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我家》的原文摘录

  • 当人们缺失勇气不想继续向前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问题在于,他们需要勇气的时候,他们却想得到安全;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却要寻找自由。他们只不过是在兜圈子。一个哲人要看透表象和幻象,他必须放松自己,静待有益的信息出现,就像张帆起航的小船等待风一样。当人们来寻求帮助的时候,哲人只不过在等候来访者自己决定何去何从,如果有了答案,那么双方都会为之有所收获,因为大家都在接收信息。 坐在那里等待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 (查看原文)
    天蓝蓝 7赞 2012-11-25 12:37:30
    —— 引自第33页
  • 另有一些人想通过否定自己的需要来维持清白感,除非在他们已经付出足够多并感到拥有权利之后。在接受之前,以前的付出让我们拥有一些很短暂的权利,一旦接受我们需要的东西,那权力就会烟消云散。他们宁可维持自己权力感,也不愿意看到那些付出的人们对自己说三道四,他们会这样想:“让你感到欠了我的情,好过让我欠你的情。”很多理想主义者都保持这种态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助人者综合征”。 这种人自我中心、抛弃需求、为自由奋斗。他们从根本上讲是和关系对着干得。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6赞 2013-03-14 15:37:19
    —— 引自第15页
  • 丰盛 一位年轻人, 向一个老人问个不停: “曾经沧桑岁月的你, 和未来岁月的我, 究竟有什么不同?” 老人回答道: “我比你更充实,更丰盛! “比起沉沉的黑夜, 更伟大的是黎明, 昏暗的日子到了尽头, 新的一天仍未苏醒。 只能展现原有的风貌, 借着消退的夜色, 接近光明。 “如同昨天, 向正午急速冲锋, 在炎热啃噬之前, 已爬上峰顶。 也许没有时间, 伸伸懒腰, 沉重的负荷, 与时俱增。 他急速地向下滑去, 遥对黑夜, 深鞠一躬。 一如既往, 得到最后的圆满, 走完了整个行程。 “没有什么 会真正的消失, 曾经存在 便能觅得影踪。 成为过去的历史, 继续影响世界, 借助随之而来的一切, 变得更加丰盛。 一滴雨水, 从浮云上落下, 融入浩瀚的大洋, 得到永生。 “梦想而不付诸行动, 我们的一切是一场空; 思考却不付诸实践, 我们的经验只能是零。 担心付出的代价, 正是失去的一切; 没能经历的经验, 是永远的损失, 永远的伤痛。 “看! 机遇之神在我们面前, 像一个年轻人,新潮、怪诞, 前面有一把头发, 后面光光 画了图案。 迎上前可以抓住头发, 否则只有望图兴叹。” 年轻人接着问: “我要怎样 才能和你一般?” 老人回答道: “顺其自然!” (查看原文)
    满格儿 4赞 2013-02-04 11:11:10
    —— 引自第58页
  • 当人们描述一个问题时,他是想让你信服,接受他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能很好地解释他们的问题。那是一股强劲的拉力。因此,你必须很快打断他们对问题的描述。如果做不到,你就会被带到对方的信念系统中。一旦你接受了他们的信念系统,你就很难看到外边的任何事情,你就不能帮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当感觉到对方的描述是想让你接受那逼真的、疯狂的画面时,你就要打断关于这个问题的描述。如果描述是正确的,问题早就应该解决了。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么严格地说,这些描述是没有用的。 一般情况下,用这种方式描述问题,就是不敢面对解决问题的办法。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4赞 2013-03-20 14:37:34
    —— 引自第220页
  • 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的行为造成分手的后果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这条路的。但是,没有采取行动的那一方,常常会受到一些伤害。那么关系中的角色被颠倒了,付出行为的一方和承担后果的一方错位了。分手也许是必须的,因为心灵需要更多的空间成长,而且,要离开的那个人早已经伤痕累累了。这种情况下,伤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行动限制了我们的选择,以至于某些建设性地事情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痛苦让我们承受。伴侣们常常停留在痛苦的处境里,除非他们遭受了更多的痛苦,足以补偿离开对另一方所造成的痛苦。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4赞 2013-03-14 16:57:09
    —— 引自第25页
  •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为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虽然他们不必对任何人感到感激,自己问心无愧,但那种清白只能让他们成为袖手旁观的观察者。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为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在许多消极挣扎的人们身上,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态度。他们对生活提供的一切采取不欢迎的态度,这种态度最早产生于和父母(或是其中之一)之间的关系中。后来也不再接受其他的关系,不接受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一些人通过抱怨别人给的不够或者不合自己心意来证明不接受是对的。但是,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固守着被动和空虚。例如,有些人抱怨或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惘顾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让自己明显地感受到不完整和损失。 反过来,我们观察一下那些成功接受自己父母现实状况的人们,他们把这些接受的体验转化成持续流动的力量和营养,让它们进入其他的关系中。就算父母对自己不好,也能够在这些关系中丰富地接受和付出。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2赞 2013-03-14 15:12:05
    —— 引自第15页
  • 所有大邪恶的行为,都是那些认为自己在同样情况下比别人好的人做出了的,因为他们在裁定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好,这样他们也就处在邪恶的危险之中。 自认为道德方面高高在上,好像做起来知道别人如何才算正确,这样的态度,总是对大系统的法则造成伤害。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2赞 2013-03-20 14:07:53
    —— 引自第213页
  • 我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有钱的年轻人在责备了耶稣之后就离开了。从那里我得到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模式。当事人可以在离开的时候没有变化,治疗师必须尊重这一自由。这是指,对个体的自由,我们要有最基本的尊敬,包括失败的自由和保持原状的自由。没有意图和没有特殊目标,这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具备的特征。那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放弃影响当事人的一切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治疗的空间。一切事情,只要超出了促成变化的最小所需,就会削弱当事人。在治疗中,越少就是越好。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2赞 2013-03-20 14:24:52
    —— 引自第216页
  • 当父母双方能够在一个价值系统中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感觉到彼此相互团结,孩子闷在他们的共同价值系统中也会感觉到安全,并自愿地跟随这个价值系统。如果父母双方不能团结一致,孩子就会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合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新年价值系统中,就会不知所措。 (查看原文)
    浦舟 2赞 2012-06-27 14:50:43
    —— 引自第116页
  • 如果一方坚持自己的清白有理,另一方的罪责就不会结束,他们之间的爱就会枯萎。那些想置身事外的人和被动服从邪恶的人,不但保持不了清白无辜,反而制造了更多的不公正。爱意需要有承担适当罪责的勇气。 幼稚的宽恕会阻碍建设性地对话,它可以掩盖冲突或者推迟冲突的到来,把事情推给家庭里其他人处理。如果受害者一方试图宽恕做错事的人的罪责,好像他自己有权利这么做一样,那么破坏性就会更大。要想双方都得到调解,那么就要明白受害人不但有要求对方补偿的权利,而且有这方面的义务;肇事者不但有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义务,也有这样的权利。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2赞 2013-03-14 16:05:43
    —— 引自第23页
  • 真正的同理心需要保持一些警觉,保持一段距离。如果你用这种警觉和其他人接触,你就常常能感觉到他们体验到的感受。特别是,您能感觉到需要什么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提问“问题在哪里”相比,需要的警觉性是完全不同的,当你找问题的时候,是无法产生同理心的。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1回复 2赞 2013-03-20 15:35:43
    —— 引自第255页
  • 像你这样满怀痛苦的人,经常会觉得道德上高人一等,并会用这种权利拒绝他人。借着这样的委屈,就让犯错误的人永不超生了。 (查看原文)
    ❤莫莫❤ 1回复 8赞 2011-02-08 23:13:22
    —— 引自第25页
  • “我接受你给我的好东西,那是我很大的收获,我会珍惜它。我给你一切,我是心甘情愿的,它是你的,可以保留起来。我们之间的错误,是我的责任,我会负责,你的责任留给你自己。我心平气和地离开你。” (查看原文)
    扬音 1赞 2012-05-12 10:28:20
    —— 引自第74页
  • 对于助人者来说,明白到系统引起的痛苦总是伴随着安全感和无罪感是很重要的。让人们发生变化就是让他们放弃清白无罪。 (查看原文)
    浦舟 1赞 2012-07-04 16:35:09
    —— 引自第223页
  • 如果当事人看到解决问题的排列画面,把它记在心里,并不试图主动地做任何事情,那么,他就会产生变化所需的巨大的力量。 (查看原文)
    浦舟 2回复 1赞 2012-07-18 20:32:48
    —— 引自第262页
  • 如果你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罪责愧疚,你就再也不会觉得罪责愧疚了。他就会变成你行动的强大动力。 (查看原文)
    浦舟 1赞 2012-07-18 21:55:33
    —— 引自第283页
  • 当一个女人把丈夫当孩子对待时,她会努力改进他的行为举止,好像那才是对他最好,通常她丈夫就会去找情人。 (查看原文)
    扬音 1赞 2012-07-21 22:31:56
    —— 引自第69页
  • 在付出与接受中,第三种通往清白无辜的途径,也是最好的途径,就是完全的付出和接受,通过大量的付出和接受的交换,得到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交换是关系的关键:付出者接受,接受者付出。接受者和付出者双方是平等的。 对这种清白无辜感来说,不但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很重要,而且之间的量也很重要。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大量的付出和接受,让人们感到富足和幸福。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1赞 2013-03-14 15:42:31
    —— 引自第16页
  • 如果你对人的敬重出自真心,就不要老想着帮助或拯救别人。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古代就有的处事原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无为而无不为。借助无为,在无所欲求的主观活动中集聚能量,从而有所作为。无为并不是撤回或退缩。退缩并不能促成任何有益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经》里完美地描述了无为的原则。 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得道之人以无为作为处理事务的准则,从不喋喋不休地说教。一切顺其自然,不按自己的意愿引导;促成一切事物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做一切事情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本领;取得成就后不会得意忘形。正是因为不沾沾自喜,从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减少了失误。 当治疗师故意把他看到的东西保留在心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他看到的东西常常会出现在当事人身上。有时,治疗师有意识地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当事人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为的境界并不是你想达到就能达到的,但它给当事人留下更多发现问题的空间。总之,治疗师不要利用自己的干预来控制当事人做任何事情。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1赞 2013-03-20 14:11:02
    —— 引自第215页
  • 解释,只有在触及当事人的爱、激活它并肯定它的时候才有效果。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倾向,想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心理学的联系。就好像现在这样,以便创造出秩序感和控制感。但是你发现的联系越多,你就越会变得疯狂。当你找到所有的联系之后,你就会彻底疯狂了。最好的心理疗法会对当事人找到的联系有所限制,并把他们缩减到最少。 (查看原文)
    英子(科英) 1赞 2013-03-20 15:03:10
    —— 引自第233页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