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CH1
【CH1 绪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内容违背了主流儒家思想的要求。游民文化里不容家庭的概念,女性在游民文化中没有地位可言。
举例:刘关张桃园三结的结义之举,花关索认父传
武侠小说风靡。
那些出没于江湖的贼侠客如果去了武侠小说作家对他们的神秘化和美化以后,读者们看到的就是脱离了社会正常秩序、勇于冒險、于主动进击精神的游民。 引自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地痞流氓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而流民是指成为“流”状态的而离开其故土的人们,有可能没有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秩序。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社会吸纳能力有限,部分知识文化分子加入游民队伍;元代统治阶级汉文化水平低,科举数度停止,更多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队伍。
游民数量的多少在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历朝中可以说是朝代盛衰的标志。
历史上一些暴动等是否也与游民文化有关?
【CH2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剧烈不利于农业生产,促使人们进行群体生产活动。自发性的血缘组织成本低,利于统治的维系,专制统治者得意保持奢侈的生活。
宗法的稳定需要三个条件:政治上的统一,土地的国有化,劳动人口的安居不迁。劳动人口的的流动会破坏宗法制。而编制户籍则将庶民和奴隶固定在土地上。
在社会结构的解体、变化过程中,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可能被抛到社会的底层,进入流浪者的队伍。
西汉许多豪门强总大量兼并土地,各种宗亲甚至无关人员都投靠到门下。“为了应付社会巨大的变化与不测,在人们被迫离开长久生活的土地时也要追随着强宗大族。”一个家族往往是一个经济实体,不利于封建统治。
两汉到唐代家族制度逐渐衰落。长时期大规模战乱使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土族和地主庄园几乎扫地以尽。
家族的聚居虽有与封建统治相矛盾的一面,但因为它的序列与封建国家同构,成为封建攻权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利于封建社会稳定的,因为它是民间社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它的存在可以成为一种减震机制。宋代理学家们面对聚族而居的情况大大弱化,个体小家庭再度普遍化和人们血缘观念的淡薄,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提出了建立宗法家族制度的设想。 引自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书中指出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直至近代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是家族制度的主要形式。这包括两类,一是由个体小家庭组成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是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以前者为多。 引自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宋以后科举制度门路放宽,但花费依然很高,加上光宗耀祖思想的影响,于是出现以宗族力量培养优秀子弟的情形。
乡约源于宗法制度,但其具有很强的政治和伦理的教育功能,且不局限于血缘。
宗族“敦族谊”,有义田、辅助救济等,加强族人对血缘和地缘的依赖性。
在中国,地缘社会不能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它的祭观念本身,直接来自于构成其根基的宗族。所以不论是祭祀,还是演出,都是要宗族观念的。 引自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农民的革命性:
长时间人身依附使农民丧失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摆脱宗法共同体的控制,发展不成熟的农民在动乱中可能对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烧杀抢掠)。中国的革命性应表现在日常的生产发展、经济进步和财富积累中。
农民的保守性:
统治者提倡的孝即一种“无违”的逆来顺受的思想。农民对于儒家思想是认同的,因其总体上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表现。但他们受到文化教养局限,只能理解实践性层面,而不能达到超越的那部分(那是精英的)。
本章前三把两千余年的历史按照宗法和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粗略地划了三个时期,脱序的人群除了流民贯穿先秦至近代的始终外,这三个时期里脱离正常社会秩序的人群的构成是各有不同的。如第一个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脱离秩序的人们是以游士为多,他们也最活跃,穿梭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第二个时期是游侠,他们纵横驰于社会的上下层之中,以充当社会良心自命;第三个时期才是游民泛滥于正常社会秩序之外。遇到严重的天灾人之后,产生人数众多四处流动的仉民,我们称之为流民。这是各个时期都曾经大量出现的,他们极易引起社会动乱。 引自 一、什么是“脱序”? 【CH3 封建社会中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流民产生的原因:外在自然灾害、增加赋税、官吏贪污等等,内在中国农业经营土地规模过小,无法承受灾祸摧残。
长子继承制的废除使得家族财产分散,农民财富量过余狭小和土地所有权过度分散是农民阶级不稳定、易于逃亡的根本原因。
流民增加根本原因是相对人口过剩。
此时耕地与生产力很难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人们也很难一下子向人口稀少的方琉散,这样便造成地相对短缺,使得土地价值倍增,士地的增殖,更进一步加速了兼并,从而迫使更多的农户丧失了土地,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些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的破产使得税源遽减,于是,便把破产者和流亡者的赋税转嫁到未破产的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的身上,使他们也走上破产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大的天灾人祸,社会震荡,庞大的饥民汇成洪流走上流亡的道路,就食于富地区则是不可避免的。 引自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 流民一般采取招抚的措施,中央行政能力强的还可大规模迁徙充实边疆。过多之后则必然产生动乱,而后人口减少。
流民是短期的,因此是个社会问题,其思想文化没有脱离主流社会,依然属于民间文化范畴。
游民在城乡之间长期存在,是自觉的结合。同时是社会问题和思想文化问题。
春秋战国产生游士。纵横家思想被人鄙弃,但却是最能体现游民精神的。秦朝严格对游士的管理,汉朝游士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都消失殆尽,只有依附皇权。
当垂直式的社会控制稍一松动,人们的横向联系马上加强。游侠不是一个社会阶层,而是任意一个阶层都可以做的生活选择。他们是脱离社会秩序的人群,统治阶级基本采取取缔政策。
有的游侠打着游侠之名,依附统治阶级,为其卖力,在关键时刻又可维护封建统治。游侠的末流堕为流氓盗匪,成为社会祸害。
宋代及宋代以后,平民游侠兴起,游民崇拜游侠,继承和发展了游侠文化。
【CH4 城市游民的形成】
游民在宋代成为一个较大群体、阶层。
五代十国的皇帝多为游民出生,有许多流氓地痞行径。宋代赵匡胤也是游民出生。
宋代不抑兼并,兼并比历代都激烈,且土地所有权转移很频繁。所有权集中,经营权分散。佃他人之田的“客户”有户籍和自由迁徙的权利,成为游民主要来源之一。战乱影响农村生产热情,形成游惰之民。
宋代以前实行坊市制度,治安非常严格,游民不能形成群体。宋代尤其是都城打破坊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