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救赎与消费
《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三章 救赎与消费 八九十年代之交,“毛泽东热” 一个有趣的多重话语的共用空间 社会文化症候群 1993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规模 有组织的纪念活动。一次对“文化毛泽东”的书写。这是一次重构与戏仿,一次意识形态运作与对意识形态的消费。 毛泽东形象呈现为一种新叙事策略,一种在偏差与错位中,对神圣 革命经典叙事话语的重述与重构。 早在80年代末,在毛泽东形象再度为主流话语和革命经典叙事所借重之前,市民社会中的“毛泽东热”已经初露端倪。 七八十年代之交,对“四个现代化”的允诺,再度唤起了一种乌托邦的热望。而整个80年代,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热气球则以不断的加速度持续升腾。 “毛泽东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症候,正在向人们揭示出一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态,那便是在一个渐趋多元的 中心离散的时代,人们对权威 信念的不无深情的追忆。在实用主义 商业大潮和消费主义即将全线获胜之前,对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不无戏谑亦不无伤感的回首。 “毛泽东热”的兴起,意味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感与信托感的渴求,对一个并不富足但是没有饥饿与未知威胁的时代的记忆。 这些毛泽东形象的“载体”——汽车 BP机 防风打火机,当时正是作为时尚的象征消费主义的能指。与其说这是一种清晰自觉的政治行为,不如说它更像一种政治潜意识的流露:政治权力与消费主义的置换与合流,这同时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与消费化趋向。正在以不无调侃与亵渎的形式,实现着对禁忌与神圣的最后消解。 一度为人们作为愚昧与极权产物而鄙夷的毛主席像章,此时成了极有价值的个人收藏品。 “毛泽东热”的产生有其深刻而多元的社会文化心理成因,它的极盛与流行同时包含着当代中国政治揭秘/窥秘的消费关系于其中。 一次极有中国特色的消费主义文化时尚,其中主流话语与消费主义文化彼此冲突又彼此借重,互相解构又不断合流。 知青群落 知青文化 知青话语,成为另一个丰富的文化(消费文化)的症候群。 80年代的历史文化反思运动,实际上夭折的是政治反思文化的延伸。 “知青文学”是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直接负载着沉重的 令人难以负载的“文革”/现实政治记忆。 知青文学,以一种强烈的情感而非理性的姿态固执着一份遭重创但不自悔的英雄主义 理想主义激情。 就知青小说而言,与其说是拒绝清算“文革”时代,不如是拒绝清算自己的青春记忆。 “知青文学”所追求的,是从历史的灾难 劫掠与罪恶中救赎自己——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于是,他们几近绝望地尝试将自己的青春记忆从历史和关于历史的话语中剥离出来。 《血色黄昏》呈现出一种赤裸 酷烈 几近狰狞的“原画复现”的特征。在这幅复现出的 文革与知青岁月的画面中,显露出理想主义话语中特定的 庞杂的内容与填充物以及其间必然包容的暴力与残酷。英雄主义在现实遭遇中的重创与萎缩,个人主义的绝望反抗与挣扎,却是为了朝向“集体”的认可与接纳。 黑土地上的历史记忆 现代都市的交际方式,怀旧追忆情怀 功利主义现实目的,不无“后现代”意味地缝合(拼贴)在一起。 李春波《小芳》 一个传统的少女形象,加上滥觞于通俗歌曲中的爱情情境,满足了都市边缘人的文化需求,同时满足了都市青年的某种心理匮乏。直白的歌词,简单的旋律,则作为一种别致的趣味,应和着一种不无调侃心态中的返璞归真的愿望。没有人在意诸如“帮我度过那个年代”一类有着特定所指的词句。 李春波的歌曲,和艾敬的《我的1997》一起,形成了本土通俗音乐的一个重要类型:城市民谣。都市与消费开始取代对意识形态与记忆的消费,并以其渐趋成熟的形态占据着新的文化空间。 人们在消费与娱乐的形式中,消解着禁忌与神圣,消费着记忆与意识形态。
尹咩君羊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
《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序 当前世界有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是沉浸在MTV 构成的影像梦境...
-
绪论: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隐形书写》绪论: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不断改写 突破着都市天际线的新建筑群落间并置杂陈的准仿...
-
第三章 救赎与消费
-
第四章 想象的怀旧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第四章 想象的怀旧 中国文化的某些症候:一边是现代性(启蒙)...
-
第七章 全球景观与民族表象背后
《隐形书写》第七章 全球景观与民族表象背后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 商业广告所呈现的“国货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