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原文摘录

  • 中国人坚韧不拔,巴士利用马铃薯和尿液配制的酒精照样跑;小店铺被炸毁,次日就可利用木板搭架照样开门。 尽管许多地区人民的营养不足,一九四一年全年,在四川以及中央政府控制的省份绝大多数没有民众闹饥荒的现象。谷物、盐和其他粮食可运输到数百或上千公里之外,甚至穿越日军防线送到政府控制地区,如重庆。事实上,尽管全国残破,不时在各地爆发作战,自由中国仍然照常运作。国民党通过银行放故给农民,分配新种子,把难民安置到休耕地,整修灌溉圳道,保护交通网,养育驮兽等等,维持住农业生产。结果是:直到一九四一年,国民党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足够……平均卡路里摄取量……维持战前的同样水平。”为了压制通货膨胀,政府降低公务员薪水,增加赋税。一九四一年底,抗战进行了四年半,自由中国平均物价比战前高出二十倍;数字虽高,但在当时的特殊状况下却算低,而且在勉为温饱的社会这是尚能调整的数字。史迪威将军和其他美国人(包括新闻记者)一年后陆续向国内报道,指责国民政府彻底贪腐、无能,其实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就不会有此一成绩。 七月中,美国学者拉铁摩尔飞抵位于长江江心岛的中坝重庆机场。拉铁摩尔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边区的专家,曾任《太平洋事务》主编,是居里将他推荐给蒋介石,聘为个人顾问,可直通白宫。拉铁摩尔是中国政府的民间雇员,与驻重庆美国大使馆没有官方关系——这是蒋的要求,因为他已经不信任华盛顿的国务院或驻华美国外交官员。 拉铁摩尔很了解他的雇主。原因之一是他在幼时到过中国,他的长期保姆讲的就是跟蒋一样的宁波话,因此他也通宁波话。后来,拉铁摩尔对国民政府强烈批判,因此他在战后回忆录中对蒋的正面观点特别有可信度。他认为蒋是个“真正的爱国者”、“非常具有国家意识”、“一个了不起的人”、“有时候…比罗斯福或丘吉尔更有远见”。 例如,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德军横扫苏联欧洲地区,蒋很有信心地告诉拉铁摩尔苏联会站稳阵脚,最后必会战胜德国人...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18:2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 “真正的危机会产生妙计、妙行……有时候,人生的困顿反而是最好的滋补。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19:16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 东京和盟国一样,认为滇缅公路是攸关盟军大业的重要战略资产。因此,日军第十五军在十ニ月十日开始从克拉半岛(Kra Peninsula,马来半岛的别称)往仰光前进,仰光港是通往腊戍和滇缅公路的补给线之源头。新战事的第一天,蒋就告诉英国,他预备派出手下最精锐的八万部队——仅有的德式训练部队——到缅甸;更令人动容的是,愿意把他们交给英国人指挥。他也表示可以把手中犹剩的重机械化炮兵投入甸战场。蒋决心在盟国大业中善尽责任。 此时,飞虎队(正式名称是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只有七十五架刚从美国接收的能用的P-40飞机。所有的飞行员都是美国人,但它是一个中国单位,由中国政府支付一切开销。它的飞机几乎就是蒋手中仅有的一切作战飞机,虽然重庆天天遭机轰炸,他把飞虎队全部投入大英帝国殖民地缅甸的保护战。对于到处吃败仗的盟国,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项承诺。即使如此,不到几个月,就有一些美国官员批评蒋介石,指他决定尽可能不跟日军作战。 同时,英国也不急着要中国这样一个反帝国主义的亚洲国家的部队来拯救其亚洲殖民地。丘吉尔把独眼龙元帅魏菲尔(Sir Archibald Wavell)从埃及调到印度。魏菲尔来到重庆,向蒋说:他只能接受中国一个师。据在场作记录的拉铁摩尔说,蒋闻言大怒,痛斥菲尔:“你和你们的人根本不晓得如何日本人打仗。对抗日本不是殖民地战争,不是在平息殖民地的叛乱分子。日本是要认真以待的强国…我们中国人跟日本人交手打了这么多年,我们晓得怎么对付他们。这件事,你们英国人没办法。你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如何跟日本人打仗。”英国人根本不理蒋,蒋也看不惯他们;但是,撇开民族感情不和,蒋介石是对的——缅甸英军根本抵挡不了日本陆军前锋部队。受过丛林战训练的日本轻装步兵,经常利用脚踏车和驮兽移动。蒋也致函罗斯福提醒他,被殖民统治的缅甸人并不像中国人团结抗日,甚至可能与日本人合作。他说,英国应该改变态度,宣布战后其殖民...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27:3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 尽管政治观点保守,史迪威和许多美国观察家一样,深受斯诺、伊罗生等同情中共的作家之影响。他相信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只是想要“依合理的条件取得土地所有权”。他也深信“中国人没有成为共产党的性格特质”,因此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不是个马列主义政党。 反过来,史迪威却认为蒋介石是个残暴、无思想的独栽者,没有宗旨目标,“一事无成”。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之前,在全球经济大萧条之中,中国又深陷内战,蒋花了极大精力和资源,以德国器材、训练和武器打造现代化部队和国防工业——全由中国自费供应;他又采取其他措施,如禁止在沿海地区建造新工厂,为即将来临的战争作准备。可是,当时担任美国驻华陆军武官的史迪威却报告说,以准备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而言,蒋“毫无意愿做任何事,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准备迎战一个第一流的大国”。史迪威心目中,蒋根本没有价值,没有治国技能,没有将才,除了为个人集权,对中国现代化和福社毫无兴趣;没有爱国、勇气、忠诚、责任心、荣誉感等等值得称道的人性特质,也缺乏学术或文化兴趣。对史迪来讲,生命是黑白分明,没有什么细微差异这回事。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32:15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长期战争开始
  • 最后,蒋介石和甘地于ニ月十八日在加尔各答市郊一处灵修中心碰面。两人都是领导反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有许多共通点——在宋美龄翻译下,两个人足足谈了五个小时之久。 蒋告诉甘地,印度继续支持盟国作战非常紧要。这位形貌枯槁的领袖表示他同情中国,不会破坏抗日。几个月之后,甘地给蒋一封亲笔信说:“我认为我们俩在加尔各答那五小时坦率、真诚的讨论,是我一生最满意、最难忘的经验。”甘地表示,反英国的非暴力斗争将会继续下去,但是他“保证(他的)一切行动都将经过审慎盘算,避免有利于日本对中国之侵略”。蒋介石对盟国大业作出极重要的外交贡献——虽然丘吉尔一点也不领情。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34:3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蒋介石和他的美国盟友
  • 宋子文卑屈地写了一封信向委员长道歉,但蒋觉得宋拿他和非洲酋长相比,简直欺人太甚,把他置于软禁状态。那年冬天,宋子文经常和艾尔索普相偕在寒冷、空旷的稻间散步。同时,史迪威趾高气扬,在日记和信画里也不掩怖一下,全无认真承诺改变作风的样子。他告诉太太渡过“这难关”,他觉得“像空气一般自由……伟大、光荣”。他形容“花生米”十月十七日的说教“全是胡说道”。相形之下,蒋的日记和行动却显示他真心和史迪威修好。蒋介石不是那种记仇的人。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36:40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蒋介石和他的美国盟友
  • 十ニ月一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正式公布。在各种历史性的声明当中,它宣示将把日本从中国窃占的一切领土(最重要的是东北和台湾)交还。 十二月三,蒋写下“全世界视开罗为中国一大胜利”。蒋委员长夫妇和罗斯福、丘吉尔合照的照片让中国人民万分动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和西方列强领导人平起平坐。蒋将功劳归功夫人,因为她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还亲自出马和罗斯福交涉一项重大财经议题(只是成绩并没有蒋氏夫妇认为的那么大)。委员长把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给她。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38:21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中国战区
  • 蒋在每日鼓舞人心的信息和故事旁写下自己的感想,约伯的启示是这本文选的主调——面对災祸、悲剧、侮辱和失败都应坚忍不拔。有一向他应该会很在意的话宣称,“被神大用的人,神先要使他的心片片破碎……这是需要忧愁来开拓灵魂。”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39:41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中国战区
  • 魏徳迈也发现中国的指挥结构乱得惊人——华东战场没有一位统领全局的将领,重庆的参谋发出的命令可能和地面战事毫不相关,调兵遣将零零碎碎,相邻战场的高级军官之间毫无协调,师级军官“最多只够得上平庸”。也没有系统做法以新兵增补部队伤亡名额,更缺基本的器、武器、补给和粮食。 魏迈特别注意到,和美国结盟已经三年之久,重庆还没有重型高射炮。 可是和史迪威大不同的是,魏德迈认为国民政府“绝对不是不愿作战”,反而在抗日上展现“令人惊服的韧性和耐力”。他指出,工业先进、全国团结的法国只打了六个星期就投降,中国人打了七年多的仗,伤亡近百万,仍然奋战抗日。另外,跟史迪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魏德迈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图毫无幻想。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41:53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 日本的“一号作战”使毛泽东在政治、军事上皆有收获,而其部队几乎夷然无损。根据共产国际一九四四年十ニ月的一份报告,直到当时抗战已进行七年半,中共八路军仅有十万三千ー百八十六人阵亡,以游击战为主的中共新四军极可能只折损数千人;但是政府军死者逾一百万人。换句话说,从周思来一九四0年一月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至一九四四年十ニ月此一报告之间——这段期间是史迪威等人坚称中共承担抗战主要负担而国军并无作为的时间——中共只有约七万名士兵牲性命。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43:5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 赫尔利也很高兴。他认为毛泽东个人保证共产党将接受蒋介石的领导,构成一大突破。但是,重庆的蒋委员长却叹,毛又“诱惑”了一个老美。厚道的赫尔利都会同意毛泽东草拟的五点和议,让蒋体会到美国恐怕不会停止施压,非要逼他和共产党合组联合政府不可。他的结论是,美国依然要他让步,果真让步的话就会牺牲他的政府以及“个人尊严”。所以他在和周恩来、赫尔利谈判时会再一次亮出“底线”,那就是只有共军完全编入中央军之后,国民党オ会接受中共的合法化。这就是未来两年谈判陷入僵局的症结所在——中共坚持先组成联合政府后再解散其军队,但是国民党绝不同意与任何一个武装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有一次会谈,周恩来拒绝把委员长“不会被接受的”条件带回延安,但是他说,谈判应照旧继续,他会去请示毛的意见。蒋发现,唯一他勉强可信任的这位共产党员“已不如从前之恭顺矣”。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47:3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 盟国其他领袖还在波茨坦开会,蒋已在重庆思考战后世界格局。他和毛一样,预见美苏会发生冷战,写下:苏联已占领半个欧洲,因此视美国为其“假想敌”,但仍需二十年时间オ能重建其经济与军事实カ。中国当然也已经筋疲力尽,但由于在远东人口众多土地广袤,蒋认为足可在政治上和苏联、英国和美国平起平坐。但是他认为,国民政府若是试图剿灭中共,苏联就会支持毛泽东,军事前景赔淡。抗苏“不能如七七对日抗战之时容易把握也”。事实上,蒋等于(第一次)承认中央政府和莫斯科躲在背后撑腰的共军,若在东北和华北爆发内战,结局很可能就是共产党胜。 为了应对这些现实,蒋认为中国必须专注和苏联维持友好合作关系。但是,同时,斯大林也必须相信国民政府有决心和军事实力在必要时出手对付中共——不论结果是多么渺茫。难就难在这里了。蒋写下:如果中国可以发展成“如我能自主自立,中立不倚,则彼当能尊重我中立地位”。但中国若是太弱——意即不愿或不能在东北力抗中共,那么不论国民政府肯如何配合苏联的利益,苏联还是会支持中共。他写下:有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和美国在“中国内地”合作,并与苏联在北疆和东北以及外蒙古问题上合作。这就是——(一)北疆与俄合作,(二)内地与美合作,(三)对俄重政治(中共关系),(四)对美重经济(エ业技术)——的四,点外交方针”。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51:3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雅尔塔、东北和战后战略
  • 东北以外地区的战事节节升级之下,杜鲁门请马歇尔代为拟稿,发一封信向蒋警告说:除非很快有朝向和平解决的真正进展,必须谨记美国與论不会继续对贵国宽宏大量”。在蒋看来,马歇尔对国民政府还有手段可用,对共产党却完全没,而他通用的手段就是——掌控美国及美国对南京的军售。美国国务院事先未宣布,就开始拒绝批准军事设施运交中国,即使中国政府已经付款的军售也不放行。马歇尔告诉周思来,他“几乎已经停止(美国政府对国军的)一切直接援助”。周对此一定颇感欣喜:他实质上已达成让美国在国共内战中居于中立的目标。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54:04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妄想胜利
  • 五月间,林彪动员四十万大军、两百门重炮,又发动一次作战。整个东北地区的政府军全部也不过二十五万人,虽然有一百三十架P-51战斗机和少许B-25轰炸机的支援。 东北之战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它不是游击战,而是庞大的多兵团部队以传统方式大对决,成败要领导カ、空中支持、部队实力、武器、弹药、后勤、情报和部队士气而定。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5:56:20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妄想胜利
  • 杜聿明打败林彪的光辉犹未消褪,他已旧疾重发。七月初,李宗仁婉拒总绾东北军符,蒋遂命令陈诚取代杜聿明。陈诚于八月ニ十九日出任东北行辕主任,总揽政治、军事、经济一切事务。陈诚现在统领十四个兵团,说服蒋把政府军兵力增加到五十万人左右。另外他更换许多高级军官,以及所有的省党部主委;这场人事变动反映出他相信贪渎、无能无所不在。他逮捕了若干军官和国民党党务人员,还把一些人“返”南京。司徒雷登大使的报告指出,陈诚的改革“对政治、军事士气有极佳效果”。但是,他又说,共军第六波攻势预料等道路一干不再泥泞时就会发动,这些改草会有足够时间挽住颓势吗?他很怀疑。 东北的兵力,共军占了优势;他们控制了约百分之九十的乡村地区,还有苏联的支持,更在华北居于强大地位,所有一切使得蒋决定投入更多兵カ到东北,是个巨大、不合理、根本就是疯狂的豪赌。除了士气低落及其他劣势外,他在东北的美式配备部队几乎不可能有弹药、零件或更新备品来源,补充他们的美式武器和设备,他们的库存也低得可怜、危险。他的一则日记或许可窥见他的想法。他写说,失去了东北,山东的海港很快就会沦陷,整个华北也将听任大敌长驱直入。蒋似乎是说,不论他是退出东北,还是在全面作战下失败而退出东北,他都终将失去整个中国。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02:02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
  • 可是,共产党继续在冬季攻势中取得上风,共军占领沈阳周遭地区,又摧毁了国军两个师。卫立煌一月十日到达沈阳,发现他欠缺足够的补给和后备力量,遂采取全面守势。一周之后,林彪切断通往沈阳西南方锦州市的铁路线,并且猛攻沿线各地守军,再横扫了国军三个师。同时,学生攻击上海市长,工厂工人发动罢工,甚至妓女也走上街头示威。蒋在一九四八年二月三日的日记写下:“近日军心民心动摇已极,无人无地无不表现其失败主义之情绪。” 两天之后,卫立煌报告,他只剩下约十天的“后勤供应品”,“如果部队要坚守到四月底”,需要两千亿元法币购买足够的粮食。但是国民政府本身现在开始既缺兵,也缺粮草武器。蒋原先的直觉和常识告诉他东北是个大陷阱,可是这一年来他一再违反此一认识,在选遭慘重伤亡后仍不断投入精锐部队。这个怪决策似乎源于蒋的一个信念,他认为要是东北军事失守的话,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失败也将不可避免——因此就没有必要节省兵,只为了在关内某地划界坚守。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05:10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
  • 马歇尔抵华之后不消几个星期,蒋就开始担心美方会走上姑息共产党的路子,而他大可轻易就放弃争夺东北。然而,国军一九四六年告捷误导蒋认为他可以守住南半部的东北,因此接下来近两年时间,他一再投入更多兵カ;甚至在一九四七年初他再次认识到胜算相当渺茫,仍未改变做法。在一九四八年九月到十月底,辽沈会战关键期间,蒋照常发下详细指令给前敌指挥官,经常使得他的高级将领很难再对下属下达战术、战略命令。但是,据巴大维将军的说法,“尽管此程序非正统”,一九四八年秋天辽沈大战时蒋所作的计划、所下的命令,“仍合理健全”。这位美国将军的结论是,如果这些计划和命令都得到遵行,“结果可能是好的”。鉴于中共在苏联协助下于东北已建立的强大地位,以及国民政府内部财政拮据、士气涣散,巴大维此一评估似乎不太站得住脚。但是它替下列主张增添若干分量:即使蒋迟至一九四八年春天才从东北撤退,他或许仍有足够实力在黄河或长江守住阵脚——虽然仍需借重美国大规模军事及经济援助。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08:26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
  • 十ニ月十四日,解放军包国北平,守将傅作义统辖二十四万沙场老将,却派人洽降,展开漫长的秘密谈判。傅作义要求蒋准他辞职,蒋却不准,告诉傅别把胜负看得太严重。他说,输可以给我们教训,使我们更坚强“亦不为革命历史之羞”。傅作义回头继续和毛泽东秘密谈判。太原方面,老军阎锡山和十万部队深沟高垒,固守在三十六米厚的城墙里。 同样是十月中旬,杜聿明所部仅剩十三万人,被包在安徽、河南交界处。他的其他兵团还有十万之众被切割成小股兵カ,遭到歼灭或投降。奇怪的是,指挥这个战场的邓小平并没有猛攻杜聿明已被包的部队,这些国军部队住在帐篷或露宿于零度以下的天气中,靠空投补给存活。委员长要求杜聿明别试图往南突围到长江,而要往北进攻,进行最后决战。他说别想避开敌人,要摧毁敌人。他又说,这个攻击将是一举扭转军事情势有利于我的关键。蒋晓得杜聿明部队,甚至傅作义、阎锡山部队命运已定,但是基于军人的使命以及需时间准备退往台湾,需要杜“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蒋可能也不希望在历史上留下隔江分治中国的骂名。此外,他不肯全面退守长江可能也是因为不想让大军落入副总统李宗仁手中。蒋一旦下台,李必将继位,或许会争取到美接。不论是什么原因,蒋很明白排除了在中国大陆某地划界固守的方案。圣诞节,杜聿明报告说,他的部属“吃树皮、草根,为了取暖只好烧房子、布料和家具”。可是,这十三万忠贞部队,只有一万人降敌。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13:46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
  • 蒋在年终检讨写下:“各地败战消息如雪片飞来,华北和关内岌可危。”得知开封、郑州之间铁路已断,蒋下了结论:“国家已亡。” 可是,他仍说自己“须臾不敢放松。”自励即使时局动荡,仍能重建浙江到江西的铁路,以及若干座水坝。他说:“我们必须完成一些东西,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不觉有过,我已尽了全力。”虽然他思考退守台湾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年来也认为退守台湾是最可能的果,但自从兵败东北,其实退守台湾早已成定局。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15:41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
  • 次晨,蒋坐下来再次写下他简短但十分坦诚的分析,检讨一度强大的政府何以会溃败的原因。这一次,他没有责怪马歇尔或美国。他说:“此次失败之最大原因,乃在于新制度未能适合现在之国情与需要,而且并未成熟与建立,而旧制度已放弃崩溃,在此新旧交接紧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国救民之基本条件完全失去。”他再度暗示致命之失是他领导的党、军不团结、分裂、无纪律,还有他本身未能建立一个现代化、有效率的组织。他的结论是:“今后立国建军,以确立制度为最重要。” 蒋从来没从国家偷钱,也没有自已私有的金库。为了支应他迁到台湾之前的开销,他向陈立夫主持的中国农民银行办款,借了快速贬値中的金圆券一百万元(依那时的官方率为一万美元)。同一天,委员长和长子蒋经国坐一辆黑色大轿车,在维安车队陪同下前往紫金山。经过二十分钟的车程,父子俩来到国父孙中山陵寝。中山陵的拱门镌刻着很可能是蒋亲选的两个字:“博爱”。下了车,父子俩缓缓走上八段的陡石梯,偶尔伫足休息。他们把保镖留在外头,两人独自走进陵寝,在中国现代革命之父的雕像前,直直站着、低头不语。 (查看原文)
    花生不是酱 2021-09-13 16:19:15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