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页
70。尝庵婆罗果喻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咽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不肯信之,而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引自第156页 [译文] 有一位老人派人拿钱到果园里,买芒果给他吃。他吩咐道:“一定要挑味道甜美的,没有一个坏的。”那人拿了钱去买果子,果的主人说:“我这些树上长的果子,全都香甜可口,你只要尝个,就可以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要每个都尝尝,味道好的就买,如果只尝一个,怎么知道其他的好不好呢?”于是他把所有的果子ー品学,然后オ买回家。老人见了,恶心得要命,全都没吃就扔了。 世间的人亦是如此。听说守持戒律、进行布施就可以得到大富大乐,就能身体健康,心神安怡,没有烦狂躁。世人不肯相信,于是说道:“如果布施真能得到福分,我一定要亲身经历之后才会相信。”遍观现世的贫贱富贵,均是前世之业所得的果报,却不懂得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原则去推求各种因果。总是怀着不相信的心理,非要亲身验证才肯相信,可是一旦到了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一切财物却都不能带走,就像那个愚人把所有的果子都尽,却最后要全部丢掉一样 [评析] 这则故事提示人们,行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的道理。虽然实践出真知,但人受到时空身心之限制,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由此及彼地认识现实世界。佛门以“三世两重因果”为必然律、普遍律,劝导人们须在今世行善,以求来世得福报。 引自第157页 以一概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世人都想求得一个大富大贵的好结果,却往往不愿意在因里下功夫。文字和比喻只是指路牌,世人只知道教条地理解,看到了手指,却看不到手指指着的月亮。
87人阅读
> 我来回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