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知识( Wissen),《道德经》
人们把镜子解释为“知识欲的象征”一这在我看来是一个过于狭隘的解释,因为这种解释只注意到了认识关系的主体方面。与此相反,约阿希姆・施克尔(1924-2002)明了伟大的辩证哲学家墨翟(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90)的观点,在墨翟看来,光和镜子就像知识一样被当作媒介,一个对象的外貌或形象就在其中显现,因此,镜子已经作为隐喻而被用于“认知中的东西与已经知道的东西之间证的自我区分”,且用于“统一与杂多的思辨统一”之中。按照墨翟的想法,“知识( Wissen)就是人们通过它才能了解事物的那个东西;知道得如此确切就如同经历了一场明悟(=变得明亮)一样……。知识:所谓知识,就是当人们与各种事物相遇时,如同是观看一样来比较它们的形态”。认识是被认识者置身于其中的普遍的相互联系所证实的,而在这种认识中能知的东西被认识者所接受。
在中国,涉及绝对( das Absolute)的思辨哲学的基本概念就是道。长久以来,人们在对宗教哲学启发下的欧洲哲学史书写(以及翻译实践)的追随中,忽视了这个概念所具有的反思理论的内容但在《道德经》第25章的最后一行中,道的思想运动以某种方式被描述,我们可以用黑格尔术语中的“建立的反思、外在的反思、进行规定的反思”对这种方式进行转换,就是:“道遵循着作用于自身的法则。”对该章的一种准确分析表明,道一思维的结构可以被描述为绝对在它自己的最终规定中的映射。如此,神话式的象征内容就被澄清为哲学的语言。
在象征的神话式运用中,它的纯粹世俗的内容就已经显露出来了。镜子充当了对非直观的世界整体,也是对由整体建构的内在世界规律性的直观形象。这种象征身份完全处于经历着的主体的范围之外,作为一种陌生的现实,在象征中显现,即在象征中变得可理解。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反映的哲学观
(反映是不同的系统化的对象)在这种能够使主体对其自身与世界的中介过程得以客观化的功能之...
-
象征物作为象征概念:以中国为例,《资治通鉴》
在文明的早期,镜子作为象征概念的运用就在于它作为象征物的用法之中,也就是说,它的隐喻性...
-
镜子,知识( Wissen),《道德经》
-
模仿与映射区分
(模仿与映射)对表达进程的描述在更宽泛的含义领域中导向模仿的过程和结果。②因此,在这里...
-
摹本与反映之间的类别差异
(摹本与反映之间的类别差异)这些误解也总会导致如下错误观点,即对某事物或事态的反映可能会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