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的原文摘录

  • 其实在中国,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根本不存在。中国人每一个人都笼罩在与生俱来的“个人家庭”和“国家家庭”的双重包围之中,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不曾也不能真正地“个人”过。无论是在道德伦理上,还是在国家政治中,每个人都将遵守着一份由宗法血统交织而成的契约…… 中华帝国官僚阶层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最显著的行为特征是:彻底混淆国事与家事的区别。 而当现场的汉族大臣们对徐桐的做法表示反对和愤慨的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慈禧突然开口说话了,语气缓慢而低沉,但字字清晰,她说这是我们家里的事,召你们来不过为体面而已!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中国人无论干什么,都喜欢把自己首先置身于一种戏剧状态之中。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无论是何种悲剧喜剧,中国的戏剧均带有中国人坚信不疑的因果报应的结局,……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但悲剧作家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几乎难以接受的事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有罪的人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追溯到我们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本性:在我们内心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品质,包括最优秀的品质和最恶劣的品质,在合适的情形下,或不如说,在错误的情形下,我们能够干得出任何事情。一旦观众认识到这个事实,他们就有可能摆脱他们傲慢自得的态度,从而感觉到自己施与同情和保持谦虚的能力大有提高;他们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个性中的一些不良品质虽然一直没有导致严重的事件发生,但一旦置于特定的情形之下,这些缺点就会毫无约束地、灾难性地占据整个心灵,从而轻易地把他们的生活破坏殆尽。……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艺术主张最完美的体现者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部于公元前430 年春天在雅典的酒神节上首次上演的戏剧。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中国人对语言中所蕴涵着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他们愿意用内涵丰富、歧义颇多的汉语言与所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玩文字游戏。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关于城市的概念,中国与西方有着根本的差别。西方的城市是军事意义上的堡垒;而在中国,所谓的城市仅仅是无数个农民后裔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活村落而已。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2赞 2013-05-04 16:52:37
    —— 引自章节:相似的历史却又荒谬可笑的史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特征的相似观点
  • 洋人对中国的政治犯天生有一种保护的欲望,这与其说是在保护一个“不同政见者”,不如说是在通过有意的对抗来提醒中国政府: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我的特权是铁一般存在的。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活动令他拥有了大量的金钱,过着和他一直要“救”的“民众”们截然不同的豪华生活。上海、杭州和青岛都有他的别墅。青岛的别墅是他买下的“凶宅”,因为那幢别墅里曾经住过多任“督军”,而那些“督军”们一一都被枪毙了。 他维护大清帝国旧有的一切风俗,宣称要“冒万死以保旧俗”。他开列出要“不惜生命”保护的“旧俗”有五项,其中一项是纳妾。他自己确实“以身作则”,一生妻妾成群,正式娶回家有名有姓的妻妾就有六个,即:19岁时娶元配夫人张云珠,生四男一女。 40岁时纳18岁“不但貌美且能舞文弄墨”的广东姑娘梁随觉,生两儿两女。 50岁时,流亡美国,纳“不但通晓几国文字且对中国诗文有深厚基幢的17岁的华侨姑娘何旃理,生一子一女。 56岁时,回到国内,纳18岁“善解人意”的日本姑娘鹤子。鹤子原来是康有为在日本居住时家里的女佣。 两年以后,58岁时,纳第五夫人廖定征。 62岁时,花甲已过的康有为再显风流,游西湖时对一个“天生丽质”的大名叫张光芳、小名叫阿翠的20岁船女紧追不舍,最后终于纳入房中,为“六夫人”。 思想是危险的,尤其是思想者没有独立人格的时候。 (查看原文)
    坐忘 1赞 2012-05-08 09:23:17
    —— 引自章节:思想随着人头落地
  •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儒家学说的天下,但是"儒学"不是一种宗教。宗教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某个固定不变的神或者偶像的崇拜,而中国的儒学从它诞生之时起,其理论核心便是无神论。儒学其实是一种伦理制度的"课本"或"章程"。它主张控制社会秩序的力量不是来自信仰,而是来自自我道德约束。它的所有著述无不是关于道德的说教。这种说教不是用某个神灵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而是要求人在思索和领悟中教育自己。如果说儒家学说还给了中国人一种值得敬畏的东西的话,那就是"天"了。儒学在几千年里不停地告诉中国人要"知天命"。但是,儒家的宗师孔子和他一代又一代的信徒们,谁也没有把"天"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代表着什么说明白。中国的"天"绝不像西方的"基督"或"玛丽亚"--他们是有诞生、有身世、有生命悲伤或壮丽的历程故事的。而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学问高深的学者还是目不识丁的村夫:"天"是谁?"天"是什么?他们定会认为问这种问题的人肯定精神不正常。宗教往往把某种神灵拟人化,中国人也有这个习惯,但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可以把他们所能看见的或者想像的任何东西都拟人化,不仅仅是神灵。这种拟人化的泛滥,就是外国传教士们所不解的"泛神论"。中国人把"天"称做"老天爷",这在中国仅是一个辈分的尊称--即使是如此具体了,中国人也无法回答自己头顶上那个无所不能地支配着他们命运的"天"是怎么回事,他们对本事大得他们都不敢得罪的"老天爷"也就是知道"它能够管理天气"。当然,中国人的"老天爷"还有一个夫人,叫做"土地奶奶"。虽然"天"在中国不是一个神灵,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照样敬畏"天",他们认为人如果作恶,"天"定会知道,定会惩罚--这在中国人的心里并不是一种信仰,只是他们听惯了的一种道德说教。从唐至清,那些越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上的洋人们无不认为中国人最荒诞的举动也许就是祭天了--中国农历新年的某一天里,在帝国辽阔的国土上,处处烟火... (查看原文)
    沟通技巧修炼中 1赞 2013-05-03 21:04:10
    —— 引自章节:从义和团,到中国文化及宗教那点事
  •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是中国人对“神”的最普遍的态度。表面上的崇拜和内心里的轻视,这种对待人与事的态度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里。 帝国农民对“神”的供奉,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农民们的任何信与不信都有明确目的。 他们不知道人世间有“纯净”的情绪,他们任何形式的“敬神”都必有所求。 帝国农民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太多了,无助的他们希望能有一种力量帮助他们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无论供奉什么“神”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壮胆。 (查看原文)
    阿笨猫 1赞 2020-02-04 21:54:04
    —— 引自章节:飘浮的神灵
  • 国人长期忽视或者是故意忽视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抱残守缺的大清帝国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东西方强国。列强们挑起军事事端,就是为了对中国领土和财富的侵占和掠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还怎么要求谈判者“义正辞严”地捍卫国家利益?前线放弃国土望风而逃的将领不是卖国,衙门里的碌碌无为花天酒地的大臣不是卖国,朝廷里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让国家民生付出血的代价的皇太后不是卖国,而只有在国家面临被分割占领的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那个人才是卖国者? (查看原文)
    冰河慕鱼 2011-10-01 20:46:31
    —— 引自第535页
  • 1897年11月,康有为从上海启程进京,身上带着一份他认为是极其重要、关系着中国“种族生存”问题的文件:将一部分中国人“移民”,在中国境外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康有为设想建立新中国的地点是:南美洲的巴西。康有为设想建立新中国的目的是:“开巴西以存吾种”。 在中国的亡国事实就在眼前的时候,康有为“中夜屑涕,仰天痛哭,为免瓜分之祸,保中华之种族”,终于想出来了“移民”这个绝世良策——即使中华国土沦亡了,转移出去的中国人,依旧可以建立一个“中国”。 中华帝国的知识分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经质的一群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的心理会遭受到如此残酷的折磨了:他们对帝国的态度如同对祖国的情感一样,不断遭遇在大起大落骤喜骤悲的旋涡中——昨天还顶礼膜拜心驰神往,今早又热泪迸发咬碎银牙。试问哪个肉体凡胎的神经能始终受得住如此的翻云覆雨?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08 09:24:29
    —— 引自章节:言论自由:移民巴西!
  • 我用中国话招呼海边的中国人,告诉他们如果能够下水把我们背过去,我们会给他们一些钱。大胆的人真的把裤管卷到膝盖以上向我们走来。第一个刚过来,其他人也都跟过来了。于是,每个“敌人”竟然都把一个德国军人背到自己背上,而德国军队是骑在中国人的背上进入敌国的。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08 09:31:20
    —— 引自章节:领土危机
  • 随着炮舰来到中国的英国商人兴奋地给国内的供货商写信,说只要每一个中国人拥有一套睡袍,每一户中国家庭拥有一套用餐的刀叉和一架钢琴,这个市场就足以让所有的英国人过上女皇般的生活。但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很快就给了英国商人以绝望的打击,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中国人睡觉时不穿什么衣服,吃饭时也不讲究使用什么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至于钢琴,即便中国有人有幸看见过这个洋东西,也不过认为与普通桌子的功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08 09:32:35
    —— 引自章节:大中国
  • 中华帝国的官员是这个世界上生活最不稳定的一群人。在帝国专制制度下,官员们的命运起伏完全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心情和情绪的波动。于是,这些官员有着性格上相当矛盾的两面:在百姓面前的极端傲慢和在上司面前的极端谦卑。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09 08:01:11
    —— 引自章节:女人的仇恨
  • 朝廷对洋人说了,他们都是暴民。对于朝廷来说,帝国臣民中有顺民,有暴民,没有公民。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09 08:05:21
    —— 引自章节:打谷场上的角色
  • 信仰需要虔诚的敬畏。既不能出于某种惧怕,也不能出于利益的需要。帝国的臣民们通常只有惧怕而没有敬畏。 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民教冲突的事情发生。中国人那时议论最多的不是西方的宗教问题,而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应该如何遵守“中国人的规矩”。所谓“中国人的规矩”,不是关乎法律的问题,而是有关道德和礼仪的问题。那时的中国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如,外国人见到中国官员甚至中国皇帝的时候,是否应该跪下磕头;外国人对中国有些事物的议论,包括妇女的小脚、科举、一夫多妻、鸦片等等,中国人是否应该给予回击;最激烈的,是讨论是否应该把这些洋人们请出去,因为他们的举止和长相实在令中国人看着难受:“他们信上帝,干吗不在自己的家里信?” (查看原文)
    坐忘 3回复 2012-05-09 08:07:04
    —— 引自章节:帝国的“第二政府”
  • 中国历史上农民造反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极度悲苦;发生了规模巨大的自然灾害;产生出逃离现实苦难的强烈愿望。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10 08:26:39
    —— 引自章节:肚子里的气和云彩里的雨
  • 史密斯,美国传教士,生于1845年,死于1932年,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年代里,他在中国生活了50年之久,和其他洋人一样,他在中国饱受了中国人的轻视。 中国人对洋人的服饰十分看不惯,认为他们的服装紧紧地包裹在身上,显然是没有更多的布的缘故,于是永远是一副寒酸的样子。他们西服的巨大的领口露出内衣,而燕尾服在屁股后面开一个大缝,还钉着根本没有用处的两颗扣子,简直不成体统,莫名其妙!至于洋女人穿的那些有伤风化的衣服,就更别提了。 洋人居然听不懂中国话!任何一个洋人,如果听不懂中国话,连中国的苦力都会看不起他。洋人们常常看见中国女佣人在吃吃地窃笑,原因是:瞧,他根本听不懂!洋人听不懂中国话,即是听不懂“人”话,显然是智力低下的原因。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10 08:32:03
    —— 引自章节:洋人不是人
  • 中国人无论干什么,都喜欢把自己首先置身于一种戏剧状态之中。 中国人所做的许多事情,目的中不排除给别人看,这关系到中国人的尊严。送葬,无论是执行的程序还是专门穿上的丧服,无论是吹着丧乐的化装乐队,还是很艺术的假哭,看上去就是一个庞大的戏剧场面。结婚,其程式更加戏剧化:彩绘的轿子,幸福的新嫁娘——只是她必须抱着娘哭。而板正的新郎官穿着状元的戏装,极力掩饰激动的心情,恶狠狠地拿着一张弓,向刚进门的新娘射出一支箭——中国人硬说新娘可能是妖精。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10 08:56:45
    —— 引自章节:面对子弹的戏剧情节
  •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人信奉诸“神”。中国人又不在乎诸“神”。 节日里的一天,几个乞丐敲门,手里拿着几张印刷粗糙的“喜神”,说是“送喜”来了。明知道这是乞讨的手段,但没有一个中国人赶他们走,而是象征性地给乞丐们点食物,双手把那张剪纸画的“喜神”接过来。 欺骗自己可以解释为“自我安慰”,但是中国人连他们所供奉的“神”都可以欺骗,于是谁也说不准还有什么是不能欺骗的了。 (查看原文)
    坐忘 2012-05-10 09:03:26
    —— 引自章节:飘浮的神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