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为都是沟通(一)
Elvis
读过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1. 周围人不了解我,我的表现最糟,孩子也是。所以你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他觉得你不了解他,于是更害怕和生气,他的表现也会更糟糕。
2.有时候孩子也不知道、也描述不出来他为什么表现糟糕。烦躁时很多大人都描述不出来那种感觉,更何况孩子表达能力远不及大人。
3. 请慢下来向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比如你为什么迟到……),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如停止玩耍,上床睡觉💤),而不是立刻行动。孩子还没学会灵活变通,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心理过渡。
4.用沟通!孩子生气时,帮他把难过和恐惧用贴切的语言总结出来,他慢慢也就学会这样表达!
5.不要只是说“乖乖的”,说出具体的要他做什么,他就不会做出让你意外的事了
6. 帮孩子总结贴切语言的方式,有时还包括增加相应的建议。
那么,你该如何看待孩子目前的不得体行为呢?你可以先想想,你自己表现最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知道,周围的人不了解我,甚至根本不想了解我时,我的表现最糟。 如果我需要获得关注,但对方不理我,我很难保持平静。当我的期望、希望或计划因为我无法控制的事情而落空时,当大家期待我完成我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时,或当我处于再也无法忍受的情境时,我会觉得压力很大。孩子因烦躁或失落而出现不得体行为时,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状况。他可能会哭泣、生闷气、尖叫、拳打脚踢、扔东西、横冲直撞,因而伤到自己。 记下孩子何时出现这种状况,触发点是什么?他最难面对的失落感是什么?你的情绪也是一个因素吗?你需要从旁观察,因为你若是直接问他,他可能说不出来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反应。他会说“这不公平”,甚至说“我不知道”。 问题在于,我们感到烦躁时,那种烦躁感往往太过强烈,难以确切地表达出来。而且孩子年纪还小,更难明确说出为什么他会觉得有些情况难以忍受或无法处理。有时,这不仅适用在孩子身上,也适用在我们身上。 引自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 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201 我想告诉你我为什么回答你“不要”。每次事情进展得太快,我希望慢下来时,我习惯说“不要”。我不是故意为难别人,那只是本能反应,因为我讨厌面对出乎意料的改变。 你当时心烦意乱又匆忙,再根本无法理解我的想法,我觉得很害怕。我害怕的时候,也生气起来。 你迟到的时候,我需要你慢下来解释为什么你到了。接着,我需要你解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我心里有个 底。我还没学会灵活应,所以在切换不同的情境时,我需要的过渡时间比你多。你要我突然停止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又要马上穿上外套,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相信,如果你正在做一件复杂的工作(对我来说,游戏就是工作),突然被打断的话,你也会很沮丧。 你想让我停止做某件事时,不管是游戏,还是奔跑,我要的是提醒。每件事我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提醒,例如停止玩要,穿上外套,坐上推车。每件事情我都需要一点时间吸收,你可以告诉我,你有什么计划,并给我机会去吸收与了解。如果你要我停止玩要,需要五分钟前先提醒一次,并告诉我,我可能会觉得停下来很难。接着,三分钟前再提醒一次。然后,一分钟前再提醒一次。 我很讨厌的一种情况是:在奔跑的时候突然被放上推车。当下我全身的能量无处释放,于是就变成忽气爆发出来了。 引自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 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201 你叫我别再喊“不要”,或别再跑来跑去,大吼大叫,并告诉我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时,那些威胁都毫无帮助。那是因为我还没学会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那些神经回路会在适当的时机发展成熟。目前,你责备我时,我只觉得你不理解我,于是我变得更害怕、更生气,不得不再说“不要”。我感到不知所措时,就无法安静下来。如果你能试着找出我面临的挑战,并以一种我能理解的方式告诉我,那会更有帮助。 例如,你可以说:“你不开心是因为你不想停止这个有趣的游戏,对不对?”你用语言帮我把难过与恐惧表达出来时,我也会开始学习使用那些语言。这样一来,以后我更懂得如何沟通,就不会失控了。 如果你生气了,或是我别闹了,我只会停止沟通,开始大叫………但是,当我们有互动交流,我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关爱,感觉自己获得理解时,我会感到平静,内心的激动感受就不会喷发出来,变成让人讨厌的行为。 在药店的时候,如果你可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及做什么,我其实可以帮你。但你只我要乖,所以我就模仿你的动作,从架上拿东西。即使你觉得你时间很紧,请你也把我纳入考虑范。既然你能花时间责备我,为什么不能花点时间好好沟通呢? 引自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 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 201 当我们想让孩子(或任何人)停止一种行为时,可以建议种替代方案。 约翰四岁的儿子小约翰以前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哭闹,接着他会冲去父母的卧室对他们哭闹,直到他们拥抱他,才停哭泣。 有一天早上,约翰建议儿子尝试一种新的做法,走进他们的卧室时不要尖叫。他对小约翰说:“你可以说:爸爸妈妈早安,我想要抱抱。”小约翰试着这样做了,但还是会哭。 妈妈问他:“你醒来时觉得很孤单吗?”他点了点头。于是,他们建议他这样说:“爸爸妈妈早安,我很孤单,我想要抱抱。”这个方法终于扭转了局面。小约翰开始每天早上蹦蹦跳跳地跑进父母的卧室,说那句新句子,获得爸妈的拥抱。 几天后,父母说:“你现在看起来并不孤单,你开心的时候也可以抱抱!”最后,小约翰的早安句变成:“我很好,我想要抱抱。” 约翰和儿子的故事说明,把感受诉诸语言可以带来彻底的改变。这也适用在成年人身上。 引自 早点积极投入时间, 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 208
58人阅读
Elvi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 197
1. 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麻烦时,他并不是故意要那样。他只是还没发展到可以控制自己。 2.他闹...
-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 197
1. 用贴小红花和收集星星来获得奖励的方式还真是省了很多家长的心,但这其实是一种操纵技俩!...
-
所有行为都是沟通(一)
-
所有行为都是沟通(二)
1. 孩子为什么哭,拜托!他不只是累了才哭,Ok? 2.家长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找一些哭闹的原因...
> 查看全部1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