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的书评 (13)

寒冬夜行人 2023-02-17 20:59:21

人生本来就毫无意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比死去的人强,但是任何一个活着或者死去的人都不比另一个活着或者死去的人强多少。 这是一部采用意识流与多角度叙述手法创作的小说。第一章从康普生家小儿子——傻子班杰明的视角出发,读的我如同坠入云...  (展开)
失踪者K 2022-12-18 16:42:25

《喧哗与骚动》人物简表

康普生家 1、大姆娣 第零代。奶奶。 2、杰生·李奇蒙·康普生 第一代。父亲。 3、卡罗琳·巴斯康 第一代。母亲。康普生太太。 4、毛莱·巴斯康(毛莱舅舅) 第一代。卡罗琳的弟弟。帕特生太太的情人。 5、大昆丁 第二代。长子。 6、凯蒂(凯丹斯) 第二代。女儿。 7、小杰生 第...  (展开)
Ee 2022-02-04 00:10:04

从“失贞”到“失我”: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伦理危机 ——以《喧哗与骚动》为例

摘 要:樊和平教授提出:在伦理视角下,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一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对以传统种植园经济为主导的美国南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此为背景,福克纳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正是对南方精神危机和其伦理道德异化的正面揭示。本文...  (展开)
承植 2016-12-03 13:27:43

形式结构创新与内容思想阐发双赢的意识流文本——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本来用一天就能读完的文本,而我却断断续续地花去了两周时间,这或许就是意识流文本相对于以前接触的正常叙事文本所突出的阻拒性,虽然阅读之前做好了准备,但还是猝不及防地晕,时间跳来跳去、场景自由切换等一切令人难读的东西都是在无限逼近人的意识的习惯,我们平日里脑子...  (展开)
柳营 2022-03-28 22:07:40

如何阅读《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的这部小说以结构精巧、寓意深刻著称,因为在叙事上采用了一些意识流和多角度的特殊技巧,使阅读相对有难度,不过,只要将人物关系和叙述方式理顺了,还是不难理解的,我试着画了一幅简单的人物关系图,有助于明了小说的内容。 福克纳自己说:“我写了一个小姑娘的故事。...  (展开)
PaRaDiseLost 2021-12-15 23:07:17

福克纳好厉害

第一次阅读意识流小说。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史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作为其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即将没落的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全书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前三章分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这一天的所见,与同时期海明威粗暴的简洁主意不同,福克纳选择了另一种...  (展开)
2020-02-15 00:56:38

再读福克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拿到这本书到真正读完它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总共尝试了三次才真正完成了阅读,因为总希望自己能在非常好的状态下一口气读完它,今天终于实现了愿望(笑)之前读福克纳的短篇集就感叹过他的文字如同江河的流水般奔涌,读完《喧哗与骚动》更是惊叹怎么会有人写出这样的作品后将...  (展开)
Yggdrasill 2019-05-02 00:59:16

没看懂

事先就知道福克纳这本不好读,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挑选了李文俊和方柏林两个译本。尽管知道先读3、4章会更容易理解,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从第一章读起,第一遍看方柏林版(没有注释),第二遍看李文俊版(有注释),最后阅读序言以及附录的人物表(后来发现其实还是从第一章读起比...  (展开)
斌者 2021-06-15 20:57:58

忍冬的香味

之所以从图书馆书架上拿下福克纳的这本《喧哗与骚动》,是因为之前看见其他作家盛赞《八月之光》,想着前者自然也不会差,所以起了阅读的兴趣。班吉的视角章节写的太混乱,我几乎快看不下去,到了昆丁和杰生的部分就好很多,忧郁迂腐与心肠狠辣的角色都跃然纸上,能明显感受到...  (展开)
2021-01-19 23:24:43

沉重的难以读下去

无助,糜烂,混乱,绝望……纷至沓来。 压抑感让我读不下去。可是,前所未有精神体验和准确新颖的意境与联想又让我忍不住要读下去。 天啊,也许是我不够坚强。 可假如我十分坚强,是否就让我体会不到这种绝望了? 读完这本书,我需要读什么,好让自己看到世界的善良与希望。或...  (展开)
EricAnn 2020-10-10 01:25:35

一点感想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说:“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也许的确如此,世人皆为痴人,言语也皆为说梦。无论存在与虚无,人本荒诞。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个表达者的宿命,智如唐寅者,也只能隐蔽桃花庵里饮酒高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展开)
北风那个吹zrn 2019-08-03 18:50:57

“他们在苦熬。”

喧哗与骚动 薄薄一本、短短几个印象式场景的不连贯拼接、支零破碎的人物塑造、混乱的意识流结构,却把把带有深厚历史社会背景的挣扎和沉沦精巧地拓印出来,手法很现代,可含蓄得很传统,从对由心理视角向周围生活发散一圈的无关紧要的漫谈絮语中显出及其复杂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展开)
Cosette 2017-01-12 15:37:10

大时代的喧哗,人性下的骚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之前在读《百年孤独》的时候,看过一个马尔克斯的介绍,说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风格,而不单单是模仿福克纳的叙事技巧,当时感到很疑惑。现在读完了《喧哗与骚动》,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喧哗与骚动》主要写1898年到1828年这三十年康普生一家的变迁和家族...  (展开)

订阅喧哗与骚动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