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的原文摘录

  • 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用完形心理学里面的话来说,不存在是存在的必要土壤,让我们得以看到存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查看原文)
    冰雅冷轩 1回复 3赞 2013-12-17 10:27:14
    —— 引自第36页
  • 按照贝克尔的说法,大多数人应对这种情况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幻觉,确切地说是终极幻觉(Big Delusion)。它是最基本的人类欲望—贝克尔认为它比性欲还要基本,而且它会催生“永生系统”,这种非理性的信仰结构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永远存在。有种做法―直都很流行:那就是把自己跟某种能够永存的部落、种族或者国家联系起来,成为它们的―部分,随之进入无尽的未来。还有通过艺术永生的方法,艺术家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会流传百世,自己也因此不朽—走上伟大艺术家的神坛,或者最起码,随着孙辈的阁楼里某张日落风景画底部的签名而永生。 而最高级的永生系统都被奉祀在各种宗教之中。在东方宗教的教义中,人只是宇宙能量的一部分;而西方宗教则告诉信徒,人死后会跟耶稣基督会合,另外,世界上还有不甚高级的财富永生系统。它为我们树立起―个绝妙的人生目标,每天早上我们醒来都会对自己说:多挣钱吧!这样我们就不必思考最后的死期了。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1赞 2014-04-15 21:02:49
    —— 引自第12页
  • 对叔本华而言,生活在这个充满幻象的世界,个体会跟超越的意志分离开来,开始拥有自己的生命。分离之后的第一天,它会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幻象连接。叔本华说,这些幻象包括所有事物,从我们的职业规划,到爱国主义,到对某个宗教的虔诚。这种连接使我的个人意志跟你的个人意志相对立,于是产生了世界痛苦的根源。 当然,我们连接的另一个重要事物,就是我们自身的持续存在:我们拥有疯狂的生存意志。我们能自我毁灭到什么程度,哈,达里尔?想继续活下去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我们必须放手,必须放弃自己,接受表象的世界没有价值的现实,并且接受生命和死亡都不真实的现实。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1赞 2014-04-16 13:25:06
    —— 引自第44页
  • 按照贝克尔的说法,大多数人应对这种情况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幻觉,确切地说是终极幻觉(Big Delusion)。它是最基本的人类欲望——贝克尔认为它比性欲还要基本,而且它会催生“永生系统”,这种非理性的信仰结构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永远存在。有种做法一直都很流行,那就是把自己跟某种能够永存的部落、种族或者国家联系起来,成为它们的一部分,随之进入无尽的未来。还有通过艺术永生的方法,艺术家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会流传百世,自己也因此不朽——走上伟大艺术家的神坛,或者最起码,随着孙辈的阁楼里某张日落风景画底部的签名而永生。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20-12-21 17:21:10
    —— 引自章节:第1章 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 你仍然可能会为某些世俗目标而奋斗,这种目标能让你相信自己会永生。比如说,你想成为“时尚人士”或者“道德君子”,再不就是“有性格”的人——其实这些都是一回事。你还是相信了某种终极幻觉,认为自己比死神聪明,可以用某种身份去超越你那卑微胆小的个体,“大过生命”,也大过死亡。 贝克尔认为,各种幻觉依靠文明得以维系。几乎每种文明都发展出了一种人类文明所共有的永生系统。事实上,这些系统是文明的基本功能。如果没有它们,对于死亡的焦虑会让我们发疯,文明也就无法持续发展,我们会重回弱肉强食的世界。拒斥死亡是文明的生存策略! 如果跟相同文化里的其他人拥有相同的幻觉,维持幻觉就轻松多了,而且最好能跟自己的家人拥有相同的幻觉。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20-12-21 17:21:10
    —— 引自章节:第1章 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 然而,永生系统会让我们行为失当。如果我们认同了某个永生系统,将终极的个人意义也赋予其中,那么势必就会跟其他系统的人产生对立。这一现象在各种宗教冲突中屡见不鲜,而且揭示出一个关键问题:不可能所有的系统都是正确的,所以别人的系统肯定是错的。 但文明也为对立的永生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法:杀死那些混蛋!一旦他们死了,就不会对我们的永生感造成威胁。嘿,还真管用。 人们以各教义及其永生系统之名,掀起了无数腥风血雨,关于这些的记录卷帙浩迭。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名著《上帝不伟大:宗教是如何毒害一切的》(God Is Not Great: 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就是“新无神论者”运动的经典之作,翔实记录了所有为了维护各自宗教的主导地位而犯下的反人类罪行。但超现实主义喜剧演员埃默·菲利普斯只需要一个故事就能说清。 一天我路过一座桥,碰巧看见一个人想跳河自杀。我跑过去对他大喊道:“别跳,别死啊。” “为什么不让我跳?”他说。 “因为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活下去啊。” “有吗?比如说?” “呃……你信教吗?” 他说他信。 我说:“我也信!瞧,有共同点了吧。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佛教?” “基督教。” “我也是!天主教还是新教?” “新教。” “我也是!圣公会还是浸礼会?” “浸礼会。” “哇!我也是!上帝浸礼会还是主耶稣浸礼会?” “神之浸礼会。” “我也是!那你是上帝浸礼会的原旨派还是改革派?” “改革派上帝浸礼会。” “我也是。上帝浸礼会1879年的改革派还是1915年的改革派?” “上帝浸礼会1915年的改革派。” “去死吧!你这个异教徒人渣!”我一把将他推下桥去。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20-12-21 17:21:10
    —— 引自章节:第1章 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 关于濒死体验,主要的问题在于,这种经历是否与我们“正常”的经验现实(“真实世界”)有联系,而非大脑胡乱编造的? 对濒死体验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其原因是神经突触的连接突然断裂,这是一种异常的大脑活动形式,可能是由致命创伤引起的。神经外科医生菲利普·卡特报告说:“大脑是一台终极电脑。它关闭后再重启的话,就会出现很多能够引起变化的大脑活动。”他表示,濒死体验和濒死记忆都是这种大脑活动异常的产物,就像在癫痫发作时产生超越体验的人,其脑电图显示出异常的脑部活动。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20-12-21 17:21:10
    —— 引自章节:第9章 不寻常的体验
  • 伯特兰·罗素就说过:“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查看原文)
    北纬 1赞 2020-12-21 17:21:10
    —— 引自章节:第11章 自杀:让死亡成为笑点
  • 索伦还有一个摆脱绝望的秘招:把自己淹没于人生的琐事中。沉浸于“生活的琐碎”之中,让自己陷入“日常状态”,变得平静。没问题! (查看原文)
    waterfall 1赞 2022-02-20 22:59:06
    —— 引自章节:第2章 让焦虑成为你的保护伞
  • 焦虑本身就是出路!很酷,对不对,达里尔?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 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查看原文)
    waterfall 1赞 2022-02-20 22:59:06
    —— 引自章节:第2章 让焦虑成为你的保护伞
  • 细数生命中的欢乐时刻, 细数不被痛苦侵蚀的日子, 你就会知道,不管你是谁, 都不如从未降生。 (查看原文)
    waterfall 1赞 2022-02-20 22:59:06
    —— 引自章节:第3章 死亡——必经之路
  • 在《生命的意义》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女人坐在壁炉旁,说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些陈词滥调:与人为善,吃饱穿暖,享受人生。 (查看原文)
    waterfall 1赞 2022-02-20 22:59:06
    —— 引自章节:第3章 死亡——必经之路
  • 我的自我就是一个“透视点”,将我所有的经历组织了起来。我们经历时间,例如,“当下”。作为一种体验,时间并非互不关联的时刻所连成的直线,也不是当前时刻沿着轨道不断流逝。我们的现在,总是与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展望相交织。在时间中,我们体验到的自我是一个连续体。 (查看原文)
    冰雅冷轩 2013-12-25 21:03:50
    —— 引自第181页
  • 我所有经历中最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所有的经历都“属于”他们所谓的“现象学自我”(phenomenological self),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我”(me)。我不断地去体验“我”,而这个“我”就是其他所有经历的中心,我的所有感知、想法、意义和意图都交汇于“我”。 (查看原文)
    冰雅冷轩 2013-12-25 21:28:44
    —— 引自第182页
  • 然而永生系统会让我们行为失当。如果我们认同了某个永生系统,将终极的个人意义也赋予其中,那么势必就会跟其他系统的人产生对立,这一现象在各种宗教冲突中屡见不鲜,而且揭示出一个关键问题:不可能所有的系统都是正确的,所以别人的系统肯定是错的。 但文明也为对立的永生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法:杀死那些混蛋!一日他们死了,就不会对我们的永生感造成威胁。嘿,还真管用。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5 21:05:07
    —— 引自第16页
  • 如果我们跳过直面死亡的步骤,体验不到永恒的虚无(Eternal Nothingness)并且坚持生活,如果我们拒斥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恐惧和害怕,就失去了体验超越的唯一机会。索伦说,这是因为,焦虑是我们的终极老师!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6 13:23:55
    —— 引自第27页
  • Memento Mori ( 记住你会死去)!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6 13:29:02
    —— 引自第51页
  • 对海德格尔来说,最坏的消息可能就是,我们的灵魂将会永生。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6 13:29:28
    —— 引自第54页
  • 萨特的意思是,人类没有“本质”,没有什么预先设定的目的,跟橡胶鸭子不一样。人类自身什么都不是,而橡胶鸭子就不―样,在浴缸里呆过三个小时的人都知道它是多么好的玩伴,萨特认为,人类跟橡胶鸭子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6 13:33:38
    —— 引自第55页
  • 萨特认为,死亡的意义在于“自为(for-itself)永远变成了完全融入过去的自在(in-itself)"。 (查看原文)
    桐岛伸弥 2014-04-16 13:40:17
    —— 引自第54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