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雪莉兮
读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P24、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P25、蛤蟆并非故意表现得那么愚钝。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比如他最出名的开场白便是由衷的一句“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接着就是“你们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又或是“来吧朋友,看看这个!”就这样,没有人问他“你好吗”,更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
====================================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P39、“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P39、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P42、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45、“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锥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P45、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P47、
儿童自我状态
自然型儿童
适应型儿童
==================================== 第六章 探索童年
P54、 “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P59、 “所以父母若是严历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所以这个孩子最有可能做什么?”
P60、你要记住,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P63、“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P64、“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P74、“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P75、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く—————————————————>弱
叛逆 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退缩
====================================
第九章 秘密协议
PLOM=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
P89、“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贏家。”
P90、“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蛤蟆,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父母自我状态:P91、“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P97、“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P97、“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P98、“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
第十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P109、蛤蟆回答:“我不确定。要了解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很难的。不过,我明显感到更有力量了,这很难解释。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成人自我状态:P111、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P111、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父母状态的表现:P112、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P115、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P117、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P139、当他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人生时,发现从苍鹭那儿学到的某些想法对他帮助极大。比方说,把生活比作舞台并不新鲜,可或许他有专属自己的“人生剧本”,一有机会就出演,这个想法让他耳目一新。蛤蟆甚至不安地想到,也许正是他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甚至,这是否意味着在他的潜意识(这个词不再让他尴尬)里,关于他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个特定的结局?
P140、可反过来,想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又让人无比激动。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P141、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该多好。
自证预言:P147、“对,很准确,这些都是喝醉的必然后果。所以你也可以说这是决定未来的一种方式。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游戏一:我不好;你好。
游戏名:我真不幸。
P153、“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好在哪儿?”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游戏名: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P155、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
游戏二:我好,你不好。
P156、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惯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苍鹭在纸上写了“ NIGYYSOB”。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游戏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P158、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苍鹭停顿了一下,又问,“一个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你觉得他最极端的行为会是什么?”蛤蟆想了一下,说:“我猜,是谋杀。
P159、“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
“为什么呢?”蛤蟆有些吃惊。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游戏三:我好;你也好。
P170、“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
“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高情商:P174、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P175、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商智力:P175、“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