比较有意思,周代棺椁构筑程序是只内棺装饰余皆先置于墓圹、抗木、棺束、镇墓兽为祖重都很有见地。四部分有很多类型学,楚国礼器受周人的强烈影响。第五部分可能稍微偏离主题,但是我重点阅读的。从论述长江中游三支古代文明始,过渡到楚文化非鄂西本地起源,作者先认为与鄂东鬲文化有关,之后转而认为应从汉水中游至丹江口下游一带寻找楚文化的起源。最后两篇讨论了春秋楚墓的特征和楚墓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看到作者论证古礼的过程中用了很多楚的材料,因此形成了关于楚文化独到深刻的见解,是为吾等后辈前进之阶梯~此外,古礼确然足征,但真的对文献和考古的要求都太高了~好难! (展开)
0 有用 好吃懒做大笨熊 2020-08-01 21:24:45
古礼可否复原?如何研究古代礼制文化对丧葬文化的影响?本书中收录的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展现了一条利用考古发现复原古礼,利用礼制了解考古现象的道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第三部分的丧葬礼制篇。窃以为《楚镇墓兽为祖重考》一文的论证最有新意,作者跳出了对器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将器物放入礼制中思考其在丧葬礼仪中发挥的作用,从“礼”的视角考察器物。其他各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思路,只有将现象放置在“礼... 古礼可否复原?如何研究古代礼制文化对丧葬文化的影响?本书中收录的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展现了一条利用考古发现复原古礼,利用礼制了解考古现象的道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集中在第三部分的丧葬礼制篇。窃以为《楚镇墓兽为祖重考》一文的论证最有新意,作者跳出了对器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将器物放入礼制中思考其在丧葬礼仪中发挥的作用,从“礼”的视角考察器物。其他各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思路,只有将现象放置在“礼制”背景下考察,从古人的主观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才能达成复原古史的目的。本书另一亮点为收录诸篇论文中对文献的应用,作者能梳理清秦汉以来诸家对礼的注解,并去芜存菁,复原古礼,实在厉害。东周秦汉考古,传世文献、古文字、考古三者缺一不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