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章
今天读《大秦帝国》。 之前对疫情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里面的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秦二世的残暴。今天读了这本书的裂变这部分,对于秦王统六国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之前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原以为变法只是一项简单的改革行动,比如政府向招纳的贤才们提出与国家发展相关的问题,自下而上去听出自己的意见跟观点,接着唇枪舌战后形成一套可执行的方案。但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铺垫变法之前的基础。首先是环境因素。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情况并不乐观。隔壁强大的魏国对秦国占领了秦国多处封地包括要地函谷关,庞涓等人更是以灭秦为一生的抱负。此时秦国积贫积弱,常年征战,国库空虚。魏国抓准这一时期,联合六国攻打秦国。我原以为弱国假如面临这样的局势,就必死无疑。从兵力的角度来看,仅是魏国便足以灭秦。但今天的阅读给了我另一个角度去看这场博弈。秦孝公在接到景监的密报后分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派人假扮商贾与魏国公子卬谈判,为秦国争取了两个月空档期。同时又派人的假扮魏国特使出使蛮狄,逐一化解了六国的同盟,使秦国暂免于被灭国的命运。各国关系维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即使是强国灭弱国也需要均衡各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秦孝公对邻国以及其关键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很擅长识人以及获取一手信息。第二便是秦孝公这一关键人物。与刚烈正直,易冲动的大部分秦人相处,秦孝公更为稳重刚毅、深谋远虑。他广纳贤才,即使当时秦国很弱,其宫殿相比于魏国来说,十分寒碜。但他也不惜花重本去修建容纳贤才的地方。同时他很有勇气,胸怀宽广。他不去谈国耻,其求贤令使秦国在极其弱小的情况下招纳了广大贤士。值得一说的是商鞅,当时商鞅被魏国庞涓软禁,他出逃之后,一心想投到明君手下成就大业。对于穷苦的秦国,他根本不屑一顾,但是在秦孝公的求贤令以及后续的几次试探之后,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了秦国,推动其变法。 比起商鞅,其实我更佩服秦孝公。他面临着秦国积贫积弱、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景,冷静的分析出应该先做什么的,自己留出时间并且将重本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去。(即广纳贤才、养精蓄锐)看似木讷,但在关键时刻行事果断,绝不逞匹夫之勇。假如在俘获公叔座之后他选择将其杀害或者是不割让封地,秦国可能是另一番局面。
江湖骗子唯一的爹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5章
-
6
今天读《大秦帝国》。 商鞅在著《治秦九论》后徒木立信,用过深刻易传播的故事挽回官府在人民...
-
我也不记得第几章了🌝
文中一个商人卖奴隶的场面让我感到十分不适。在“人市”中,男人被物化为耕田护地的工具,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