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成为武器的书评 (8)

newlight 2014-12-04 18:51:22 Harvill Secker2014版

《日瓦格医生》事件

1957年10月,苏联作协总书记苏尔科夫(Alexei Surkov)在意大利接受当地共产党报纸《团结报》采访时透露,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被苏联国家出版局退稿,原因是该小说对十月革命持怀疑态度,作家本人已接受批评并愿意撤稿。但是现在一家意大利出版商不顾作者的明确意愿,坚持...  (展开)
无善无恶 2022-07-16 13:02:50

诗人就是诗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一个“精致”的家庭,从小看到的就是托尔斯泰,拉赫马尼诺夫,斯卡拉宾之类的艺术家来家里聚会。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天才钢琴演奏家,都是出生在现代乌克兰敖德萨的居民。 从小就认定自己是“第一”的人物,只要做不到“第一”,就放弃。 成年后两对夫妻结伴...  (展开)
念念不忘 2022-04-02 19:12:29

艺术是一腔热血的激情、是情感的宣泄、是灵魂的呐喊,是创作者心灵的独白。它关乎热爱、关乎激情、关乎伤痛、关乎绝望,唯独无关政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日瓦戈医生》是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半自传小说,拜读之时还不知道它曲折的出版经历,但个人并不认为其反苏,书里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精神的展现以及对那个战争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命运的飘零无奈。但正是这本内容几乎与政治毫无相关的书,只因为书中些微提及了十月革命,而被苏联...  (展开)
写秋 2018-11-18 14:00:11 Pantheon2014版

帕斯捷尔纳克的时代个人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The Zhivago Affair作为一本旨在通过档案梳理和人物传记访谈来呈现CIA以《日瓦戈医生》为契机,调动资源进行冷战文化斗争的书,把太多篇幅花在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动人呈现和对以他为中心的苏联文艺界一隅的群相刻画上了。看完我除了对CIA在五十年代比利时和奥地利的国际展会上向...  (展开)
宸轻箫 2018-03-06 07:08:02

政治和文学的介入

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凭借《日瓦戈医生》一书成功摘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也是除萨特和鲍勃迪伦外又一位拒领诺奖的传奇人物。与后二者不同的是,他的拒绝并非个人抉择,而纯粹迫于政府压力。苏联当局以该书反苏维埃政权为由而始终拒绝出版,而一直试图远离政治的老...  (展开)
帶燈 2017-02-27 13:23:33

政治围猎下的《日瓦戈医生》 ——读《当图书成为武器》

作为帕斯捷尔纳克“灌注了自己的实在精神和部分神经结构”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诉求、深邃的哲学思考、非传统的诗化叙事和围绕其创作、出版、传播所引发的冷战两大阵营之间的文化角力,一直为人所乐道。在这场文化对决中,政治视角成为美、苏两国解读该小说的...  (展开)
已婚奥特曼 2016-06-06 14:45:47

个人评分:这本书中的某些事,其实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必然会做一些不能公诸于世的事,必然会对一些言论或信息进行封锁。

书评: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这本书直到他死的一本传记。 这本书中的某些事,其实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必然会做一些不能公诸于世的事,必然会对一些言论或信息进行封锁。 但是,当整个国家的法制、执法...  (展开)
锁、清秋 2015-05-13 11:23:50

不错

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喜爱的小说,至今汉译本已有十几种之多。但许多年轻读者也许并不了解,这样一部小说,最初在苏联国内无法出版,在国外出版后引发轩然大波,由此引发的苏联国内的批判和攻击,而这又引发了世界性的舆论批评。即便在九泉之下,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也有理由为...  (展开)

订阅当图书成为武器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