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六部尚书(150页)
清代六部尚书、侍郎都可单独向皇帝讲话,上面已说过。然而除此以外,不论什么人,又都不许向皇帝讲话。翰林院是一个很负清望的机关,翰林院有编修、检讨等员,照理是清望之官,虽无政治实权,而地位则很高;向来他们是可以向政府讲话的。到了清代,也不准专折言事。地方官呢?只有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可以直接向政府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比起明代来,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讲话,这相差就太远了。 清代这些规定,若说是制度,这些制度只是要人家不过问政治。试问除了私心外,还有什么是这项制度的含义呢?而且清制又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的,故叫作“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谓的三大自由了。中西双方的现代史,在这上,有一个恰正相反的对比。讲起来,真值得我们内心的惭愧。卧碑利于顺治五年。有名的金圣叹,就为犯了卧碑禁令而杀头了。因为当时考试官贪污,一些生员跑到明伦堂向孔子零位哭叫,就犯了言事结社的禁令。我们从这些地方看,就可看出清制之存心。明代是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也不仅明制如是,历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这成什么制度呢?这只是满洲部族政权便利他们统制中国的一些无理的法术。 引自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143
70人阅读
飘过321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56页)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
-
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116页)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仍由中央派行...
-
清代的六部尚书(150页)
-
变法与革命(166页)
现在我们则对于政治上的一切制度,好像是拿一种试验的态度来应付,而对此制度并没有进入共尊...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