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的原文摘录

  •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 我们不承认自身与环境都是由不稳定的元素所组成,只要一点小刺激就会分崩离析 因为我们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 一切万物,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 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一切和合之物与其无常的本质合二为一。 而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不论宗教的或世俗的)、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 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当我们学会了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升起无畏之心。 每段关系 最终都会结束,即使不是别的原因,也会由于死亡。如此一想,我们对每段关系的姻缘就会更珍惜与理解。 我们能认清姻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是如此。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因此生命是无常的。 这种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的习惯,在幼年时就开始形成。 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他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被鼓动起来。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 自我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着于自我也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 骄慢和自恋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24赞 2012-10-18 07:07:56
    —— 引自章节:全书
  •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最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查看原文)
    000 16赞 2012-09-14 10:57:25
    —— 引自第27页
  • 一般而言,人们眼中的天堂景象,是活在与目前所处类似的系统里,只是它更精密,而且一切顺利得多。 我们自己创造出朋友和敌人,却忘记他们是怎么来的。由于缺乏专注力,我们自己创造的东西变得坚固而真实,而更纠结于其中。 当你从梦魇中醒来,会感到如释重负,但大乐好比从来就根本没做过梦。 当更好的快乐出现时,我们就马上丢弃现有的快乐。 如果证悟只是快乐的话,那么某种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它也会被抛弃。构筑于快乐之上的人生,基础是脆弱的。 我们只是从各种不利的情况之中,诸如与不善的人相处,或不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等,击节了而这些污染物而已。 如果不能够觉受一切现象本来具有的清净,至少,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清净的状态,能帮助我们往前努力。 想象没有染污情绪和负面性的状态,是了解证悟本性的第一步。 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我们制造的二元分别的心,就是(痛苦和障碍的)因。 只有痛苦在完全成熟的状态下,我们才认知到它是痛苦。 他并非炫耀他打败了一个外在的敌人,而是发现了真正的敌人是攀缘的我执;而击败我执,比一切真实或想象的超自然恩呢管理,都是更大的奇迹。 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 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 佛陀教导人们,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征服敌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时规劝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征服敌人,先要征服自己的嗔恨。 我们好像犯了厌食症或贪食症的人,虽然可能苗条美丽,却无法接受镜中所看到的自己,而别人也不懂为何她觉得自己肥胖。 手掌与虚空同大、尘土与黄金等值。 当悉达多证悟时,他并不是把时间停止下来,或抵达了时间之终点,他只是单纯地不再受时间概念的染污。 我们要让自己看起来光鲜,是为了他人,要吸引他人,与他人竞争,被他人... (查看原文)
    邱陆陆 6赞 2013-10-15 17:20:4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涅槃超越概念
  •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上,情绪即是痛苦。不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是生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更进一步的,他也发现,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神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例如当你突然认为某个人在批评你、忽视你,或者剥夺你的利益时。然后,相对应的情绪就会接着生起,在接受、陷入这些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我们“被鼓动”了。因此悉达多发现他的解决方法——觉知。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会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如果你像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在有分别心的成分。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受制约,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举起手来,我们认为我就是这个形体。我们认为我拥有这个形体,这是我的身体。我们认为,形体就是我,我很高。我们指着自己的胸膛,认为我住在这个形体之中。我们对于感受、觉知和行为也会这么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觉知……但是悉达多了悟到,不论是在身体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被称为自我。如同火圈的视觉错幻一般,自我也是虚幻的。它是谬误的;基本上错误,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们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们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着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的荒谬行为。它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 (查看原文)
    April 6赞 2014-02-04 17:51:4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情绪和痛苦
  • 在世俗世界中,对证悟最接近的比喻就是自由;事实上,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上,自由的概念是我们的原动力。我们梦想着一个能随心所欲的时空,就像美国梦。在我们的演说和宪法当中,我们把自由和个人权利拿来像咒语一般地念诵;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并不真正想要它。如果被赐予完全的自由,我们可能会不知如何是好。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来善用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无法免于自己的傲慢、贪婪、期待与恐惧。如果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突然消失,只剩下一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有全然的自由——他可以大叫、不穿衣服四下游荡、违反法律——虽然这样的世界不再有法律,也没有证人。但迟早他会开始觉得无聊、寂寞,希望有同伴。而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就是为他人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因此如果这位孤独仁兄的愿望实现,获得了一位同伴,这位同伴很可能会我行我素,因而有意无意地减损了他的自由。这怪谁呢?当然是这位孤独仁兄了。因为他的无聊造成了他的减损。如果不是无聊和寂寞,他可以还是自由的。 我们善于限制自己的自由。即使能够,我们也不愿裸体四下走动,或者拿死鱼当领带去面试求职,因为我们想赢得好感,交到朋友。总是另类或民族文化能提供很多智慧,我们也可能不愿碰触它们,因为我们不愿被指为嬉皮一族。 我们居住在责任和规范的牢狱之中。我们把个人权利、隐私权、持枪权、言论自由等说成重大议题,但我们却不愿意与恐怖分子做邻居。当事关他人,我们就要加以限制。如果他人全然自由,你就可能得不到你要的一切。他们的自由会限制你的自由。当马德里的火车和纽约的建筑物被炸毁时,我们责怪中央情报局纵容恐怖分子到处逍遥。我们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侵害。但侵害者和恐怖分子却视自己为自由战士。同时,我们由希望自己是政治正确的公正之士,因此当我们貌似外裔的邻居被政府探员找麻烦时,又可能为他抗议。对于不切身的议题保持政治正确是特别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我们很可能成为自己政治正确的受害者。 (查看原文)
    Cello 4赞 2012-06-09 14:02:14
    —— 引自第128页
  •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查看原文)
    尔尔 4赞 2012-06-10 01:28:43
    —— 引自第29页
  •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完完全全地活着。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2-07-29 14:50:48
    —— 引自第15页
  • 当我们学会了解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培养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2-07-29 15:03:08
    —— 引自第26页
  • 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觉受之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2-08-03 21:21:10
    —— 引自第80页
  • 如果认真的想要达到证悟,我们需要有力量放弃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事物,而且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独自步向这条道路。不追求赞誉和收获,不逃避批判和损失的人。 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相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你看穿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情,但是你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2-09-20 03:13:10
    —— 引自第1页
  •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而且他们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 我们的欲求是学习而得的。 这种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的习惯…… 有些快乐的文化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来说,银行账户里有一点钱、舒适的住所、足够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他基本的生活条件,确实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但是,印度的苦行僧和西藏走方的隐士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钥匙圈——他们不必恐惧财产会被别人偷走,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东西需要锁起来。 人类一直努力试图寻找快乐,不仅透过物质拥有,也透过宗教的途径。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一个选择,我选择正义。”但究竟是谁的正义?我们应该遵循哪一个人对正义的诠释?极端主义只不过是选择一种正义,而排除所有其他的正义。 我们不断地寻找痛苦的征兆。而一旦找到,就马上寻求疗方。 迷象 这个轮转之中,没有恶,没有善,没有过失,因此也没有责怪,这使得他的解脱,带有极大的悲心。 有些情绪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却没有,因而被视为“不存在”。 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不论是在身体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被称为自我。它是虚幻的,是谬误的,基本上错误,而究竟上不存在。 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他也发现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他特别地神似无明如何创造出自我的标签,将它附着于完全没有根基的和合现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后拼命地去保护它。他发现,这个无明直接导致痛苦和伤害。 我们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行动,就不会有信心,我们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创造出所有这些有名或无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种情绪。 无明的喜乐只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 自我,如同魔罗一般,威力强大且贪得无厌,自我中心且虚伪欺诈,贪求众人目光、机敏伶俐而且爱慕虚荣。 ... (查看原文)
    邱陆陆 3赞 2013-10-15 17:18:25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情绪和痛苦
  • 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绝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样,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07-29 15:12:57
    —— 引自第31页
  •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修心和禅定是处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查看原文)
    静心沉气小虾米 3赞 2013-01-08 13:19:15
    —— 引自第83页
  • 我们在生日派对中吹熄蜡烛来庆生,而事实上熄灭的蜡烛应该用来提醒自己,离死亡又缩短了一年。我们以烟火与香槟庆祝新年,让自己忘掉旧的一年永不复返、新的一年难以预料的事实。然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当这个“任何事情”令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摇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样。如果心情不好,我们就会去逛街、下馆子或看电影。我们编织梦想,瞄准终身成就,诸如海边墅、徽章、奖座、提早退休、名车好朋友、好家人、好名声,最好还要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到了晚年我们还要有个忠诚的伴侣一起坐豪华游轮旅行,或养纯种贵宾狗。杂志和电视介绍并强化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模范让人们去追求,不断地创造新的幻象来引诱我们。这些所谓成功的观念,就是我们大人的婴儿摇鼓 不论是念头或是行为,我们在一天当中所做的任何事,几乎没有一样显示出我们觉知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我们浪费时间在影城等候一部烂电影开演,或急着赶回家去看电视直播节目。当我们坐着看广告、等待…“此生的光阴就逐渐消逝了。 (查看原文)
    白河 3赞 2021-09-27 16:02:40
    —— 引自章节:婴儿摇鼓及其他分心物
  • 或者我们终于会忍无可忍,心想:“我受够了!”然后结東一段关系,却又再找另一个人重新来过一通。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倦,因为我们期待而且相信有个无瑕的灵魂伴侣或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处等着我们。面对每天令人懊恼的事,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认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弄对,这一切都能修理,牙齿是可以刷的,我们可以感到完满。也许我们还会认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从生命中的课题中学到熟。我们期望自己变成像《星球大战》电影中的智慧长者尤达(Yoda)样,却不知圆熟只是衰朽的另一个面向。潜意识中,我们期待自己会到达不再需要修理任何东西的境界。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深信“解決”的概念。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开始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种永无体止的处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义。事实上,我们是在等待生命开始。如果有人通,大部分的人都会承认自己是为了某种美好的将来而努力,譬如在美国缅因州肯纳邦克港的木屋或哥斯达黎加的小屋中安享退休生活,或者有人梦想在中国山水画般的理想山林里,在瀑布和鲤鱼池畔的茶亭中,禅思静坐,安享晚年。 (查看原文)
    白河 3赞 2021-09-27 16:02:40
    —— 引自章节:婴儿摇鼓及其他分心物
  • 我们不会再执着于字眼。如同生菜色拉之于老虎,你可以想象如果一切世间的诱惑都不具吸引力,而你能超越各种贿赂或劝诱的话,会是如何。如果能不被赞誉所收买,不被批评所打击,我们就会有无比的力量。我们会极度地自由,不再会有不必要的期待与恐惧,汗水和鲜血,以及情绪性的反应。我们终将能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修行。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延续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它;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念着曾经快乐的时光。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旧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于恐惧中忙着执于期望。 (查看原文)
    白河 3赞 2021-09-27 16:02:40
    —— 引自章节: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好处
  • 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 (查看原文)
    FastIsSlow 3赞 2022-10-16 10:54:06
    —— 引自章节:自序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和他人避开真相。 当任何令人不满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摇鼓分散孩子注意力一样。 如果心情不好,我们就会去逛街、下馆子或看电影。 我们编织梦想,瞄准终身成就。 杂志和电视介绍并强化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模范让人们去追求,不断地创造新的幻象来引诱我们。这些所谓成功的观念,就是我们大人的婴儿摇鼓。 潜意识中,我们认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深信“解决”的概念。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开始。 事实上,我们是在等待生命开始。如果有人逼问,大部分的人都会承认自己是为了某种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查看原文)
    FastIsSlow 3赞 2022-10-16 10:54:06
    —— 引自章节:婴儿摇鼓及其他分心物
  • 我们的社会,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典范就是比尔•盖茨。 (查看原文)
    FastIsSlow 3赞 2022-10-16 10:54:06
    —— 引自章节:追寻真理可能像件坏事
  • 一切万物,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任何事物都需要依赖于其他的东西存在。 世事无常,无常意味着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查看原文)
    FastIsSlow 3赞 2022-10-16 10:54:06
    —— 引自章节:佛陀的发现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7 2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