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孩子的书评 (82)

♬ CaR 2012-11-10 13:32:37

“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最早见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台湾的诚品,即便我沉迷在第一次真正身处诚品的感觉之中,即便我正在亲眼见到很多我最向往已久的书和专辑的狂喜之中,我也没能忽视掉这本书。封面上的合照——帕蒂一直很冷峻的脸,以及罗伯特眯起眼睛孩子一样天真而满足的神情,在我离开台湾之后仍...  (展开)
drunkdoggy 2013-03-08 12:00:31

牵着爱侣的手,穿越雷区

《只是孩子》(Just Kids)是这样一本书,书已经翻过2/3,Patti Smith才学会了三个和弦。而她的神仙爱侣Robert的生命,也已经过了2/3。 很难揣测Patti为何在64岁那年(2010年)选择出版这本书。据她说,是为了Robert的临终之请。彼时,她已嫁作人妇,有了第二个孩子。而Robert...  (展开)
龙之芥 2012-11-10 02:13:48

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曾经有人这样对我说:“我想死在你怀里,在我还活着的时候。” 这似乎是一句不太合乎逻辑但又十分感动的话,不敢肯定那时的我或她是生还是死了。待我怔怔地缓过神来,还是有些被确凿的心痛抓住了,在意识离开身体之前,我还拥在她的怀里,或者将她搂在我的怀里。温暖。醇静。忘...  (展开)
木小瓷 2014-10-10 17:05:27

未必重返美好时代

1967年,一对老夫妇停在干燥温暖的秋日的华盛顿广场,盯着穿羊皮马甲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和穿垮掉派凉鞋和破披巾的帕蒂•史密斯看,女人说快把他们拍下来,他们是艺术家。女人的丈夫却说,他俩只是孩子。 一句调侃,成了帕蒂·史密斯的书名。 ——拜托,不管我们科技再...  (展开)
一冰 2017-02-07 21:40:55

只是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这本书纯属偶然,2016年年底,重新关注了优酷的“看理想”频道,顺带着加了公众号。梁文道在他的一本书里面说过一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读书的人大抵是上进的,因为想从书里获得点什么。人在一年将尽之后,总有一些后悔与期望,于是在元旦前默默发愿,2017年,我将与书为伍...  (展开)
洗澡都不会 2016-10-11 11:45:57

她拥有我想要的一切,包括照片

我永远羡慕功成名就的女人。 尤其是耀眼的,美的,有人一直爱着的,还做成了想做的事的女人。 最近我看了《Just Kid(只是孩子)》,因为偶然,我花了钱,但仍然非常偶然,对此,要感谢新世相图书馆,这个月的四本书中我最喜欢这本。 此前,我也知道这个女人,因为她也喜欢...  (展开)
E.T 2013-02-28 02:00:38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soulmate(gay闺蜜)的好吗

(其实是两个月前写的忘记发了) 一直留着罗伯特死的那最后几页舍不得读。昨晚终于还是看完了。 我还没有来得及做摘抄,但好在书里并没有大篇幅呐喊式的,或者诗化的语言。帕蒂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着她和罗伯特的岁月,她毫不娇饰,哪怕那么多生离死别也都写得云淡风轻。...  (展开)
Chameli 2013-01-18 14:27:19

温柔,动人

译者后记写的很妙。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光怪陆离的场景,尽管令人兴奋,但在一条追寻自由的小路上也只是斑驳的光影。这不是漂亮话。即便没有贴身走在这条路上,你也一样能够感受,这个故事里,真正让你难以释怀的,其实是那份无以代受的哀乐和了不可得的聚散。在这件事上,...  (展开)
别叫我萨尔 2013-07-21 10:28:46

我们的肖像

最好的爱情不是王子遇上公主,而是一个流浪汉遇上另一个流浪汉。 在那个可能通往一切的年代,女孩已逐渐摆脱童年时的名单。她开始愈发强烈的意识到独立的自己。她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去实践脑海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认为她应该去追逐自己的使命。于是她来到了纽约,开始了前途未...  (展开)
Lillian 2013-05-31 11:06:41

时代的力量

最大的感觉就是时代造就一切。在一个你在街边买咖啡都会偶遇奥伦金斯堡,去club里都是艾迪沃霍尔,经常去的咖啡馆曾有过杰克凯鲁亚克的身影的时代里,无法不使一个刚满二十岁,热爱诗歌与音乐的姑娘产生对这样一个文艺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她希望成为诗人,她渴望变成乐手,她...  (展开)
w_wxuan 2014-07-27 21:45:00

世间的爱很多种

作为一个不太了解摇滚的人,对于书中的众多名字会比较陌生,可能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但是帕蒂和罗伯特之间所拥有的在男欢女爱和亲情之外的那第三种爱,让人动容。这份爱意,有点自私但不丧失理智,有时癫狂但视彼此的好为一生的满足。在世间,罗伯特有帕蒂的紧紧依赖,在另一...  (展开)
果然 2013-02-15 18:39:26

生命不过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节日期间快速读了,快速地流了几滴泪。 想起一句歌词,有一天我哭了,是因为我老了,变得很脆弱。 ……如果有一天他们平静了,是不是也因为老了,不得不分别? 如果有足够亲密和共同承担的人,世界会改变结构。 他们的小世界,别人是进不去的,但也不完全闭合,各有缺口,各...  (展开)
香橡皮 2012-11-17 14:39:39

短评的字数不够了

出于对民营书店的支持,在杭州晓风书屋买了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传记,更是摇滚在那个时代的传记。如同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这本书也提及了大量的摇滚歌手及他们的作品。而这可是那时代的摇滚女王亲自写就的指南,让我们更好地重温那个时代。 ...  (展开)
LSA16011 2021-01-21 17:50:29

freebeing 自由人

卉推荐的书。 这是一本流浪指南,让我总是代入我和ME去感受书里所描绘的生活。 “捡别人吃剩的龙虾爪来做项链”不就像我们捡了人家的破鞋架来做桌子。 “我们不多的财产悉数堆在未来卧室的中央,我们穿着外衣睡觉,到了捡破烂之夜,就上街搜寻需要的东西,神奇的是竟然都能找到...  (展开)
L 2020-12-16 12:33:03

在只属于她的宇宙学里,一颗星图上的蓝星

2019年,得知Patti Smith出现在“秘密夏至”音乐节阵容名单上的那段时间,我正在看这本传记。在上世纪精神领袖相继离世的年代,听闻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位来自六七十年代嬉皮盛世的老灵魂,想到手头读到一半的书,隐约觉得这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馈赠。于是匆匆赶在启程去北欧之前一...  (展开)
黄豆豆 2017-04-30 22:20:11

我们将成为自己

摇滚教母patti smith 写和自己昔日恋人,灵魂伴侣的故事。 “如果你咬定人生只活一次,就没有什么理由随波逐流!” “这一切将通往何处?我们会成为怎么洋的人? 一切将通往彼此,我们将成为自己。” 是的,最后我们将成为自己,不是更好,不是更优秀,人终其一生的经历,成...  (展开)
珑淼张 2016-12-14 22:52:19

27岁

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整本书美的像诗,像首歌。 与去年同期看的《源泉》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我理想的生活! 最近喜欢摇滚,喜欢跟着自己的心走,终于明白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 书中很多人挂在27岁,《七月与安生》中一样。于我,27岁是个重...  (展开)
骋原 2013-05-16 12:12:00

[2012-2013读书摘抄]参照人生的我是多么的愚蠢

即使是循规蹈矩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循规蹈矩,让人愈发地惶惶不安起来。那时候我正在心血来潮地看了除了《巨人传》之外的第二本传记,Patti Smith的回忆录。21岁的她跟爱人罗伯特已经栖身于切尔西酒店,帕蒂在贫穷与诗歌却不见其不幸,卖书写字画画还拿起了吉他,罗伯特画画拍...  (展开)
GHenry 2013-04-29 21:22:22

两位叛逆的青年与众不同的情感经历

帕蒂·史密斯这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个世界影响很大的回忆(自传)以娓娓道来的文笔,向读者描述了2位20世纪60年代,在其正处于叛逆年代的美国男女青年走出家乡到纽约这个大都市闯荡的人,如何经历了自谋生路,吸毒,与众不同的情感经历与性爱经历,最终成为创造性人物的历程...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后页> (共82条)

订阅只是孩子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