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的原文摘录

  •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 (查看原文)
    Dossi 12回复 44赞 2014-02-07 18:20:12
    —— 引自章节:主要就这两段
  • 这里有必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结论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我拟在第八章中作专门讨论)。既然正义的反抗并不能取胜,那么,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可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伊里布的消极避战不应当视作错误。 (查看原文)
    一锅脑浆粥 5回复 13赞 2018-05-05 18:05:43
    —— 引自第204页
  •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 (查看原文)
    书虫 10赞 2014-01-14 15:25:33
    —— 引自第25页
  • 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和客观。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自序
  •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ー目了然。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以上对琦善卖国的心理活动的探究,是从求官图荣、贪财谋利的角度,即人类自身缺陷的角度去分析的。然而,古往今来的卖国者,对自己的行为还有一种堂皇的解释,即为了遵循某一种主义,实现某一种理想。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尽管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古以来,如缕不绝,但是,外来之物欲进入中国,须得经过中华文明强韧且持久的改造,化外来为内在,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长此以往,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在古代,依据儒家的经典,中国皇帝为“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地上的一切的。皇帝直接统治的区域,相对于周边的“蛮荒”之地,为“天朝上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士",《诗经》中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其实也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所能看到的世界,即天下",长久地不出于东亚地区。毫无疑问,这种“天下共主”的观念并不正确,但却客观地反映出中华文明长时期在东亚地区的无可争辨的优越,并长久地维系着大一统王朝在中国的世系相传,即所谓“国无二君”。这种情势在清朝又具体地表现为“天朝上国”、藩属国、“化外各邦”的三重关系。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清王朝的强盛,使周边地区的各国君主,出于种种动机,纷纷臣属于中国,向清王朝纳贡,受清王朝册封。至于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一般皆视之为“化外蛮夷之邦”,在官方文书中蔑称为“夷”,并在其国名上加ロ"字旁。如英、法、美三国,分别称为“唤夷”、徙夷”、“咪夷”。根据儒家的礼仪,清王朝拒绝与这些不愿朝贡的国家作正式的官方交往;又根据儒家“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教义,清王朝又准许这些国家通商。尽管这种通商在清初、清中叶有利于中国,也牽系着沿海数十万民众的生计,但依照“以农为本"的古训,兼之朝廷在此中获益不多,清王朝对此并不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 因此,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所谓“敌国”。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部分。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清朝傲视“四夷”的“天下"观念,部分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优越和外传的历史传统,部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并不低于西方。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儒家教乂的折光,顿时变为最荒谬不堪的东西。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鸡司晨之类的“夷俗";即便令人兴収的西方器物(钟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赏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为“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无怪乎海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坚信于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西夷”,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船坚炮利”。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然而,我们若放开那些对琦善的具体指责,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不难看出,琦善卖国说的根由在于:他不主张用武力对抗的方式,来制止英国的军事侵略,而企图用妥协的方式,达到中英和解。 我以为,在处理鸦片战争时的中英关系上,琦善只不过是“天朝”中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并无精明可言。写上如此一大堆为琦善辧诬的话,目的并不是辧诬本身,只是为能突出地思考这些问题: 为何把琦善说成卖国贼? 这种说法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说法的存在有何利弊? (查看原文)
    清歌 2回复 11赞 2020-03-10 09:28:09
    —— 引自章节:绪论 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
  • 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成至生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尽管皇帝握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因而对一切事件均应该负有程度不一的责任;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级。由此产生了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 (查看原文)
    一锅脑浆粥 1回复 5赞 2018-04-27 18:09:31
    —— 引自第16页
  • 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皇帝。这就冲犯了儒家的“礼”,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 (查看原文)
    一锅脑浆粥 1回复 5赞 2018-04-27 18:09:31
    —— 引自第16页
  • 道光帝虽然天分不高,却很少承认自己的过失,更不会承认清朝此时已病入膏育。他不是从生理上改変机制而谋新路,仅仅是从病理上追求调补疗效。他曾经形象地向一名即将上任的官员谈到为政治国之道,把之比做“一所大房子”,“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因此,一旦出现问题,他总爱把责任推倭于臣子们对他的欺骗,以道德的责难掩盖机制的沉疴。他常常怀疑大臣们的忠诚,对最亲信的人也不例外,上谕中经常问及臣子们是否具有“天良”,“激发天良”便可治社会百病。对于臣下的功绩,他从未苛惜颁以赏赉,但一旦有错,那就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劳多大,毫不犹豫予以严惩。在他这种不无乖戾的治理下,道光一朝大小臣工无不谨小慎微,得过且过。官场上上粉饰之风大盛。 (查看原文)
    芥子书屋 5赞 2020-01-07 16:30:21
    —— 引自章节:二 “剿”“抚”之变
  •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通商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因此,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的国家的存在,即所谓“敌国”。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天朝”体制和观念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鸡司晨之类的“夷俗”;即便令人兴叹的西方器物(钟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赏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为“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无怪乎海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坚信于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西夷”,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船坚炮利”。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奸臣模式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 历史学是讲究客观的,但历史学家的主观意愿,总是不断地被糅合到历史著作之中。 (查看原文)
    肥镜 5赞 2020-01-29 16:35:06
    —— 引自章节:一 琦善其人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50 5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